五一期间,“云考古”的崭新形式让公众再度见识了考古的魅力。每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在连续5天的时间里,与广大网友共同见证了2019年度“十大”考古的诞生过程。据不完全统计,直播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之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最终,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进入“十大”榜单。 2019年是考古“大年”,年度考古发掘项目首次超过1000项,重要发现不断。从地域上看,河南、江苏、北京、陕西的项目居多。此次入围项目在内容上包括了早期人类、文明进程、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等多个重要学术领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我们对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将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称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考古项目”。在现代人起源问题上,有走出非洲说和各地区分别起源说。其中,距今10万—5万年是非常关键的时间段。而疥疙洞遗址正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万—1.5 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对研究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栖居方式、行为方式、石器工业面貌、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环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发现的连续多时期的文化遗存,跨度达1.5万余年,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陈星灿认为,该遗址“填补了地区文化发展的空白”。小南山遗址第一期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距今1.4万年,可与俄罗斯、日本列岛的早期陶器相联系。在遗址的竖穴土坑墓中,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玉器,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的玉器,从工艺上看,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渊源关系。该遗址对认识中国玉器起源问题提供了宝贵材料。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连续9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石峁遗址考古成果不断刷新着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高度。“这里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龙山时代北方文明程度发展的认知。”陈星灿说:“新发现的70处石雕,其主题和艺术风格与后来的二里头文化绿松石‘龙’‘虎’、商周青铜器的表现形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它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我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布局、完备的排水系统、完整的黄牛祭祀……6年来的研究进展,让我们对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这个老遗址充满期待。遗址内出土的各类遗存,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黄牛在平粮台城址的大量发现,对研究起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地区传统的粟黍农业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平粮台地处淮河流域,以往重视程度不够,但其实这里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非常重要。”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首次在中原地区揭示出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铜遗址,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一个重要空白。结合近些年在晋南中条山地区的相关工作和学术界其他成果,可以肯定本地区处于产业上游的采矿、冶铜业,主要为终端铸造业输送原料,而下游产业生产的铜礼器和兵器等国之重器,应主要集中在国都及附近地点,从而充分表明了早期王朝国家对此种重要战略资源及其产业链的直接控制。这为理解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矿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等遗址直观呈现了自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时期至骟马文化晚期、西汉早期这近2000年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利用的景象。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王巍说:“考古人踏破铁鞋寻觅的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寒窑子草场和旱峡玉矿遗址,是目前国内可以确定的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采矿遗址。旱峡玉矿遗址的发现更是大大提前了河西走廊地区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年代。这对揭示早期社会先民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稀有资源的利用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都有重要价值。”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历史的缺环,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出土的近600件青铜礼乐器上的近6000字铭文,反映了极其丰富的曾国及周王朝历史文化信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这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汉代典型器物层位关系明确。“石城子遗址当是史书所记的疏勒城,证明汉代对天山南北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实际有效的行政管理。”信立祥说。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是首次在青藏高原发现的壁画墓,而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先例。该墓葬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发现的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一体性,丰富了我们对于吐蕃王室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 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的清理工作自2013年启动,截至2019 年,共发掘文物近18 万件(套),其中瓷器约16 万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工作已基本完成。“南海Ⅰ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为此,工作人员引入聚落考古理念,将“南海Ⅰ号”作为某一时间节点上高度浓缩的聚落形态,对海洋沉船的埋藏环境、古代贸易活动和海上生活、沉船遗址的海洋生态、古代中外生物交流等进行综合研究。“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刘庆柱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杨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