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较为迅速,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发掘整理了大批新资料,涌现出大量新成果。近日,记者就如何推进学术体系创新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努力打破学科壁垒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万明向记者表示,我国中外关系史学科充分发掘、利用中外文献史料,研究古代中外关系,不断取得新成果。伴随全球化发展,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对中外关系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需要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合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中外关系史学者应积极搜集整理中外第一手历史文献和文物资料,进行扎实的实证研究。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的对外交往历史经验,从中提炼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人交流频繁,中外关系史研究获得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和成果出版等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目前,中外关系史学科一方面新成果、新人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比较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现海认为,中外关系史研究应在运用多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审视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整体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未来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应充分利用多学科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展开多视角、专业性审视,从而树立起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范式。 张国刚表示,中外关系史学科涉及考古学、历史语言学、语文学、比较文学、民族史、边疆史、海洋史等多个学科,每一个分支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因而,中外关系史研究应推进分支学科研究,提倡综合研究;微观研究要有宏观意识,宏观研究要有微观基础。 不断拓宽研究领域 丝绸之路研究是中外关系史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近年来,在中外关系史学科视野下,学界进一步推进了当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广度和理论深度。万明提出了“整体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概念,提议关注各条丝绸之路间的互通互联关系,进行新的综合性研究。她认为,应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从全球史视野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史。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提到,应从理论和实际等多方面开展对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以欧亚乃至全球视野,整体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考察丝绸之路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卓越贡献、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以此推进中外关系史研究。 张国刚表示,中国传统史学始终保持全球视野。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应接续史学传统,保持全球视野,与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展开对话、合作,推动中外关系史研究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曾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