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周立民:站在时代的路口,回望“三座门大街十四号”

http://www.newdu.com 2020-09-18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巴金 周立民
    身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常年翻阅大量资料,拜访许多老人,总想从“巴金的朋友圈”里看到巴老更多的一面。沈从文、卞之琳、李健吾、梁宗岱、方令孺、萧乾……当他重读这些老人留下的文字,他惊奇地发现尽管他们和巴老性格各异,却有着十分一致的精神底线,真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
    在周立民看来,他们的生命有时晦暗不明,有时却光彩夺目。时间已经在做旧他们,他们仍然是一座富矿,特别是与“此时此刻”的时事和心境联系起来,这座富矿资源丰富,依旧能给后人极大的能量,“甚至我觉得,离开他们,我们读不懂中国,也不会找到前行的方向。”
    今年7月,周立民所著《星水微茫驼铃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通过对那一代文人书信、日记等史料的整理和解读,追寻老一辈文人的文化轨迹和精神之路。它以周立民2013年在《收获》杂志开设的专栏“星水微茫”为基础,另做修订、增补,形成一本更为完整的著作。
    
    今年7月,周立民所著《星水微茫驼铃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老胡同32号北大教师宿舍、白乐桥、萧乾复兴门外的家……在这本《星水微茫驼铃远》中,周立民沿着老人们留下的足迹,一一寻找那些曾留下浓墨重彩的地方。“三座门大街十四号”也是其中之一,它是巴金及他的朋友们记忆深处里无比珍贵的地方。
    这里翻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华章
    1933年,靳以在北平租下了“三座门大街十四号”的小院,将它作为《文学季刊》《水星》的编辑部所在地。很多人的文学梦从这里开始飞翔,比如曹禺,他的《雷雨》就是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的。
    “我常常想起一九三四年上半年在北平的生活,当时我们都住在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北屋,每人一个小房间,中间有一间大的办公室,靳以和我坐在一张大写字台的两面,我们看校样,看稿件,也写信,写文章。”垂暮之年,巴金曾动情地写道:“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靳以把家宝(编辑注:曹禺)的一部稿子交给我看,那时家宝还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1934年靳以与卞之琳摄于三座门大街十四号
    《文学季刊》出版以后,反响热烈,巴金和靳以等人想趁热打铁再出版一个专登文学创作的小型刊物,也就是后来的《水星》。卞之琳还记得为刊物取名字的那个晚上:“一个夏晚,我们不限于名为编委的几个人,到北海五龙亭喝茶,记得亭上人满,只得也乐得在亭东占一张僻远而临湖的小桌子。看来像大有闲情逸兴,其实我们忧国忧时,只是无从谈起,眼前只是写作心热,工作心切。一壶两壶清茶之间,我们提出了一些刊物名字。因为不是月夜,对岸白塔不显,白石长桥栏杆间只偶现车灯的星火,面前星水微茫,不记得是谁提出了《水星》这个名字,虽然当时也不是见到这颗旧称 ‘辰星’的时候。”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期间摄于沈从文家,自左至右依次为:沈从文、巴金、张兆和、靳以、辛笛。
    “‘写作心热,工作心切’,这中间应该有巴金、靳以、沈从文、李健吾、卞之琳、郑振铎,也可能有何其芳、曹禺、王辛笛等人。”周立民想,那时的他们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谈笑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篇章已经被书写得圆圆满满。
    而住在“三座门大街十四号”的这段日子也成为巴金文学生涯的开拓点。随着《文学季刊》《水星》的创办,巴金从一位作家开始介入文学编辑活动。在周立民看来,这几个刊物的创办与巴金后来主持出版社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作者班底里,“三座门大街十四号”的朋友们就占了一大半。
    
    1978年摄于上海巴金家花园,右起:卞之琳、巴金、辛笛。
    
    1985年3月,巴金与沈从文的最后晤面。
    这里珍藏着他们别有风味的回忆
    当然,在事业与理想的共鸣之外,“三座门大街十四号”也充满了生活之趣。
    比如巴金提过,“三座门大街十四号”既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他到晚年都还记得在这里的生活细节:他们不用买报纸,国立北平图书馆就在旁边,要看就去那里;上厕所,也到那里。他还在院子里种了小红瓜,小瓜结出时,在瓜上刻了个“金”字,瓜长大了,“金”字也跟着长大,真是开心。更有趣的是,他跟靳以永远只吃三个菜,因为他们只有三个盘子。
    有时,一群朋友还成群结队地跑去吉祥戏院或者前门广和楼戏院看戏。如今走在三座门大街上,周立民的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当年的场景:从那片深灰色的胡同中跑出一辆辆洋车,那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看昆曲的车队。一伙人“浩浩荡荡”的,有靳以、巴金、沈从文、曹禺、萧乾、卞之琳,还有一位性格更活泼的小姐——张充和。
    
    少女时代的张充和
    周立民在书里写到,戏散场后,外头的小吃摊还热气腾腾,或许看戏的队伍中有清华研究生、诗人曹葆华,靳以常常“威胁”他到东来顺请大家吃涮羊肉。夜深了,一群护花使者喊了一队洋车一起穿城送张充和回家。在护送的队伍中,有一位青年,他未必与张充和靠得最近,也未必会与张充和嬉嬉闹闹,可哪怕站在一旁,他也一定是这位活泼女孩的最动情的欣赏者,最小心的呵护者,他就是青年诗人卞之琳。多少年后,回忆往事,卞之琳写到自己“几度参与了这个行列,至今回想起来还别有风味”。
    
    卞之琳、张充和1936年10月摄于苏州天平山
    这里还能听到远去的驼铃吗?
    “凡是在北京城里住得久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喜欢那里的‘四合院’,院子上面高高覆盖着蓝天,那澄蓝是多么可爱,还有远天传来轻快的鸽哨音,城门口附近荡漾着慢吞吞的骆驼铃声,真是听了叫人留恋,难以去怀。”出入“三座门大街十四号”的青年诗人辛笛曾如是说。
    一日,周立民沿着景山前街东行,一路追寻原三座门十四号的院落。他发现院落还在,但早已面目全非:所有的空间全被不知什么时代搭建的各色房屋挤占着,门窗各异,到处是杂物,一片混乱。
    后来他又折回了北海,一路上,卞之琳写过的驼铃总在周立民脑海中闪现:“多少个院落多少块蓝天/你们去分吧。我要走。/让白鸽带铃在头顶上绕三圈——/可是骆驼铃远了,你听。”
    可如今,这些都很遥远了。
    
    1990年6月萧乾与巴金摄于巴金家的客厅
    周立民并不希望自己的描述特别鼓励了那些总觉得生不逢时的人,“其实,回过头去,看看这些人的人生,我们毫不怀疑一个说法:这些人放在什么时代,都会吐露芬芳;他们要实现和完成的‘自我’是那么生机勃勃、百折不挠。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喑暗的时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命的存在才显出它的光彩,而不是相反。”
    也因此,多年来他都想做好一件事:把巴老还原到原初的环境中,去看巴老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把巴老放到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里,去体味他可能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周立民想追问的是:在星水微茫中,我们还能捕捉到远去的驼铃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