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江苏南京 安然 朋友聚会,话题说到孩子的教育,一人说:不管有无必要,都应该让孩子学一学绘画,学习绘画不仅有益于提高孩子的美学素养,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对此我深以为然。绘画是线条、空间与色彩的艺术,绘形表意,反映的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社会、历史、生活、情感……一幅好的画作既能够抒发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也可以引起观者的精神共鸣。 自古以来绘画的载体多样丰富,有山岩、墙壁乃至绢、帛、布、纸、陶与瓷等等。图1所示,是一幅绘在紫砂圆盘上的画,内容反映两位高士在远山近水、高树茅屋中坐谈,风格为中国传统画式样。此盘以紫砂为胎,盘面敷白釉,开片细密,再以青蓝钴料为着色剂,在白地上绘出自然风景与人物,营造出青花一般的效果。盘底砂色外露,中央有一方“宜兴紫砂”印款(图2)。 仔细观赏盘中图画,绘制笔触十分细致,全以长长短短的线条结构。在白釉地上作画不同于宣纸,无渲染晕墨效果,远近深浅俱以轻重长短来表现,而能制造出幽远的意境实属不易。当初第一眼看见此画,脑中便闪现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关于这首诗,有说是诗人孤身隐居在异乡蜀地时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也有说是写给友人的。不管是写给妻子还是友人,此诗都令人为诗人的归期未有而惆怅,为他的寂寞和与对方的深情而感动,也为诗作所表现的情景交融而叫绝。才华横溢的诗人本该有远大的前程,不料无辜地卷入政治斗争风波,长年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而紫砂盘上这幅画,活脱脱展现出李商隐梦寐以求的场景:两位友人促膝对坐于重阁之上,一人抬手作意,似在倾谈,另一人则面对面专心倾听,显然是两位知己相谈甚欢。画中洋溢浓浓暖意,弥补了《夜雨寄北》诗中想归而不得归,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也算聊以安慰。 画作右侧竖写四字:琢如练笔。琢如,本名白应生,号知过轩主人,民国陶刻高手,生年不详。有资料显示其并非宜兴本地人,而是常州武进人士,书画家,后至宜兴从事陶器刻绘。根据“练笔”二字,推测此盘是琢如从事紫砂刻绘的早期作品,因其有书画基础,故笔法娴熟,布局有致,画意幽美。琢如在1954年曾参加合作社陶刻组,为壶瓶盆盘作陶刻,因身体患病,于上世纪70年代病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