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长宜子孙”八连弧云雷纹镜 图2 “长宜子孙”八连弧凹面圈带镜 ■山东淄博 魏传来 铜镜是古人用来装饰理容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制造得精美绝伦,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堪称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到汉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用铭文作装饰是汉代铜镜的一大特色。西汉时铜镜铭文内容丰富,文字较长,内涵深刻,一般不易读懂。但到东汉时铜镜的铭文就变得简单直白,内容能让人一目了然了。流行于东汉中晚期的“长宜子孙”铭文铜镜便是其中的极具风格特色的一种。下面介绍两面这种铜镜,并就“长宜子孙”的内容作些讨论。 图1所示是一件“长宜子孙”八连弧云雷纹镜。此镜圆形,直径20.1、厚0.6厘米,重908克,大圆钮,柿蒂纹钮座,素平宽缘。四叶间各一字铭,合为“长宜子孙”,悬针篆体美术字形,极为美丽。其外为一周短斜线纹和一周凸弦纹,再外是内向八连弧纹,连弧间有简易花叶纹和变形山字纹。外区在两圈短斜线纹之间饰八组云雷纹,云雷纹为八个圆圈涡纹、涡纹间与两头对置并行的双重斜线三角纹相连。这种镜型主要流行在东汉中叶。 图2所示为“长宜子孙”八连弧凹面圈带镜,圆形,直径18.8、厚0.3厘米,重508克。圆钮,蝙蝠形四叶纹钮座。蝙蝠四叶纹应是由柿蒂纹演变而来。四叶间各一字铭,连读为“长宜子孙”。字体为长脚花式篆,典雅秀丽,十分美观。其外有凸弦纹一圈,圈外饰内向八连弧纹,连弧纹间有八个方体篆书字铭:合读为“明如日月利父母兮”。八连弧纹外为凹面圈带一周,再外便是大宽平缘,虽光素无纹,但比例均衡,整体装饰性极强。该镜的镜钮直径3.5、高1.2厘米,大而厚实,但镜体较图1所示的八连弧云雷纹镜要变薄。该镜的流行时间主要在东汉晚期。 这两面铜镜背面纹饰布局虽然有所不同,但都饰有“长宜子孙”四字铭文。 “长宜子孙”,是封建社会一种世代流传的家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代兴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古人说的“长宜子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古老观念:希望后代子子孙孙能过上幸福优越生活,希望自己富庶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传续维持,并让家族永远保持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血脉永续。 这两面铜镜,尺寸硕大,保存完好;红斑绿锈,沁色古雅;镜体浑厚、凝重;铸造工艺缜密精湛。图案运用浅浮雕技法作对称分布,恢宏大气,干净利落。且镜面均微凸,便于照出面部的全形,更符合科学原理。其言简意赅的“长宜子孙”铭文,字体成熟庄重,美丽如画,视之赏心悦目。在让我们欣赏其艺术美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古人发自内心的对后代子孙的无限真情。这种“长宜子孙”的期盼和祝福,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而不衰,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