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携手讲好大爱故事 助力人类和平追求

http://www.newdu.com 2020-11-06 未知 齐泽垚 参加讨论

    
    座谈会现场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齐泽垚)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约翰·拉贝掩护20多万中国人免遭屠戮的伟大人道主义义举广为人知。10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交流座谈会,就深入搞好约翰·拉贝研究和事迹展陈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心得,启发智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研究部王立、刘静静,展陈部吴毅三位专家,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史文瑞,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翟金忠等专家参与座谈。史文瑞致欢迎词,王立阐述了赴京交流的主旨,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代表中心进行主题汇报,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小满主持会议。会后与会学者参观了拉贝中心的展陈室,王彤馆长陪同参观。
    从北京到南京
    约翰·拉贝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产生飞跃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1908年8月18日,一名德国人约翰·拉贝乘坐火车来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开启了他在华30年的工作生活旅程。
    1911年,约翰·拉贝入职德国西门子公司。自此,他先后在北京(17年)、天津(6年)、南京(7年)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北京17年的黄金岁月间,他收获了事业和家庭的成功。北京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约翰·拉贝,在经商之余,逛庙宇、宫殿、市场,遍访名胜古迹,喜欢收藏织物,领略中国文化精髓。极具东方神韵的北京文化的熏染,使约翰·拉贝深入感知到了中国人的善良、温和、礼貌、合群,使他能够运用中国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也理解欣赏中国人的种种习惯特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大爱”已然在其心中生根,成为他日后救助20多万中国难民的精神源泉和情感基础。
    当日本侵略军侵入中国南京,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制造惨绝人寰大屠杀血案的危急关头,约翰·拉贝和二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他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使20余万南京市民免遭蹂躏和屠杀。他在灾难中写下的10卷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约翰·拉贝在南京的义举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其生命历程最具价值的光辉顶点,而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则奠定约翰·拉贝义举的思想根基,也是研究约翰·拉贝思想的重要支点。座谈中专家们提到,拉贝是一个实业家,又是中国文化爱好者,因此他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人物。近代北京向现代化的转型是一个急速变化、迅速跨越的过程,17年的北京生活是约翰·拉贝一生最难割舍的精神记忆,北京现代化转型与约翰·拉贝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转化生发于同一时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北京17年的生活工作奠定了或者转变了拉贝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使他产生了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人民的情感基础,这是约翰·拉贝日后做出人道主义义举的重要精神来源。
    从发现到宣传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积极发掘拉贝精神
    2014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高度评价约翰·拉贝的大爱义举。北京联合大学的梁怡教授认为,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这不仅是对约翰·拉贝的最高赞誉,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诠释、弘扬拉贝的大爱精神,将他做出的国际人道主义义举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结合,就需要对拉贝事迹和拉贝在中国的情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梁怡教授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北京文化研究教学工作。2003年,梁教授在德国作高级访问学者时,碰巧住在约翰·拉贝的嫡孙托马斯·拉贝家里。机缘巧合,梁教授发现了拉贝在北京期间留下的五本日记。后经过5年努力,她把这五本日记编译成《我眼中的北京(拉贝日记·北京卷)》一书,并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顺着拉贝的北京日记到拉贝南京日记,约翰·拉贝在华生活工作轨迹基本得以完整呈现,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所历经的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同的改变也具有了坚实的文献支撑。
    为了更好地将约翰·拉贝的精神遗产传承发扬光大,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先后建立了5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由于北京联合大学长期以来与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的良好学术关系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在约翰·拉贝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于2019年9月2日与北京联合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北京联合大学设立全球第6家约翰·拉贝交流中心,该中心致力于建成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独特学术集合体,也填补了北方城市没有拉贝事迹展的缺憾。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常设拉贝事迹展览从2017年12月开始筹建,2018年3月启动建设,2018年9月开始试展,2019年9月2日正式开展。展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家高校纷纷到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参观学习,广大师生深受教益。2019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之际,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大爱生命 和平追求——约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事迹展,展览展示约翰·拉贝追求和平、大爱无疆的崇高境界,弘扬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中,约10万人参观展览,观众普遍反映观看展览后受到了一次撞击心灵的国际人道主义教育,更加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万千呵护。
    携手互助
    讲好约翰·拉贝的故事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基础,是前进的基石,拥护和平、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才能享受和平,宣传好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增强民众和平意识、助力人类和平追求意义重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目前是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主题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12月13日起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在常年展陈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专门设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展览板块宣传约翰·拉贝相关事迹。王立在座谈中谈到,为进一步宣传好约翰·拉贝的精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计划在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设约翰·拉贝的专题展览,进一步阐释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启发人们追求和平,阐明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和平归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希望与北京联合大学及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加强合作交流,互通有无,讲述好约翰·拉贝的大爱故事。
    梁怡教授认为,中德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世代传承。直到今天,约翰·拉贝的嫡孙托马斯·拉贝先生仍为中德两国的友谊,为人类和平事业奔走呼号。托马斯·拉贝是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高度认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常年奔走于全世界6个拉贝中心。他每年到北京必定为大学生和市民作专题讲座,并竭尽自己所能为中德两国的妇产科事业做实际的贡献,将习近平主席赞扬他祖父“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特别是疫情期间与北京联合大学互相鼓励,将中国援助的口罩和药品送给其他中心和需要的人,弘扬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的与会领导和教师们表示,愿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探讨,加强研究,讲活、用好约翰·拉贝家族的和平追求故事,阐释好人类和平的同心圆。
    与会专家认为,拉贝事迹影响深远,拉贝日记涉及面广,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北京学、文化遗产学、考据学等多个领域,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典型素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将在资料分享、科研协作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深入问题内部、主动设置议题、开拓研究思路、强化成果转化,约翰·拉贝研究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史文瑞致欢迎词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研究部负责人王立发言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发言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小满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专家学者交流 发言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梁怡教授为与会专家介绍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拉贝事迹展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拉贝事迹展场景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与会专家参观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留念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与会专家合影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