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已经进入“意识形态化”阶段,要形成意识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便具有当然的客观理论价值。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凝聚人心和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说的理论确认空间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渊源、定义、意义及培育路径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不仅被阐释得淋漓尽致,更成为国家力量主导的积极建构。纵观文献,关于其重要意义、理论来源和建设措施,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然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抽象内容,比如核心内容的界定等,不仅和其定义一样难以达成一致,而且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对概念的提炼和理论的确认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理论基础研究是建立完整理论体系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前提,也是探索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形成的逻辑进路 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尽管学界定义不尽一致,但可以看到“认同”一词频繁出现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中。究其根本,认同是意识范畴的概念之一,是因为异或同而产生对他者或我者的认可和归属意识状态。民族是一种拥有自我认同的共同体,就民族意识这种集体意识而言,即是对我族与他族的同和异的认识基础上,产生针对我者的认同和他者的认异,继而生出的归属感。认同产生在共同的历史、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既包括个体之间的认同,也包括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认同。因此,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具体的认同维度和意涵则是由民族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维的共同实体。中华民族的多层含义中既包括了作为家庭一分子的各民族,更是代表着作为大家庭、承担国际事务、取得国家形式、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共同体。与社会相比,共同体是创设在相关人员或群体的习惯、本能以及思想等共同记忆基础之上的有机整体。民族和国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其中独具风采的一员,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之前,独特的时空概念就造就了类似却又超越现代民族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地理环境和历史演进分不开,是一个包含了历史和当下、文化和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重维度,成员共享集体记忆、共担责任、共创命运的实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不仅是由若干民族单位结合而成,而且是以前文所述的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形式结合而成,民族属性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共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的人群集合体,必然包含文化成分,中华民族是承袭五千年文化的载体,组成它的民族单位除了拥有特色各异的文化,还拥有共同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属性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除了拥有共同文化,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明确的领土版图和主权利益密切相关,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国内事务,是“统一领土之上最高政治法律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鲜明的政治属性。 “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认同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中心词,界定中心词的定语涵盖了事件叙述中的“6W”要素(who,when,where,what,why and how),形成基本定义,并进而从受到民族自身特质和属性影响的认同维度探讨这一意识的核心内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本质属性的意识核心内容必然包括相应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三个维度。民族认同是对与主权紧密相关的最高层面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对作为国家民族组成部分的56个亚层次民族的认同,还是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可。文化认同即对中华共同文化、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及相互之间的认可和欣赏。政治认同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制度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的政治权威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上述分析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内容与“五个认同”不谋而合,是对国家、民族、文化、执政党和制度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滋养根基。民族认同是承载本体。国家认同、制度认同和政党认同同为政治认同,其中,国家认同是基于民族国家的主权属性,是最高层次的认同,体现了爱国情怀;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现实选择,代表了人民的共同意愿,是确保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治基石和动力之源。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培育和提升“五个认同”的具体要义,落实于国家和政党的建设、制度健全、凝聚价值共识以及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综合举措。 一方面,政治权利的公平、社会地位的平等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国家公共资源权利分配的合理性,对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创造高度政治认同和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除此而外,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体多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协商民主决策机制,给予各民族平等尊重和情感关怀,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的权利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国情、实现民族平等的制度性选择,这一按照宪法原则确立的制度是以承认统一之下的特殊为出发点,是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基本属性决定了“五个认同”构成这一多维共同实体的意识之核心内容。明确这一逻辑进路,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理论,有助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指导实践。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赛音/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