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把握时代的核心问题,推进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就是沿着这个时代问题形成的问题逻辑而不断成熟和发展的。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这既是对理论学习的总要求,也指出了学习的方向与内容,同时也蕴含着理论学习的方法论原则。而唯物史观对推进“四史”学习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研究成果之一。唯物史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推进“四史”学习,回到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域中,有助于我们形成“大历史观”。只有把握历史逻辑,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整体历史演进的历史视域中,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从而就有了批判性的理论底气和科学的批判路径,从而回答了属于整个人类的时代问题,也就是现代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解放向何处去,以及解放何以可能实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时代之问,对这个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大历史观”问题。这里的“大历史观”,指的就是要坚持整体化的历史意识,通过长时段、大视角的观察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这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特有表现。只有坚持“大历史观”,才能把握时代的核心问题,推进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就是沿着这个时代问题形成的问题逻辑而不断成熟和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对时代问题答卷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到基本遵循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重要的时代问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具有具体性,都有具体的主体、客体,都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的存在,因此具体的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不自觉性、不确定性。要克服、超越这些局限性、盲目性和不自觉性,既需要反复实践,也需要不断总结反思、分析与探讨。 学习“四史”一方面是学习历史事实,就是在事件、遗迹、遗址等诸多史料中学习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思想史把握发展的时代,形成对历史发展的逻辑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着眼时代性,勇于回应时代难题;坚持科学性,积极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坚守人民性,积极创造人民满意的幸福生活;落脚实践性,既是实践总结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500年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印证了一件事:是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王治东,东华大学,《上海文汇报》2020年8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