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学术笔谈】 紫禁城,作为一个文化整体,首先体现在建筑文化上,其次典藏有汇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各类载体——可移动文物,再次为无形的明清历史文化脉络,它们共同展现与诠释着先民的价值观与生产生活方式。为方便保管与研究,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从材质与形态上将藏品186万余件(套)分为25大类,如青铜器、玉石器、法书名画、陶瓷器、珐琅器、漆器、金银器、服饰、家具等。而从功能属性上,大体上又可分成六大类别。 第一类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物,古代礼制的实证,如各种礼器、皇帝御玺、卤簿仪仗、皇帝礼服等。中国是礼仪之邦,诸礼存诸典籍,也昭显于器,即“器以藏礼”。特殊的重器成为国家的象征,如传说大禹铸造九鼎,历传于夏商周,所以后世均大力搜求钟彝鼎鼐。为记述三代以上文化气象,宋徽宗敕编《宣和博古图》,吕大临著《考古图》,清乾隆帝敕编“西清四鉴”。因而,青铜礼器成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重要文物。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君子比德于玉,历代帝王广泛搜求玉器,皇帝御玺也主要以玉为之。传说秦代李斯所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历代帝王孜孜搜求不得,但均沿袭天子六玺并不断增益,作为王朝发号施令的权力象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圭璋璧琮等玉器,是先民敬天礼地之物。清王朝御玺“二十五宝”至今如数保存在故宫,是我们认识封建社会权力中枢运行的重要物证。 服饰带有鲜明的时代表征,封建时代等级尊卑于衣冠一目了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服饰文物,特别是清代遗留的帝后礼服,既体现了《周礼》记载的各种象征“十二章纹”,而披领箭袖又体现了满洲的民族特色。帝王的威仪,还需要恢宏的卤簿仪仗来烘托,金声玉振,旗飘旌扬,表现仪式的盛大与肃穆庄严。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成组的清代卤簿仪仗。清朝以骑射立国,十分重视对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与使用。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举行阅兵与秋狝大典的戎服与各类武器等。 第二类是生产生活实用器,真实反映了清代尤其是宫廷的生活习俗与风尚。明清帝王日常衣食住行各种用具,在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占比最大,举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尤以清代为多。比如帝王追求舒适与唯美的便服鞋帽、珠玉首饰、铺垫幔帐,以及缝纫这些成品所用的布匹丝料等,多达十余万件以上;各地制作的饮食器大宗瓷器,大量供奉内廷,故宫博物院典藏多达三十余万件。清代宫廷造办处还设立四十余个作坊,承制宫内日用所需,包括沐浴盥洗化妆器具、取暖纳凉器具、照明器具等。诸如满族餐饮习惯所用多穆壶、火锅等;清代盛行吸闻的鼻烟容器,即今人当作艺术品的鼻烟壶;传统扇子、机械风扇,甚至盛冰隔热的“冰箱”,以及取暖用手炉、炭盆等,存量均不在少数。床榻、椅凳、桌案、箱柜等家具,故宫博物院尚存有六千余件。皇室生活用品优选良材,巧匠制作,精雕细琢,今天看来均是美妙的艺术品,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 第三类是清赏艺术品,如历代书画碑帖、宋元瓷器、历代玉器,以及时作清供。为怡情悦性,帝王们多钟情于古书画金石等,皇室从不同渠道汇集了历代大量书画作品。本朝帝王游艺翰墨的作品以及诗文手稿,对后世子孙而言是先王“手泽”,必世世永宝;当朝书画大家与翰林名臣的作品也多有贡献,且宫内专设如意馆招揽画师大量绘制。对内府所藏大量书画作品,乾嘉时期先后敕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及续编三编。帝后用于创作或鉴赏书画所用的“鉴藏印”、帝后抒发情感所制的各类“闲章”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如“为君难”印,即折射出雍正帝为政的心路轨迹。此外,为展现国力昌盛,纪功垂远,清朝还绘制了各种纪实性绘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除了书画以外,历代玉器、清雅宋瓷等也被视为珍奇雅玩搜罗入宫。清帝还敕令研发新品,成为时兴之作,如清代创制的画珐琅器、玻璃器等,以及巧制雅做的把玩陈设玉器、漆器、瓷器、盆景、牙角器、墨砚等,皇帝认为这些作品“宜子孙”而令“子孙永保”。 清代宫中盛行戏曲活动,遗留大量戏曲文物,包括戏衣、盔头、砌末、戏本、戏曲演出人物画等,具有极为珍贵的戏曲史料价值。舶来品钟表,在清代并不主要作为实用计时器,而是作为室内陈设与欣赏之用。今天看来,它们不只是艺术品,而且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机械科技水平,也反映着中外交流的历史。 第四类是文化的直接记录——书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原因之一就在于先人将文化与精神书之典籍,藏之册府,历代递传。文教为先,历代帝王大张旗鼓地搜求古籍。清“世祖入定中原,命冯铨等议修《明史》,复诏求遗书”(《清史稿》),到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帝更是连续发布征书谕旨,大规模征集民间藏书。清内府藏书,上溯宋、元,编有《天禄琳琅书目》。除宋元版古籍外,设武英殿刻书处,编纂刊刻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大量殿版刻本均完好保存,武英殿殿版的木板现存24万余块。 第五类是宗教器具。明清皇室有着多种宗教信仰,或佛教,或道教,或萨满教,故宫博物院尚遗存大量神像、供器、法器等,而尤以佛教文物为多,少数为清代蒙藏地区宗教领袖进献,大部分为宫廷造办处所造,如无量寿佛成千上万,佛堂内陈设盈壁满堂。尤其重要的是大量佛像与供器,多存于原清宫各处佛堂,至今摆放位置未曾变动,真实地反映了清代藏传佛教在宫内的表现形式。 第六类是档案。即明清两朝政权运转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清末民初几经散佚流转,遗留至今尚有一千余万件,现主要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典藏,少量与故宫宫殿陈设、建筑与服饰、瓷器图样等密切相关者留存故宫博物院。 此外,1949年以后,按照现代博物馆的各类征集藏品方式,又不断丰富藏品数量20余万件。以上所述,仅为概略,篇幅所限,实难细数。我们应该更好地以匠心呵护遗产,深刻诠释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与伟大智慧,让其人文精神永远滋养中华儿女的心灵世界,智慧光芒永远照耀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 (作者:任万平,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