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里的鱼文化,不仅是渔猎生活的历史记载,还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反映,更是生殖崇拜的生动表现。 ▲竹编鱼篓 ▲鱼形铜锁 来到苗寨,无论你坐在谁家吊脚楼的美人靠上小憩,都会看到宽敞明亮的屋檐下存放有琳琅满目的鱼网、鱼罾、鱼篼、鱼罩、鱼叉、鱼夹、鱼篓等渔具。凭借这些捕鱼工具,村民无论何时下水,都会满载而归。每当山洪暴发,村民披蓑戴笠,手持长竿捞篼,可轻易捞到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鱼。至于稻田捕鱼,堪称唾手可得。养鱼设施,捕鱼工具,在苗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生产工具,深受渔业生产的影响,刻意做成鲤鱼形。比如木匠用的墨斗、开关用的拉手、挑水用的扁担、收割用的“摘刀”、防盗用的铜锁等,刻意保留鲤鱼造型,做工精细,形象逼真。 ▲鱼骨纹路面 苗族村民酷爱用鹅卵石铺路,其纹饰多为“鱼骨纹”。就连铜鼓坪上的每圈“晕”、每条“芒”,也都铺成“鱼骨纹”。有的人家,将鲤鱼绘画在吊脚楼的楼顶上,此举与汉族民居安装“悬鱼”有异曲同工之妙。苗族村民喜欢鱼,主要是生产、生活使然。无论你什么时候来到苗寨做客,苗族同胞都会摆设“鱼宴”热情招待。鱼的做法多种多样:有辣椒炒鱼、豆腐烩鱼、油煎小鱼、火烧鲤鱼、坛子腌鱼、酸汤煮鱼,等等,后者便是闻名中外的美味佳肴“苗族酸汤鱼”了。苗族村民接待宾客,不论菜肴多么丰富,其中必定少不了鱼。若在“吃新节”“过苗年”“吃鼓藏”等重大节日期间来到苗寨,或逢村民接媳妇、盖房子、打三朝、办丧事、“赎魂”等,定会发现,祭品中必定有鱼。你若不解其意,村民会告诉你,“老祖宗喜欢吃鱼”。从前“吃鼓藏”,必用野生河鱼祭祀祖先。村民认为,田鱼、塘鱼不能用,因为老祖宗不知田鱼、塘鱼为何物。此举生动说明,“吃鼓藏”在尚未确立农耕经济的渔猎时代即开始了。 如今,鲤鱼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最高。建新房“起墨”时,要用两条鲤鱼祭鲁班;立屋架、上大梁,要用五条生鲤鱼、两条熟鲤鱼再祭鲁班;房子建成,门窗安就,要用十二条鲤鱼喝“立门酒”;华厦落成一年后,要用五条鲤鱼驱邪;新娘进门,要先用鲤鱼祭祀祖先;安葬死者,要用鲤鱼为死者开路;祭祀“岩爹岩妈”,要供上两条蒸熟的鲤鱼;架设新桥、修理老桥、祭祀桥梁,都必须用鲤鱼。鲤鱼多为稻田养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苗族村民在很早以前,就已进入渔猎与农耕并举的时代。 ▲鲤鱼纹银饰 ▲鱼龙蜡染被面 苗族服饰中的鱼文化尤为丰富多彩。儿童戴的鱼尾帽,既保暖又吉利。襁褓用品点缀鱼鳞,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惠。妇女们佩戴的银梳子、木梳子,也多制成鲤鱼状。蜡染、刺绣、织锦、银饰等服饰部件上,鱼形图案比比皆是。服饰上的鱼形图案多与龙、蛙、龟、蟾蜍、石榴、荷花、狮子等组合使用,寓意多子多福、金玉满堂、飞黄腾达、长命富贵。婚恋用品更崇尚鱼。村民以刺绣或蜡染有鱼形图案的床单、被面、背带、腰带等手工艺品,赠与新人,祝愿多子多孙。 苗族村民以喂养的鲤鱼肥大为自豪。每当抓到大鱼,留下尾巴,粘贴在堂屋柱子上,或厨房墙壁上,既可作为牺牲祭祀祖先,又可作为成绩向人炫耀。与稻田养鱼并行,苗族村民还用公共池塘养鱼、种莲。“鱼跃清池满,莺吟绿树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著名诗句,如果用来描绘苗寨里的鱼文化,是再合适不过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