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在先秦文献中可觅踪迹,在商王朝之前存在于中原地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夏王朝的存在。虽然学界对于二里头文化是否是夏文化的全部莫衷一是,但多数学者承认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的夏王朝即二里头文化阶段的夏王朝,拟通过分析二里头文化的设防聚邑布局观察夏王朝的控辖模式。 一 目前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设防聚邑共有9处,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境内。它们以城墙或环壕作为主要防御设施,根据防御设施的差异,可将这些设防聚邑分为两类。 第一类设防聚邑包括郑州大师姑、新郑望京楼、平顶山蒲城店、郑州东赵4处遗址,它们兼有城墙、环壕两种防御设施。这类设防聚邑军事色彩浓厚,且规格较高。通过分析其城墙、环壕及相关遗存,可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1.兼具城墙和环壕的双重防御设施。2.城址扼守要冲之地。3.城内发现夯土建筑、池苑、卜骨、青铜器等高规格遗存,说明该类设防聚邑在二里头文化聚落体系中具有较高的等级,可能兼具政治与军事职能。 第二类设防聚邑包括河南的新密新砦、驻马店杨庄、登封南洼、登封王城岗和山西的垣曲古城南关5处遗址,它们的防御设施仅有环壕,不见城墙。此类设防聚邑具有如下几点共同特征。1.仅为环壕聚落,未发现城墙,且环壕较窄,防御色彩明显弱于第一类设防聚邑。2.聚落面积明显小于第一类设防聚邑。3.遗址内有手工业作坊,同时发现少量特殊遗存。南洼遗址发现集中的陶窑址以及丰富的白陶,表明其可能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杨庄遗址发现红铜器、漆器及陶建筑构件等特殊遗存,由此可见此类设防聚邑应为区域性聚落中心。 二 二里头文化已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其对周边地区同时或稍晚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二里头文化时期周边地区相关遗址,有助于探讨其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夏王朝的控辖模式。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下文拟从二里头文化之南、西、北、东四个大的区域分析所见的二里头文化因素。 (一)南区 包括安徽江淮地区、宁镇—皖南地区、赣鄱地区、江汉平原地区、峡江地区及成都平原。相关地点有安徽的寿县斗鸡台、霍邱小堌堆、含山大城墩、肥西大墩孜、江苏的江宁点将台、丹徒团山、闵行马桥、湖北的荆南寺、秭归朝天嘴、宜昌中堡岛、四川的三星堆、江西的广丰社山头、高安下陈、新余珠珊等。 江宁点将台、丹徒团山遗址中三足盘、侧装扁足鼎、豆、觚等陶器具有二里头文化因素,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上海马桥遗址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遗存有觚、盉、豆、三足盘和觯等,发掘者认为其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至殷墟文化早期。 发掘者将荆南寺遗址的夏商遗存分为八期,第一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第二期约当二里头四期或二里冈下层一期。前两期的三角形足盆形鼎、花边口沿夹砂罐、大口尊、中口深腹罐、桂叶形孔盆形甑等器物受到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影响。鄂西峡江地区的秭归朝天嘴、宜昌中堡岛遗址是朝天嘴文化的典型遗址,年代约当二里头文化三四期至殷墟二期前后,遗址中常见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器类有深腹罐、鸡冠形鋬耳鼎、盉、鬶等。 成都平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见于三星堆文化,年代约当二里头文化四期至殷墟二期。 另外还有赣江中下游地区广丰社山头、高安下陈、新余珠珊遗址等,其中的觚、斝、盆、盉及直内戈等都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二)西区 包括关中平原、河湟—陇东地区。本区二里头文化因素分别见于老牛坡类型远古文化和齐家文化。前者分布于关中东部,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该遗存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后者年代与夏纪年大致相当,其年代上限或略早于夏代。天水出土的陶盉、铜牌饰等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相似,而二里头文化出现的花边罐则受到了齐家文化影响。 (三)北区 包括晋南、晋中、内蒙古中南部、豫北冀南、冀北—燕山南麓及辽西地区。相关遗址包括山西的夏县东下冯、太谷白燕、太原狄村、内蒙古的朱开沟、准格尔旗寨子塔、敖汉旗大甸子、河北磁县下七垣、河南淇县宋窑等。 据《夏县东下冯》介绍,二里头文化因素贯穿东下冯文化始终,东下冯文化一期即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在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下冯文化以北的晋中地区,夏至早商时期遗存见于太谷白燕、太原狄村等遗址,属于白燕文化。鼎、爵、杯等器类具有二里头文化二、三期特征。 下七垣文化隔沁水下游与二里头文化相望,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早段至四期晚段。 内蒙古中南部及东部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夏商时期遗存中均见有二里头文化因素器物,分属于朱开沟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朱开沟文化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至二里冈上层晚段,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当夏至早商时期。 (四)东区 主要为山东地区。本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主要是岳石文化,年代约当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二里冈上层时期。二里头文化中含有不少岳石文化因素,而岳石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较少,且多见于靠近中原地区的豫东、鲁西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但相关遗物多为罐、鬲、甗、盆等日用陶器。二里头文化常见的陶鬶、盉、爵等陶礼器几乎不见于岳石文化,目前来看仅有杞县鹿台岗岳石文化遗存中出土1件细绳纹束腰平底爵,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风格。我们发现,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鬶、盉、爵等陶礼器,南达皖、鄂、赣、川一线,西至河湟—陇东地区,北抵晋中、冀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向东则只到达豫东杞县一带的夷夏商文化交汇区。由此可见,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排斥性。 三 通过二里头文化设防聚邑的布局和文化因素的传播分析,我们可以将二里头文化时期夏王朝的控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南向、西向、北向为代表的开放性控辖模式,另一种是以东向为代表的封闭性控辖模式。 已有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文化因素在相邻的斗鸡台、荆南寺、老牛坡远古类型、东下冯、下七垣文化中都有所发现,同时其还具有跨文化区传播的能力,如点将台、马桥、朝天嘴、三星堆、齐家、白燕、朱开沟、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赣鄱地区都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因素,唯有相邻的岳石文化只见少量日用陶器,几乎不见二里头文化因素陶礼器。另一方面,二里头文化控辖模式的选择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二里头文化北部有黄河天险,西北有中条山、王屋山与晋南相隔,而且东下冯文化受二里头文化影响很大,也可能是夏人的殖民统治区,似乎不必筑城管辖防御。西南部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是为天然屏障。自郑洛西行,则需通过黄河南岸的丘陵地带,崎岖难行,关中平原南接秦岭,北依黄土高原,西临六盘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只有东面的豫西山地与豫东平原的交界地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地理区域,且东邻较强大的岳石文化,需要筑城管辖防御。 因此,我们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夏王朝设防聚邑的布局是有意规划的结果,其反映了夏王朝因地制宜的管辖理念,进而采取不同的控辖模式。当二里头文化与相邻考古学文化关系友好或其处于优势地位时,夏人倾向于采用开放性控辖模式,即不筑城管辖防御。当周边考古学文化有能力与夏王朝对峙时,夏人即在控辖范围的边缘地带修建城壕聚邑来应对敌对势力的威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江汉考古》202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