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20-11-24 未知 刘庆余 参加讨论

    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到大运河文化带,再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其实施方式始终离不开“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是一类活态文化遗产已得到各方认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通州区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三大功能定位。2019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9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计划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原则
    大运河遗产类型复杂而多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运河背景环境。由于其使用功能仍在延续,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所谓“活态”,主要指该遗产不仅具有“遗产”的属性,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而且仍然具有其原始的使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活态遗产是指既具有作为历史文化见证的原初功能,又具有现实使用功能的遗产。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功能又不断发生变迁,只有采取活态保护方式才可以将此类遗产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同时针对遗产的管理也不同于一般性遗产,其管理模式的构建应基于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体系。就交通运输、防洪灌溉、休闲游憩等功能延续而言,大运河无疑是一种活态在用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提出,“大运河遗产保护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综合考虑,将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原则确定为:1.真实性原则,系指保持运河遗产真实原状,而且保存其历史延续的变迁过程,旅游利用必须保障运河遗产资源的安全;2.完整性原则,系指确保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在遗产分类、历史文化地理概念上的完整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方式,满足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3.延续性原则,系指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做好遗产保护,延续大运河的现实功能,加强运河沿线非遗的活态传承,运河遗产旅游利用主要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
    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特征
    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特征主要体现在活态变迁、活态延续、活态传承三方面。
    活态变迁是运河结构构成的本质要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编制的《国际运河遗迹名录》(1996)针对运河遗产的真实性指出,“运河与水道因为其使用功能才显得重要,然而这种功能本身也必然意味着其机械装置或基础设施部件都必须持续地得到维护、修缮或更新,从而确保其主要功能与结构得到延续”。大运河活态遗产性质最明显体现在其现实功能上,如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南部分仍在通航。大运河的“活”还体现在她是一条不断变化、不断整治、管理维护设施不断更新的运河,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
    活态延续是运河使用功能的现实需要。运河遗产“活态延续”不仅是指原初运输功能的延续,还包括与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8)针对运河遗产类型,强调运河遗产元素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动态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所经历的技术工艺演化与变迁本身,也许正是水道遗产的本质和需求所在”(《国际运河遗迹名录》)。大运河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
    活态传承是运河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活态传承”原本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方式,它区别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强调“非遗”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要在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使其世代传承下去。具体活态传承模式有多种,包括活态(生态)博物馆、遗址公园、历史街区、原生地活态(静态)保护、舞台表演等。
    大运河活态遗产旅游利用模式
    在实践中,大运河活态遗产旅游利用模式有多种,大致包括以下五种模式。这些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交融的。
    1.协同共生模式。强调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生,运河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保护展示的协同共生,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台儿庄古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生。如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使得运河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状况极大改善,形成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多元协同的良好局面,这已成为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典范。
    2.旅游综合体模式。强调基于运河遗产保护基础上的遗产价值阐释、旅游休闲度假、土地综合开发、旅游产业集群、社区参与等一体化发展。如聊城中华水上古城以光岳楼为中心,周围依托系列运河遗产,利用十字形步行街将城区分为四条街道,古城四街的商业业态分为:西文、东商、南驿、北食。
    3.“活态博物馆”模式。作为一种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强调运河遗产保护、城市更新、社区参与、社区文化认同、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有序协调,注重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进行原真保存。如形成于元末明初的临清运河古城,系元代运河、明代运河、卫河衔接成的三角形区域,即“中洲”之地。《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旅游规划》将临清运河古城旅游定位为:以三朝漕运、明清市井为特色的国内著名运河旅游区。
    4.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强调运河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为主,兼具展示、教育、旅游、休闲、景观公园等功能,成为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如济宁南旺运河枢纽遗址于2013年12月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具体建设包括大运河南旺枢纽水工科技馆、古建筑维修和考古发掘、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5.特色小镇模式。强调利用田园风光、水系风貌资源,集中展示运河文化、水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小镇的定位“以产业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特色突出”。如德州武城四女寺运河古镇,利用丰富的田园风光、水系风貌资源,集中展示运河文化、水工文化、礼孝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水工游乐、田园度假、湿地休闲、温泉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研学旅游发展模式研究”(16CLYJ08)、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科技支撑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与措施研究”(2019RKB0137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