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国赴考 郁达夫于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的普通家庭,7岁入私塾,9岁便能赋诗。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受到很大的震动。立志要发愤图强,热爱、建设祖国,他在日记里写道:“然予有一大爱焉,曰:爱国。予因爱我国,故至今日而犹不得死;予因爱我国,故甘受人嘲而不之厌;予因爱我国,故甘为亲戚兄弟怨而不之顾。”为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1919年秋天,郁达夫毅然回国,千里迢迢赶赴北京,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1919年9月初,郁达夫回到家乡富阳,小住几日后,乘火车前往北京。当他路过徐州火车站,看到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有感而发,写下了七绝《过徐州》:“红羊劫后几经秋,沙草牛羊各带愁。独倚车窗看古垒,夕阳影里过徐州。”此时,外国列强正在瓜分中国,山东半岛被日本人窃取,北京五四运动爆发,这首七绝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外交官考试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枫叶尽染。郁达夫尽管是第一次来到京城,却无心欣赏美丽的风光,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9月26日,他参加了选拔外交官的考试,然而,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的郁达夫竟然榜上无名,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愤慨地写道:“庸人之碌碌者反登台省;品学兼优者被黜而亡!世事如斯,余亦安能得志乎!余闻此次之失败因试前无人为之关说之故。夫考试而必欲人之关说,是无人关说之应试者无可为力矣!取士之谓何?”由此可见,当时考试托关系、走后门之风气日盛,本是一片净土的选士国考也充满了铜臭和黑暗,北洋政府的腐败可见一斑。 郁达夫心灰意冷,一腔的热血变成了满腔的愤怒,他异常郁闷地来到一处清代王府旧地,在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此时的心情,发泄了心中的怒火。他写道:“己未秋应外交官试被斥,仓卒东行,返国不知当在何日。”诗曰:“江上芙蓉惨遇霜,有人兰佩祝东皇。狱中钝剑光千丈,垓下雄歌泣数行。燕雀岂知鸿鹄志,凤凰终惜羽毛伤!明朝挂席扶桑去,回首中原事渺茫。”在诗末落款:“江南一布衣题。未加冠,也未取得功名,自然是布衣了。” 文官高等考试 外交官考试的失败,为郁达夫的心情笼罩了一层阴影。在哥哥郁曼陀的鼓励下,他决心再备战10月份的文官高等考试。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迎来了10月21日的文官选拔考试。这一天,他心情异常激动,夜不能寐。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日为高等文官考试之第一日,余起床时,刚三点半,微月一痕,浓霜满地,进东华门时口占一绝云。”诗曰:“疏星淡月夜初残,钟鼓严城欲渡难。耐得早朝辛苦否?东华门内晓风寒。” 郁达夫很想抓住这次报效祖国的机会,志在必得。所以他在凌晨3点半就起床,披星戴月赶往东华门等候考试。在考场上,他才思文涌,思路敏捷,把所学知识都倾注在试卷上,笔下生辉,字字珠玑,文采飞扬。他兴致勃勃地交了卷,感觉胸有成竹。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这一次他又名落孙山。 这一结果,让郁达夫如五雷轰顶,令他瞠目结舌。据知情人透露,在考试之前,那些有权有势的考生早已给主考官送去了重礼,疏通好了“关节”,榜上有名者都是事前早已内定好的,所谓的“考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掩人耳目而已。接着,这一丑闻就见诸京城报端,据郁达夫的《怀乡病者》说:“这一次应该考取的人,在未考之前早由部里指定了,可怜那些外省来考的人,还在那里梦做洋翰林洋学士呢!” 心事苍茫不可云 郁达夫两次应试不第,对他打击非常大。他离开北京,在与哥哥分别时,郁曼陀为他赋诗送行:“一片芦沟月,怜君万里行。清淡当此夜,难尽别离情。”郁达夫和有《留别》一诗:“迹似习蓬人似雁,东门祖道又离群。秋风江上芙蓉落,旧垒巢边燕子分。薄有狂才追杜牧,应无好梦到刘贲。明朝去赋扶桑日,心事苍茫不可云。”在诗中郁达夫表明了怀才不遇的心情。落第后即将去日本,兄弟手足情深,依依惜别。 1919年11月,郁达夫含恨洒泪离开北京城,再赴日本,写下了《岁暮感愤》一诗:“岁暮天涯景寂寥,月明风紧夜萧萧。美人应梦河边骨,逐客还吹市上箫。穷塞寒浸苏武节,朝廷宴赐侍中貂。士生季世多流窜,湘水何当赋大招。”英雄壮志难酬,愤愤不平之气盈于字里行间。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中。1945年,郁达夫在印尼不幸被日军逮捕并秘密杀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