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低学历青年的就业 对于常住成都的藏族而言,能否顺利就业十分重要。常住成都的藏族主要是商业主、拥有高等学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普通打工者。其中普通打工者,尤其是低学历者在成都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境遇堪忧。 调查发现,不具备高等学历的普通藏族青年在成都的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绝大多数只能在藏餐厅及演艺厅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这些青年缺乏高等教育学历,如今,即便是房地产销售人员也需要高中、甚至大学以上学历。因此,对于这些没有高中学历,甚至大部分连初中学历都没有的普通藏族青年来说,便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便如此,劳动力市场中仍有数量可观的不要求学历的就业岗位,如餐厅服务员、建筑工地劳工等。但调查发现,进入这些行业就业的藏族青年仍是极少数,且绝大部分为女性。以下访谈案例可反映藏族青年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 案例一:我叫CRPC,来自九龙县,是一名退伍军人,最近刚从西藏打工回到成都。去年我的一个堂哥觉得我在工地打工比较辛苦,于是叫我来成都,说会托朋友给我找一个保安的工作。到了成都以后,工作迟迟没有找到,堂哥的朋友说因为我是藏族,别人不想用我。后来,堂哥朋友介绍我去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刚去干了两天,老板知道我是藏族后,担心我会闹事,又不要我了。最后我只能继续去西藏,在亲戚承包的工地上打工。(24) 案例二:我的藏名叫BR,汉名是YZL,我来自凉山州甘洛县,目前没有工作。我来成都大概有十几年了,以前一直在餐厅当墩子。去年的时候,餐厅的老板把店转让出去了,本来当时是包括员工、设备一起转的,但当时我觉得不熟悉新老板,想另外找。后来我去了几家餐厅应聘,招聘的人一看我的身份证,就说人已经招满了。以前,只要有朋友帮你介绍,给老板说这人还是比较可靠的,就能找到工作,但是现在是真的不好找了。(25) 案例三:很多以前在我们这里当服务员的女娃儿,时间一久,觉得不好,就跳槽走了,但一般出去都是转一段时间了就又在另外一些(藏族)朋友的场子里工作了。有几个从北京回来的女孩,曾经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工作。她们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都相当好,但她们觉得我们给的薪资低了。我就给她们说,如果是这样,不妨去外面看看,再做决定,毕竟你们能力也有。过了几天,我在街上碰到她们,就问她们怎么样了,她们说:“不得行,找不到”。我就说:“不应该啊,你们的简历那些都那么优秀,人家为啥子不要呢?”她们说:“都说是满了”。又过了一阵,我去“耍都”的格桑花(26)耍,看到她们都在那里当酒吧服务员。人家本来就学的餐饮服务,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工作过那么久,跑到这儿就只有当酒吧服务员。(27)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到,藏族身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机会。老板拒绝雇佣藏族员工的一种原因是担心他们添麻烦,这样的忧虑并非个案。作为一个在成都工作生活了近15年,且先后在火锅店、餐厅、建筑工地、藏式演艺厅,还因剧院被成都市文旅集团并购而做过两年多国企员工的老“蓉漂”,QDZX对藏族青年在成都找工作的困难有着切身体会,并对这种困难的原因有着如下认识: 对于打工的年轻人来说,不管是藏语的教育还是汉语的教育都相当缺乏,因而他们在就业上是相当困难的。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只能唱歌跳舞。这些人来到了成都,尽管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一些职业还是可以从事的。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偏见这样的原因,很多成都当地的商家,就不会要他们。 在他们(笔者注:指汉族老板)看来,藏族爱喝酒,爱打架。有时候也因为藏族青年确实在纪律遵守方面有欠缺,藏族本来就是比较由着性子来的。性子也比较直,很多时候见不得小聪明、假打(28),有时候对人家看不惯,又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的时候,就有可能演变为争执、甚至出现动手的情况。所以基本上藏族在成都打工就只能在演艺厅、藏餐厅这样打民族招牌的地方当服务员。(2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普通藏族青年难以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中谋得工作机会,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这些藏族青年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受到限制;二是因文化的差异及民族间的偏见而导致的刻板印象使汉族老板对雇佣藏族员工存在忧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藏族女青年较男青年更有机会进入餐厅工作,尽管如前所说,女青年进入餐厅工作的也是极少数。因为对于餐厅老板而言,相较于男青年,柔弱的女青年一般不会惹麻烦,且更容易管理。 (三)租房 对于常住成都的藏族流动人口而言,另一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租房难。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藏族在成都很难租到住房。和就业困难一样,文化隔阂和民族间的偏见仍然是藏族租房难的首要原因。在QDZX看来,首先在性格和行事方式上,就容易导致汉族房东对藏族租客心存戒心。如其所说:“藏族爱唱爱跳,很多时候喜欢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喝点酒,唱唱歌。半夜喝酒回家走在小区里,兴致一来,也唱两嗓子,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愉快心情的表达,然而,对小区里的其他人来说,就是扰民了。”然而,即使存在这样的缺点,但似乎仍不足以解释缘何会发展至藏族普遍难租房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偏见的生成过程来做一解释,QDZX的观察对我们解读这一问题极有帮助。 假如在一个小区内,一个人丢了一辆自行车,这样的情况是常见的。我自己的电瓶车、摩托车都被偷过。如果哪天,一个小区里面丢了某样东西,最后发现是藏族偷的,那第二天这件事就会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人们就会传:“哦,藏族人在小区里面偷东西”。甚至几年后,这样的记忆都还在。当再出现丢东西的情况时,人们就会说:这肯定也是藏人干的。但如果是一个汉族人被抓住,比如在小区里面偷东西或者打架,那么过一段时间大家就把这事忘了。(30) 不能不说,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后,QDZX对于藏族在成都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其上述观点,向我们呈现了文化上的差异、隔阂及刻板印象,影响到社会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这种有选择的记忆来自刻板印象,同时又在继续加固已有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不管出租车拒载问题,还是就业难问题,抑或租房难问题,其根源都在文化隔阂和刻板印象。通过以上对这些问题的生成缘由的分析,看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即是当文化有差异的两个人相遇,个体间互动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不愉快的情况发生时,这种不愉快便很容易影响到个体对对方群体的看法,个体将对对方的不满上升到对对方所属群体的不满,形成刻板印象。当这种不愉快发生的次数增多后,这种刻板印象便如病毒一样传播开去,以致这种刻板印象能够实实在在地指导两个人群间的交往交流。