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信仰形态的仪式路径 这一路径是从土家族节日和人生仪礼中传承白虎文化的一种方式。长阳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民间信仰,从这些民间信仰中可以觅得白虎文化传承的踪迹,由此理解土家族为何如此稳定地接受了族群图腾的持久影响。民间信仰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有着久远的传统与深层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浸润在长阳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与时间系统之中,对于当代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价值。 1.六月六向王节 农历六月六是长阳土家族祭祀向王天子的节日,又称“向王节”。作为重大节日,向王节有着古老的叙事传统和成熟的仪式规制。一个塑造向王功业与德行精神的传说这样叙述:有一年的六月初六,清江突发大水,有位渔民不幸落水,向王天子奋不顾身地在巨浪中救起了渔民,自己却被漩涡卷入江底。向王天子落水后,人们打着火把通宵达旦地寻找,由此形成了六月六放河灯的习俗。后来向王天子的尸体在今渔峡口被打捞上岸,村民为他换上干净衣服,把旧衣洗净晒干用作纪念,形成了“晒龙衣”习俗,每到六月六,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把衣服拿出来暴晒,以纪念向王。土家人为了悼念向王,在清江两岸修建四十余座向王庙,把他遇难的农历六月初六定为向王节。另一个传说讲述向王天子以水神之力开发夷水的故事,向王治理好夷水,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生产丰收、风调雨顺的幸福生活。向王为长阳土家族立下的丰功伟绩,受到人们的景仰与纪念。 每到向王节,长阳土家族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节日当天,从事驾船、放排和捕鱼的人们,都要航行到清江两岸的向王庙,进庙祭拜。祭祀仪式上,船工们在船头设祭坛,烧香吹号,勇猛的男子割断鸡喉或掐破鸡冠,把鲜红的鸡血滴入清江。随后,船上鸣鞭放炮、三跪九叩,祈祷向王天子保佑人们航行顺利。那么,传说中的向王与白虎有什么关联呢?黄柏权先生考证说,“向”乃“相”的同音字,相即巴务相,是化白虎的廪君。原来向王是廪君务相在后世传说中的同音变字现象。祭祀向王,也就是祭祀白虎。他发现长阳资丘刘氏家谱记有“先世遗迹,庙台……其上为先祖所立向王庙。向王者古之廪君务相氏,有功夷水,故土人祀之”,又在资丘向王庙遗址,发现了镌刻着“向王为廪君”的残碑,由此可证向王节是白虎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普遍敬奉向王,这实际上是白虎信仰随人们认识水平提高,再次升华复原的结果。即从信仰白虎复归到敬奉务相本身。”厘清了向王节的本来意义,我们可知白虎文化以祭祀仪式被民间广泛认同,在长阳土家族有着非常稳定的活态传承。 如今的向王节正在从一个以祭祀向王为主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向现代生活融合发展,成为兼有传统习俗的商业、娱乐活动的群众性文化节———“向王歌会”,人们在歌会上身着盛装,赛歌赛舞,充满了时代感和新的生机。 2.人生仪礼与撒叶儿嗬 白虎文化贯穿了长阳土家族人的一生。在诞生礼、婚礼、葬礼等重大的人生仪礼中,土家人的每一步成长或变化都有虎图腾的守护和见证。孩子出生时要用白线结扎脐带,因为白线形似白虎的胡须,这样孩子就会得到白虎神的保佑;小孩长大后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项上佩戴刻有虎图案的项圈,这样小孩才可免受惊吓。女儿出嫁前一天要用虎骨酒招待前来伴嫁的姑娘们,新娘接到男家后,男家正堂屋的大方桌上,要铺上虎毯。老人死后,棺材上也要盖虎毯,跳撒叶儿嗬祭祀,祈求白虎佑护亡灵升天。 撒叶儿嗬是流行于鄂西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跳丧舞,长阳是撒叶儿嗬流行的地区之一。跳丧时,死者灵柩头向里、脚朝外,棺左侧放置一面牛皮大鼓,歌师击鼓而歌,歌唱的内容既有对祖先丰功伟绩的赞颂,也有对现实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反映;舞者在灵位前的空地上随声起舞,他们含胸、屈膝、顺拐,以颤、摆、摇、晃、悠的韵律舞动。撒叶儿嗬在形式上有二人、四人、多人、圈舞,舞蹈套路上有“风夹雪”“凤凰展翅”“滚身子”“美女梳头”“牛擦背”“犀牛望月”等二十多种。跳丧活动往往持续一整夜,同时还伴有叙述亡灵生前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内容的丧鼓歌,也有直接描述情爱生活的“荤歌”和情歌,显示出土家族独特的“歌丧传统”。 从撒叶儿嗬的演唱内容和舞蹈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与白虎图腾的内在联系。舞者们左右摇晃身体,就像猛虎摆尾。特别是“猛虎下山”和“虎抱头”,直接模仿老虎的动作:表演“猛虎下山”时,左脚迈一大步,上身随之稍向右拧,埋头俯向左前,右腿顺势稍屈后抬,小跳一下,同时双手盖向左前方,口中还发出一阵阵嚎啸声,恰如一只猛虎气势汹汹俯冲下山去。表演“虎抱头”时,左右脚交替跺地,交替挽手,边走边拧身成二人左肩相挨,然后双手互相抱头,上身随之摇晃,并沿一方向旋转,正如两只老虎在逗趣玩耍。前文提及的情歌《十梦》“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财神”,也作为撒叶儿嗬的唱词存在。 从向王节到人生仪礼,白虎文化在长阳土家族影响广泛,力量强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