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当代简史》 [德]安德烈亚斯·罗德著 朱颜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规律性的范式和一成不变的秩序被打破,因循守旧或是照搬经验不再成为可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是如今全球、国家、社会、群体良性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复杂、矛盾、多元和多变的:美国哲学家马克·里拉评价说这是一个“不可辨识”的时代;《人类简史》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更认为“21世纪没有稳定这回事”。正是在这种充满不确定的因素、交错纷繁的关系、瞬息万变的发展等现状之下,德国美因茨约翰古登堡大学现代史教授安德烈亚斯·罗德迎向这份挑战,进行了一项冒险,在他的新著《21.0:当代简史》中为我们剖析了这个正在进行时的当下。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21.0”“当代”“简史”,你或许会得到这样的初步印象:这会是一本紧跟时代的书,“当代”是它的核心主题。《斯图加特报》对这本书的报道是:“谁想理解当代就应该阅读这本书”;“简史”告诉我们这会是一部包罗万象、拥有宏大体系的历史科普,是“关于现代化的速成教材”(《明镜周刊》);“21.0” 则透露出这还是一部文字数字例子相互穿插、生动有趣且具有说服力的著作,罗德说“21.0”是一个数字与文字的游戏,“21”是指我们所处的21世纪,而“.0”是指如“工业1.0”到“工业4.0”这些对我们影响至深的纪元,合体的“21.0”始终走在历史与人类的前沿,暗示着这本书在回顾与总结的同时又充满着前瞻与展望。 一、历史上真正的新鲜事 确实,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当代简史。该书提出了当代人所关心的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领域的基本问题,全球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21世纪的产物登上历史舞台。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快,广播媒体花了30年的时间才在美国推广开来,电视花了15年,网络的普遍使用只用了三年,如今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规律性的范式和一成不变的秩序被打破,因循守旧或是照搬经验不再成为可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是如今全球、国家、社会、群体良性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人类的认知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网络的互联互通刺激着网状根茎式思维的发展,逐渐取代单一的线性和因果逻辑的思考方式。努力寻找历史的突破口和新事物,更是成为这部《当代简史》以及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新任务。当代历史研究分析当代事件的同时,自身也在影响着这些事件。双向、并行、错位、多元的当代世界让这部简史不再简单。 从空间角度来说,作者从德国与西方的视角,以欧洲为原点辐射开来,开拓了一个全球视野。各国的历史事件、国情特色与发展策略在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推动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已成为21世纪的特点,蝴蝶效应也会越来越突显。 从时间线索来看,罗德关注的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发展以及未来变化的方向。但他并没有将所有历史事件的起点禁锢在千禧年这个具体的时间点上,而是回顾历史,寻找共性和差异。每一个问题都有它兴起、发展、高潮、没落的过程,具体每个事件都会有自己的侧重点与脉络:全球化会将地理大发现作为开端;现代的进步思想发展则来源于启蒙运动。但本书中的所有历史事件都在21世纪有一个改变或是质变,让我们禁不住跟随作者的叙述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历史现象改变的原因和推动力是什么?这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是必然的?什么是历史上真正的新鲜事?未来的选择是否可能预见?” 二、指向未来的新变化 以当代的经验去判定自己过去的观点,是当代历史研究的特点之一。历史选择被记住还是被遗忘,都是人们用此时此刻的经验通过力量角逐得出的结果。留下来的历史作为社会集体记忆的产物,成为我们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现在我们在利益格局中不同位置的构成,就反映了我们对过去的不同索求。21世纪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尽管才过了四分之一,但很多发展变化都加速浓缩于这个世纪。而2020年更是各种事件、新闻、灾难层出不穷的一年,澳大利亚大火、非洲蝗灾、英国脱欧、美股熔断、新冠爆发、美国暴乱,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仿佛是一个漫长历史维度的浓缩与挤压。 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剧变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也确实在验证《21.0:当代简史》对于当代多变历史的预测是否有效。而作者罗德也于近日在《新苏黎世报》中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公法教授格雷戈尔·基尔霍夫以题为《欧洲零点时刻》的社论对疫情发表观点:“显而易见,新冠疫情危机将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次疫情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只能从历史维度去测量。”不可否认,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市场发展、公共娱乐活动、网络依赖程度和卫生健康系统等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德的边界与政治的格局也不再一如既往。