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白瓷罐 图2 罐底盈字 ■重庆 于宪平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这是唐代大诗人皮日休对邢窑瓷器的赞美。说的是唐代邢窑瓷器,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坠落在人间的精灵,又似天上飘浮的白云般有神气。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境内,是我国古代最早烧造白瓷的著名窑场,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窑,始烧于北朝,盛于隋唐,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为900多年。陶瓷泰斗耿宝昌称:“邢窑白瓷的发明,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周以来,由青瓷为主导的历史,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后世各种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邢窑瓷,胎质细洁如糯,釉面雪白如玉,油润光亮。敲之音如琴,妙音悦耳。造型庄重丰腴,雍容华贵,形态极为美丽,将大唐盛世饱满的艺术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器物,无论是生活用具的罐、碗、盘,还是佛教用具的瓶、壶、炉,都蕴含着邢窑先人们的审美意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邢窑瓷器是邢窑人化泥为玉的创新之作,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人格化、道德化,是传统玉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新发展,深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们的喜爱。邢窑器物中,刻有“盈”“翰林”等款的精品瓷器,是我国历史上将瓷器作为精美的玉器而入贡大唐宫里的金银财富库——大盈库,专供皇亲国戚使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官窑。 邢窑瓷器敲之音如琴,妙音悦耳。说的是邢窑不仅作为生活日常用品、法事供器,还可以当宫廷的乐器使用。据史料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这段文字说的是宫廷乐师郭道源,有一手绝活儿,他能用越窑碗和邢窑碗,分别加进不同量的水,用筷子一敲,就能奏出比方响还美妙的音乐来。现代高科技测试表明,邢窑烧制的温度高达1380摄氏度,胎釉结合牢固,紧密坚硬,瓷化程度与现代瓷不分伯仲。“白如雪,质如玉,薄如纸,声如磬”,音质高于越窑瓷器,当时越窑碗是用于低音部,邢窑碗是用于高音部使用。哪怕经过一千多年风霜和时光的洗礼,每一件闪亮登场的邢窑瓷器,它那刚劲、清脆、悠扬的瓷之声,定会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丰衣足食,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丰满健硕的体魄,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瘦弱的形象可能成为疾病、贫穷的标志,而杨贵妃式的丰满圆润便被当作美丽的象征。唐代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点——圆曲性。以圆曲为美,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不仅仅反映在绘画上、建筑上、戏曲上、书法上,瓷器当然也不例外.邢窑瓷器造型庄重丰腴,雍容华贵,形态极为美丽。给人以既雍容饱满,又凝重大方的美感,与唐人追求健康向上的精气神密切相关,矞矞皇皇的盛唐气象,在瓷器上也尽显华丽。这一切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洋溢出的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唐人崇尚并醉心的这种气魄、力量和开张的美,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热烈放姿、开拓进取。 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文博界尊称为“人间国宝”的耿宝昌先生是这样评价邢窑瓷器的,“类银类雪,莹泽如玉,盛唐风韵,盈库珍奇”。 1988年,在印尼海域打捞的唐代阿拉伯“黑石号”沉船上发现67000多件各窑口生产的中国瓷器中,有100多件邢窑瓷器。有专家表示,“黑石号”沉船中的众多窑口瓷器,唯独邢瓷少有因海水长期侵蚀胎釉分离、剥落的现象。故得出结论:“邢瓷天下第一”。 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在2015年的5月份,三峡古玩城开交易会,迎来了八方宾客。我穿梭在琳琅满目的摊位中,像猎人一样寻找着猎物。不远处的一个旮旯里,一道灵光在我眼前一闪,眼球立马被锁住,整个身子被吸了过去。一件白瓷罐(图1)发着油脂的宝光,我顿时被它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俗话说:“瓷器久不久,上手就知有没有。”当我轻轻地将它一掂,轻重适度,手指从它身上滑过,就像“温泉水滑洗疑脂”似的光滑,翻看底部(图2),瓷胎细洁油亮,刚劲有力的一个“盈”字刻在底部正中。当我将邢瓷的所有特征都锁定在这件白瓷罐身上后,闪电般地与卖方交割——这可是我朝思暮想的“美器”。 夜晚,案桌上的台灯的光与邢瓷白罐发出的宝光,交相辉映,整个寒舍蓬荜生辉。在罐的釉面上,我仿佛看见一帧帧大唐盛世的宏大画卷在我眼前闪过。 世界最大的都城长安,宫殿高峻宏伟,宽阔的马路上骠满臀圆的血汗宝马上骑着剽悍的勇士,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客。看那诗圣杜甫,正挥毫用他那肥硕而浑厚的书法,写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仙李白斗酒后,正摇头晃脑地吟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哦,当我从梦幻中清醒时,又一幅崭新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正在书写着新丝绸之路的那种创新、开拓的精神和意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