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苗润雨 石永程)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历史纵深维度把握长江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关系。12月8日晚,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与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联合举办“长江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线上学术云论坛,来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安徽省社科院、南宁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师生参加线上研讨。 本次会议以长江文明为主要研讨对象,时间跨度从晚清至当代中国,与会者既聚焦微观,又放眼宏观,从历史视域出发,探寻长江文明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会议伊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发表致辞,他指出,要全面认识长江的特殊性与重大意义。他表示长江是一把理解中国文明和中国现代化的钥匙,其中蕴含着无限智慧,需不断探索、深入挖掘。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新中国史研究院李玉教授以《长江与晚清国运》为主题展开报告。他以长江为线索,首先讲述了“自然长江”的重要地位,依次梳理了列强侵华与开放长江、太平军与清政府的“长江之战”、辛亥革命与“长江革命”的历史进程,继以“航运长江”、“产业长江”、“贸易长江”为窗口,透视晚清长江流域的经济现代化问题,最后聚焦于长江与晚清国运,着眼于东南互保、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长江与晚清局势的内在关联。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有福以《孙中山<实业计划>中的长江规划》为主题进行报告,他介绍了《实业计划》中关于“长江规划”的相关内容、实施过程和价值意义。他将孙中山先生的“长江规划”放眼至今,论证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长江规划”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谭玉龙以《民族危机与长江抗战》为主题进行报告,他聚焦于国民政府拱卫陪都的方针——“三峡枢轴作战方针”,讲述了此方针的确立、实施、调整及其演变过程,指出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抗战中最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为保卫大后方、坚持持久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良芹教授以《从革命到建设:跨过长江的历史回响》为题,先后论述了长征中的“巧渡金沙江”、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长江大桥的修建,指出这些“跨过”长江的历史事件,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历史过程。最后,她集中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提出了“国家工程与工程国家”的新观点,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工程体制、人员和技术史值得关注。 南京大学商学院方勇教授立足于当代长江,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动力》为主题开展报告。他梳理了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注意生态优先、流域互动、集约发展,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最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指出以长江为对象,开展跨学科交流,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交叉融合,有助于以学术研究更好地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无论从现实维度抑或是学术维度来看,论题具有学科前沿性,开展长江及其文明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长江文明与中国现代化”既是论坛主题,更是学术探索的新起点。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从长江“下手”,是开展学术研究的新方向,有助于推进史学研究实现从“面”到“带”的历史性转化;从长江“着眼”,有助于开拓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从长江大通道的视域出发,把握好长江流域历史演进的纵深进程;从长江“起步”,做好学术研究新探索,走好学术研究新征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