罗德认为:“这场危机至少显示了三件事:首先,随时可能发生所谓不可思议的事情。其次,没有无法摆脱的路径依赖关系——事物皆可被塑造。是的,我们可以!第三,政府和政策不是市场、算法或利益集团的俘虏,它们拥有决策和行动能力。”疫情的发展让人类有些措手不及,这次新冠危机是中止、暂停键还是一些事物的延缓或加速器,罗德表示还是需要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大框架中去看。 历史研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人们会从过去的结论、当代的诊断中去推断未来的发展与趋势。尽管《21.0:当代简史》写作之时,还没有发生如新冠疫情等剧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本书思考角度的前瞻性与分析方法的普适性。罗德在中译本出版后接受访谈时说到:“这次疫情在历史上看是全新的,因为它突然停止了世界自进入工业化以来,整体的加速和增长的逻辑。”当代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来看待所身处的时代。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其中什么是真正的新事物,什么又是已经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们和我们的现状,容忍模糊与分歧,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应对我们的现在与未来。”新的变化让更多的“新事物”出现在我们眼前,但与罗德在该书“总论断”一节所列举的基本模式与推测趋势并没有太大出入,历史还没有完全脱轨。 三、数字时代的新生活 在《21.0:当代简史》中,“数字革命”作为21世纪变化与发展最快的重中之重,被安排在第一章讲述。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同时多地多人的交流。疫情期间,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地位更是变得极为重要,人和人之间的连结与交流愈发依赖于数字媒介来实现。“在各个生活领域不断加强的媒介化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时间节奏,以及感知、沟通和行为方式。”人们处在隔离之中,但是视频会议、网络教学、网上直播等让我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方式却不可胜数。这是一种极为迅速的转变,获益于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全新的现象。亲临现场、面对面地互动成为了一个可选项,而非唯一的方法和途径。人们处于隔离之中,但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虽然是虚拟,却又完全处在控制之下,“你永远不知道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的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变成“可以随意知道屏幕前的人的位置、喜好、体温、心跳等”的技术。相比以前相信人的经验与认知这种传统的方法,数字化逐渐成为许多领域新的绝对准则和权威。 再次让我们将数字化的问题回到新冠肺炎做验证。病毒让我们看到全球网络通联的强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类公共生活是多么脆弱与不稳定。作者在总论断中提出的当代模式之一就包括:“权力冲突、硬实力和武力没有消失,反而在21世纪增加了。”难民问题、黑人平权运动、国家医疗等资源的不平衡等社会、种族、文化、宗教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变得更加尖锐。猝不及防的灾难、自私多于包容的态度、疫情带来的新问题,让原本遗留的老问题雪上加霜,多米诺骨牌效应令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类所创造出的经济与政治框架在经受过1973年凯恩斯现代化范式的崩溃和2008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设想的崩塌后,又面临2020年疫情带来的新一轮经济危机以及国家间政治和格局的转变可能。 尽管这些是疫情带给2020年代的问题,但是积极的方面也如同书中所说的一样还在继续发展着:人们还在为平等、自由、和平的梦想不断努力。结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家庭的衰落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对爱的渴望和人们团结的意愿是不可磨灭的”。在加速与适应这个模式里,人们在努力用更快的速度应对和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对新事物的出现也在不断适应与接受。20世纪的影子在慢慢消散,但团结、包容的制度设想促进着新秩序的建构,多边贸易和强大灵敏的公共部门依然或者可以说是更加迫切地被需要着。 四、“不确 定性”带来新挑战 罗德认为:“推动历史变化的因素有三点:第一,技术和经济发展;第二,当代人认为正确的政治文化框架;第三,通常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事件。”在本书中,他就是用这些标准来作为解读我们生活过、并还在生活着的这个千变万化世界的指路牌和风向标。但是想要在这本书里找寻一个明确结论或企图一锤定音的读者或许会失望,因为直到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的是:“根据历史经验,未来会在两层意义上完全不同:不同于现在,也不同于我们所想象的。” “不确定”成了21世纪或未来所“能够确定”的答案和结论。我们作为21世纪的见证者、亲历者与书写者,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摸索前进道路之时,不要忘记作者为我们提出的问题比答案更有益,带领我们观察的角度比结果更重要。历史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创造着,既然无法阻挡“当代历史”的滚滚洪流,那就索性与作者罗德一起深入其中、探索世界、发掘历史,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迎接那些我们不曾知道和预料过的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