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考古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为祖国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他们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主力军,是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情报员,是有着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排头兵。 1981年至1985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奠定了的坚实基础。与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的“文物专业干部缺乏”“没有什么经验,摸索中进行的”情况不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主力军是乡镇文化辅导员、县级文化专干,这些人本身对文化就有认同感,也有着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文物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所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比第一次“规模大,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更具科学性、更加精密”,普查报告文物40多万处,比上一次的结果翻了几十倍。在普查期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普查结束后国务院相继公布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县、乡两级基层文化干部(其中大部分成了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寻找并记录着遗落在祖国大地上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也与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有着密切联系。如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和确认,就有着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重要贡献。1974年,就职于临潼文化馆的赵康民第一时间赴现场对陶俑头进行了确认,认为是秦朝的俑,并进行了修复。成为最早确定兵马俑是文物并进行修复的人。正如兵马俑博物院原馆长所言:“如果没有赵康民,兵马俑的发现要推迟很多年”。 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基层人事制度的不断变化,基层考古力量不断弱化,原有的基层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大多数进入了参公管理序列,不再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因此,基层考古部门在业务工作上的干劲大不如前,加之老一辈的基层考古工作者年纪越来越大,慢慢地退出了原有的工作单位,导致基层考古力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如何破解基层考古力量弱化的问题,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办法。设立基层考古工作站则是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今年4月份和9月份分别在湘东北和湘中设立了两个新的考古工作站。新工作站与传统省级考古所工作站的创建方式不同,采用的是“共建共用共享”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基层的考古力量。如湘东北考古工作站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将原办公楼改造成为考古办公和生活场所,增加文物库房和文物整理用房,共用会议室,增添必要的文物保护和安防设备即投入使用。从沟通协商到工作站正式挂牌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将考古工作阵地往基层进行了成功转移。湘中考古工作站与湘东北考古工作站的创建模式有所不同,湘中考古工作站在湘潭市博物馆挂牌,是对市州一级考古力量的定点激活,正如郭伟民所长所言:“这是新时代考古新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于基层考古力量的激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管哪种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总的原则:上下联动。基层考古部门既无资质,又无任务,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已经很难开展考古工作。只有通过上级专业部门的指导和引领,开展项目合作,才能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锻炼队伍,形成一股持续可靠的基层考古力量,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益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