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考古前辈讲述潜海苦乐

http://www.newdu.com 2020-08-19 青岛早报 李彦宏 康晓欢 刘 参加讨论

    海底探秘·对话
    他是中国首批水下考古队队员之一,参与了国内大部分的水下考古项目。如今他是青岛市博物馆的“掌门人”,与文物相伴30多年,他就是水下考古专家邱玉胜,一个痴迷水下考古,又专注文物研究的“多面手”。在青岛,提起邱玉胜,许多人都很熟悉,因为他不仅作为主力队员参与了大量水下考古工作,还为其他国家培训过专业的水下考古队员,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水下考古的老前辈,倾听他讲述海底奇遇。水下考古出水的松竹梅纹碗。水下考古出水的寿字碗。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文化遗产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要替子孙后代保管好这些文化遗产。”邱玉胜说,青岛是水下考古的富矿,对于水下考古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文物保护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从未停止过。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邱玉胜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的发展历程。水下考古相较于陆地考古难度更大,不仅要求考古队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潜水技能、体能的要求也很高。
    邱玉胜作为中国首批水下考古队队员之一,参与过国内大部分的水下考古项目,发掘、出水了大量文化遗产,如辽宁绥中出水的瓷器、福建“碗礁一号”出水的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南海一号”出水的大量宋元时期文物等等。
    接受培训潜水考古
    1986年,大学毕业的邱玉胜被分配到青岛市文物局工作。1989年,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这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在青岛合作的中外文化交流项目,邱玉胜凭借专业的考古知识和良好的水性,成为山东唯一一位入选的学员。
    “我们11名学员住在八大关里,培训了近半年时间,9月到12月在室内学习理论,之后在青岛沿海海域进行潜水培训,还要找基地实习。 ”邱玉胜说,当时第一个实习目标就是鸭岛。在那之前,青岛市博物馆和文物部门已经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水下考古发掘,由于没有专业水下考古人员,只能雇当地的潜水员。邱玉胜告诉记者:“这应该是青岛第一次进行有意识的水下考古调查,市博物馆里的一只青花瓷碗就是当时发现的。”那一次发现震惊了考古界,不但印证了沉船的存在,也找到了青岛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的有力物证。
    摸清鸭岛沉船遗址
    1989年,第一期考古培训班的实习地点首先选定了鸭岛,但是因为风浪大、暗礁多,各种不利因素叠加,没能找到沉船遗址,培训班改去福建定海白礁遗址实习,就这样错过了鸭岛。
    “2002年秋天,国家博物馆和青岛市文物局又组织了一次水下调查,与上一次不同的是,鸭岛沉船遗址考察是由专业考古人员进行的。 ”这次潜水调查重新发现了沉船遗址,出水了一部分瓷器。邱玉胜说,这应该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2007年,国家举办了第四批水下考古培训班,重新把鸭岛沉船遗址作为实习地点,进行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培训实习,把鸭岛沉船遗址摸得更清楚了,认定沉船为中小型商船,并出水了大量瓷器。
    常与危险艰苦相伴
    “水下考古的困难和危险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需要潜伴互相配合、信任。那时候潜水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水下经常遭遇各种状况,比如被渔网或其他东西缠住、气瓶氧气不足等,我们凭借积累的工作经验,一点一点慢慢解决困难。记得有一年在福建工作时,一名考古队员潜在水下,竟然被渔民的渔网拽上了海面。其实水下考古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神秘浪漫,大多数时间是枯燥和寂寞的。如果是远海作业,很可能整个工作季都要待在船上(一个工作季为1至3个月)。长期海上作业,时间长了,船上的淡水变味,新鲜蔬果也早已吃完,剩下的时间我们只能吃些南瓜、饼干。 ”邱玉胜说,此外,一旦因为天气、水温原因无法下水,几十个人在船上无所事事,大伙只能钓鱼、聊天,自娱自乐。而且以前在海上作业没有通讯信号时,经常一两个月都不能和家人联系。
    “如今虽然我已不再从事水下考古的具体工作,但是我对这方面的关注却从未减少。此次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意义重大,我们博物馆也计划与相关部门沟通,及时举办水下考古相关展览,让青岛市民了解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成绩和相关海域的历史故事。 ”邱玉胜说,现在青岛市博物馆正有部分鸭岛遗址出水瓷器展出,还举办了“一花一世界:丝路文物海报接力展”等跟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展览,感兴趣的市民可前来参观。
    新闻延伸
    共同协作保护水下遗产
    记者了解到,今天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正在从文物部门单一部门主导发展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协作。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多部委参与的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以国家文物局作为牵头单位,负责统筹领导全国水下考古工作。近年来,文物部门不仅与外交、科技、公安、财政、交通运输、海洋、海监等多个部门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机制,而且在打击非法盗捞和走私水下文物活动、开展水下文物监控、日常巡护和远海水下考古等多方面同样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共同推进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依山傍海的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海洋城市。大海孕育着这座城市的蓝色产业和海洋文化。蔚蓝的海底深处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奇珍异宝,浩瀚海洋里越来越多的秘密勾起人们的好奇。已经出水和还在海底沉睡的文物,都在见证和诉说着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古代文明在蔚蓝色海洋上的辉煌。 30多年水下考古进程已经发掘了很多故事,未来,更值得我们期待……
    新闻内存
    “中国考古01号”船落户青岛
    2014年,“中国考古01号”落户青岛,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艘考古工作船。令每一个青岛考古人骄傲的是,“中国考古01号”将以青岛为停泊母港,这无疑为我市发展蓝色经济又增加坚实的一环。
    据悉,早在2010年,市文物局就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建造水下考古船的设想,并主动承担了“造船可研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在“中国考古01号”的设计、论证和建造过程中,青岛的文物工作者作出了积极贡献。当时身为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的邱玉胜多次到 “中国考古01号”建造现场,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专业技能配备要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例如船内的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文物储蓄平台、摆放平台等设置,都采纳了我市文物专家的意见。2011年,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文物局签署了共同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协议,考古船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在建造过程中,北海分局委派在驾驶海洋科研调查船方面经验丰富的船长和轮机长到船厂熟悉船体,协调建造工作。 “青岛的条件得天独厚,是著名的海洋城市,基础设施也很好,可以说很多条件促成了这个结果。 ”国家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青岛早报记者 李彦宏 康晓欢 刘文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