至此,上述藏族所面临困难产生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藏族人口流动最为密集的内地大城市,成都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气候、商业、教育、生活和发展机会而愈来愈受到藏族特别是藏族青年人的青睐。成都藏族流动人口也日益呈现出人数多、分布广、职业多样、流动方式复杂的特点。可以预见,成都藏族流动人口数量在未来仍将会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增进汉藏民族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促进汉藏及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将是成都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 从调查看,汉藏之间的交流互动总体情况是好的,尤其是成都人包容、随和的态度与文化氛围受到藏族流动人口的普遍认同和极高赞誉。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有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俗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藏族流动人口,其在与成都市民的日常互动中本身就存在一些沟通、交流与理解上的障碍和困难,因此,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根据对调查情况的归纳分析,我们建议:1.政府部门可考虑在藏族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设立服务机构,为藏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与咨询,如就业指导、岗前培训、法律知识普及等。2.在藏族人口集中的基层社区,政府可以有意识组织和开展一些汉藏群众能够共同参与的文艺表演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适当宣传藏族文化,又增进汉藏群众之间联系、沟通与理解。3.藏族流动人口集中的基层社区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识,按照习总书记所说:“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以上措施将有助于改善和增进成都汉藏民族间的互动,构建汉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和谐民族关系,消除文化隔阂,提升成都对藏族流动人口的容纳度,使藏族流动人群尤其是青年人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更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①统计数据出自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局编:《四川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②晨迪:《成都流动人口将享受12项市民利益》[N],载《成都日报》2010年8月20日。 ③《习近平的民族观》,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4/c_128160466_3.htm。 ④既有研究以关注武侯祠“民族用品一条街”为多,主要探讨街内的人口结构、迁移规律及文化交往情况,以及此街区旅游业前景等,较为重要的文章有窦存芳:《成都市武侯区民族街藏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梁敏:《成都市武侯祠聚落中迁移和流动的藏族人口特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唐希鹏、李缓:《成都市“藏族文化街”的定位及发展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冯敏:《成都市藏族经商流动人口对多元文化城市的贡献——对“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与思考》[J],《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另有部分文章聚焦于城市民族关系的讨论和藏族就医活动中的适应性问题。较为重要的文章有仁真洛色、黄维忠:《从在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状况看汉藏民族关系——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为例》[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徐学书、喇明英、廖海亚:《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探讨——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徐君、李彦:《藏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研究——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为分析对象》[J],《藏学学刊》(第11辑),2014年。 ⑤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 ⑥徐学书、喇明英、廖海亚:《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探讨——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⑦田凯:《成都藏族聚居区空间特点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第1期。 ⑧根据2016年10月对GDC的访谈录音整理。 ⑨藏密·拉伊萨和央金玛均为藏式演艺酒吧,位于南门大桥附近的“耍都美食广场”。 ⑩窦存芳:《成都武侯区民族街藏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11)唐古拉风与民族大舞台是成都较早出现的演艺中心,对后期出现大量演艺酒吧有极大影响。 (12)雷世敏:《城市居住格局对藏汉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7期。 (13)窦存芳:《成都武侯区民族街藏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14)“冷锅鱼”,一种以鱼为主食的火锅,极受成都普通民众的青睐,属成都特色饮食。 (15)“坝坝茶”,一种极具成都特色的茶文化,多为露天茶园,消费较低,多开在江边或视野开阔场地内,有较高人气。 (16)石硕、王志:《论天府文化的兼容特点——兼论成都在汉藏交流中的连接枢纽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17)根据2018年10月对QDZX的访谈录音整理。 (18)在微信朋友圈为藏族病人招募翻译志愿者的既有医院方支持下的公益组织,也有个人。2014年、2015年左右,由于翻译的需求量较大,因而,这样的招募公告频繁出现。近两年,此类公告的出现频次下降很多。 (19)根据2016年10月对GDC的访谈录音整理。 (20)徐君、李彦:《藏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研究——以到成都就医的藏族为分析对象》[J],载《藏学学刊》(第11辑)2014年。 (21)“敲棒棒”,四川方言,是四川人在商品交换中对受到损失的不满表达,与“敲竹杠”意思大致相同。 (22)根据笔者对此次对话的回忆整理。 (23)在访谈中,RQB指出:“我们藏族人性格本来就直得很,又不会说,人家给你说一堆,自己心里面想说的话又说不出来,急得很。”而QDZX在总结发生口角的原因时称:“遇到绕远路、高收费这样的情况,藏族因为不善言辞,很多时候是说不过那些司机师傅的,这样可能就有动手、不给钱这样的情况。” (24)根据2017年11月对CRPC的访谈录音整理。 (25)根据2016年10月对YZL的访谈录音整理。 (26)格桑花是一家演艺酒吧,位于耍都美食广场。 (27)根据2016年10月对RQB的访谈录音整理。 (28)“假打”,四川方言,有“装腔作势”“虚头巴脑”之意。 (29)根据2016年10月对QDZX的访谈录音整理。 (30)根据2016年10月对QDZX的访谈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