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20-12-25 未知 王祥坤 乌云特娜 参加讨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性和文化同源性的内在心理根源,它既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族群记忆的历史根基,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复兴的原生动力。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国家战略高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做出重大理论阐述,即“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心理本质和实现路径,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的核心目标。
    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的目标
    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的核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共同心理建设,即加强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心理建设,培育和增强各族同胞对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和共同文化的认同心理。费孝通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形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内在关系。多元源自一体,一体促进多元。一方面,中华民族认同心理是对五千多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一体多元的关系。各民族之所以团结发展,多元之所以融为一体,均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情感上的互依互恋,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心理,也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既是确保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谐共生的基础前提,更是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共同心理。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是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需要遵循“由心而治”的理念,采用心理学的路径与方法。
    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的心理学路径
    第一,运用社会认同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学家泰弗尔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将自己归类到某一群体成员中,从而获得群体共有的社会身份,表现出更高的自尊和归属感,增进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因此,强化国家公民身份和参加国家法定活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强化使用公民身份参与社会生活,有利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公民意识。例如,我们要为所有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倡导全民参与国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公共福利;积极鼓励城市或者农村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倡以民主决策、共商共治形式激发民众的公民意识;强调民族平等意识,公民共同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并履行同等的法律义务,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参加国家法定活动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意识。例如,可以广泛组织当地民众共同欢度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法定节日,还可以号召民众参加国家公祭活动,共同铭记历史。此外,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可以在基层群众间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意识及支援边疆地区共同发展建设成果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民族地区学校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培养各民族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运用群际接触方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群际接触可以有效改善群际关系,促进群际交往融合。各民族交往融合的持续深化,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可以采用直接接触、拓展接触和想象接触等方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直接接触是指内群体成员直接与外群体接触互动。例如,针对民族人口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了解彼此文化习俗中共同的文化足迹和符号象征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拓展接触是指内群体成员中有外群体成员的互动联系。通过这种拓展的接触在外族群体与本族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例如,早期融入本地的外族民众已经与当地民众建立起融洽的社会关系,刚融入本地区的外族民众可以结识更多在此地的本族民众,这样更容易建立彼此关系,减少民族偏见。最后,想象接触是指通过设想彼此接触的情景来减少偏见歧视、拉近心理距离。例如,让本族民众分享与外族民众交往的经历、介绍外族民众的性格特点。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本族民众就会学会如何与外族民众沟通交流。
    第三,运用社会表征方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指出,社会表征是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形成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会对群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鉴于此,有效揭示和建构各民族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表征,有助于凝聚更深、更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一方面,了解民众的社会心态和心理需要等社会表征,可以帮助社会治理工作者制定有效政策措施,以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国家认同。例如,新疆曾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机关干部下基层、晓民情、听民心。通过走访了解民众的诉求和愿望,形成民意共识的社会表征,有助于上级政府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解民情、纾民困。另一方面,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建构共同意识,有助于化解群际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在基层开展法治工作,开设基层巡回法庭,就地审理办案,邀请民众听会学习,有助于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行为规范、价值引导、秩序形成等社会治理功能。基层人民法庭能够做到司法普法兼顾,“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既能树立司法公信力,又能使群众形成法制观念和意识,引导人们遵法、守法,真正做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善治。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加强民族地区社会心理建设,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国家主体文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障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心理基础,必将成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