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大唐王朝和天下百姓带来了巨大创伤。郭子仪、李光弼在这段黑暗时期“双星闪耀”,凭借超绝胆识和武略才华,牵引大唐走出黑暗、澄明宇境、保全社稷,立下了不世之功。 相比较而言,郭子仪在后世的名气要比李光弼大的多,评书演义、戏曲演出以郭子仪为原型的很多,老百姓知道郭子仪郭令公的远远超过李光弼。那历史上的李光弼和郭子仪要是PK一下,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唐朝名将、临淮郡王李光弼 从军事谋略看,两人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郭子仪用兵,重在战略谋划,能够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而不在具体细节上一一安排,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而李光弼在两军作战时一定会有很周密、很详尽的作战计划,明确每位将领的职责任务,在细节上抠得很死,有点“举轻若重”的意思。而且上了战场以后,李光弼重在督战,很少像郭子仪那样亲入敌阵做正面搏杀。 从治军风格看,两人也有不同,比较而言,郭子仪更得军心。郭子仪治军讲究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虽是武将出身,但也有今天部队政委的一些特点,会做思想工作,也比较体恤部下,能与将士们打成一片。史书上提到军士们对郭子仪是“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位,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是实心实意敬服郭子仪,愿意跟着他干。而李光弼治军严明,军令如山,一旦有人违反,不管有何情由,都按军规严格处罚,将士们对他畏惧多于敬重。李光弼初到朔方军的时候,利用一次巡视的机会,找理由将军中大将张用济斩首示众,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 从为人处世看,郭子仪的“情商”要高过李光弼甚多,所以结局也比他好的多。郭子仪为人宽厚,待人谦和,很有容人之量,对朝廷忠贞不二。他的军旅生涯充满坎坷,因为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挑拨离间,他屡立大功之下却多次遭贬。但他从无怨言,一旦朝廷让其复出,他马上高高兴兴上任,从不提条件。他父亲的坟墓被宦官鱼承恩派人损毁,为了大局他强忍悲愤,以一句“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轻轻带过,连鱼承恩都被他的大度感动了,以后不再找他的麻烦。正是凭借高情商,郭子仪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在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活到85岁才去世。 反观李光弼,却是一个智商极高、情商较低的人。他为人严肃,生性多疑,脾气暴躁,气量狭窄。就拿他跟郭子仪的交往来说,郭子仪当他上级的时候,他总认为郭子仪会拿他开刀,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典型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哪想到郭子仪不但没害他,还向朝廷推荐他当了河东节度使,并把手下一万兵马分给了他。李光弼跟宦官们不合,生怕进了朝堂被宦官陷害,所以皇帝再三征召,他却执意抗旨不敢入朝,导致部下对他失去信任,他自己也羞愧成疾,郁郁而终,享年只有57岁。 从单纯的军功战绩来看,则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一筹。李光弼是契丹人,出身武将世家,从军后鏖战沙场,升为一方节度使,历经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等经典战役,每每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比较有趣的是他施展的“母马计”,用500匹母马将叛将史思明军中的1000多匹塞北纯种公马“勾引”了过来,让人不得不佩服李光弼的奇思妙想。 李光弼巧用母马计 《新唐书》在品评名将战功时,将李光弼排在了郭子仪的前头,称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旧唐书》说得更直接,称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名将比起李光弼,也“或有愧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