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司勋旧曹·元和下士”印溯源

http://www.newdu.com 2020-10-29 未知 陈焦利 参加讨论

    ■河南焦作 陈焦利
    观画观名,藏印亦如此。画好,又出于名家,固然佳,当然非名家,亦无妨。那日,我翻捡杂物时,忽被眼前一枚旧印掠去了目光。此印(见图)两面,一面白文“司勋旧曹”,另一面朱文“元和下士”,无边款。要想了解此印的来历,只能从其印文上寻找蛛丝马迹。于是查阅了不少史料,逐字琢磨,剥茧抽丝,准备探源一番。
    先说这个“曹”字。旧时的行政衙署,各部分曹治事,因此称各部的司官为“部曹”。《续汉书志》里有载:“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由此可知,官署部门是分科办事的。即便是现在,也是各司其职。
    当然,“曹”可以理解为官署部门,也可以理解为官职,中国明、清两代各部司曹的通称,源于汉代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如《文明小史》第七回:“现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个闲曹。”
    司勋,《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北周因周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隋置司勋侍郎,属吏部。唐宋改为郎中,明清称稽勋司,直到清末才废除。这些历史沿革,在《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中可窥其一二。
    清朝已无司勋,古人好古,喜沿用旧制,所以当然要说“司勋旧曹”。周制: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疏》故司勋列位在前。上士二人为官,下士四人为之佐。清朝吏部下属的稽勋司的长官是郎中。相应司勋长官的副职,是员外郎。
    行笔至此,该说一说“元和”了。
    元和是清代苏州府所辖的一个县。清雍正二年(1724),由于苏州府长洲县人口、赋税繁多,分出其南部设立元和县,辖境北起阳澄湖,东南抵甪直、陈墓、周庄,相当于今苏州市古城区东南部及工业园区,与吴县、长洲县同治于府城内。民国元年(1912)撤废,并入吴县。元和县县丞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移驻甪直镇,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移驻章练塘镇(插花地,今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元和”有时也作为苏州的别称。
    这样,印面的文字基本就眉清目朗了。
    接下来,就只要查清代的吏部员外郎了。经考证,竟只有一个苏州人做过吏部员外郎。此人姓吴,名树萱,字少甫,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内阁中书、吏部员外郎、提督四川学政,官至四川盐茶道。工古文,曾主讲莲池书院。余事精篆、隶、摹印。著作《广印人传》。
    寻根溯源,一路的遗珠,就这么给串起来了。这印,很可能和吴树萱有关。通过一印,认识一位“元和下士”,理清一个官阶的沿革。探赜索隐,玩味其中,谁能说这一方小印,就没有大观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