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我从小就爱上了《红楼梦》。最近多年间,我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中华民族情和强烈的文学事业心,全神贯注地投入《红楼梦》的研究,写下了800多万字。120回的《红楼梦》,描述的这样那样的故事情节有1200多个。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已经把这一个个故事情节一一厘清了来龙去脉。“脂砚斋”告诉我们:作者使用“《春秋》字法”,写的“必有之事,必有之言”“惟批书人知之”“作者与余实实经过”。我深深感到,《红楼梦》作者把“真事隐”的创作手法、“假语村言”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与此同时,考虑到《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我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这一重大课题。三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有这样伟大的作品横空出世;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也有可能让这位伟大的作家亮相盛世。 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部伟大著作,都是一定时代风云激荡的产物,都是这一时代的生动写照,都要打上这一时代的深刻烙印。《红楼梦》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价值,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搞不清这部书的作者,这就成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大遗憾。我们决不能让这一大遗憾继续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坎上!现在,我们有完全确凿的依据和非常充分的理由,证实是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 (一)“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 《红楼梦》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林黛玉算得上是一个最为突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冒辟疆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这么成功,除了他的文学天赋以外,更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董小宛围绕在他身边,耸立在他心上。我读了冒辟疆的大量诗文,他写了又写董小宛,让人觉得他真是“百般恩爱集一身”。于是,他把满腔的忧愁愤恨、悲痛酸楚和深情厚意,都倾注在以董小宛为原型的林黛玉身上了。 何以见得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呢?如今回答这个问题,已经不困难了。2014年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冒辟疆全集》,我们只要把冒辟疆及其友人的有关诗文所记述的同《红楼梦》中的有关描述对照一下,董小宛是不是林黛玉的原型,便无可置疑了。 (1)董小宛进入冒府之前的故事。 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引起了钱谦益对她的关注。钱谦益帮助她还清了欠债,脱了籍。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吾皋。”这样,董小宛便来到如皋。而后,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 《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在第64至65回里,采用“脂砚斋”指出的“一击两鸣”法,写贾珍把尤二姐转给贾琏。尤二姐在花枝胡同别室里过了四个月,才由贾琏的正妻王熙凤引入贾府。董小宛进入冒府前发生的这些事,没有直接写在林黛玉身上,而是转写到尤二姐身上了。 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正是有了实际生活中的董小宛的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以及尤二姐的故事,包括“登舟赴府”“他人转送”“正妻引进”等,都相对可比,相映成趣。 (2)董小宛初见冒辟疆的故事。 冒辟疆文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记载:“一日,姬方卧醉唾,闻冒子在门,其母亦慧,倩亟扶出,相见于曲栏花下。……已而,四目瞪视,不发一言。盖辟疆心筹谓:‘此入眼第一,可系红丝。’而宛君则内语曰:‘吾静观之,得其神趣,此殆吾委心塌地处也!但即欲自归,恐太遽。’遂如梦值故欢旧戚,两意融液,莫可举似,但连声顾其母曰:‘异人!异人!’” 《红楼梦》第3回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一时回来,再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我们把《冒姬董小宛传》所记和《红楼梦》书中所述,两相对照,“故欢旧戚”,一脉相通。正是实际生活中的冒董初见的真情实感,化作了《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的真情实感。此处所写林黛玉,源自董小宛。 (3)董小宛葬花的故事。 董小宛于1645年,跟冒辟疆避难在浙江海盐南北湖鸡笼山方家湾。据《海盐县志》引《澉水补录》记载:“明末清初,董小宛与冒辟疆曾避难于此,传有董小宛葬花处。”2003年9月,正是此处发现了一块“董小宛葬花处”石碑。 《红楼梦》第23回写贾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林黛玉道:‘……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红楼梦》第27回写贾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接着,令“宝玉听了不觉痴倒”的、黛玉边葬花边哭唱的那篇饱含千种凄楚、万般感慨的《葬花辞》。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神来之笔、精彩篇章,不知让多少读者拍案叫绝,热泪横飞。冒辟疆所以写得如此扣人心弦,让人刻骨铭心,最根本的还在于有董小宛葬花的真实存在,才铸造了林黛玉葬花的文学丰碑。 (4)董小宛焚稿的故事。 董小宛不仅丽姿惊人,而且诗才出众。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写董小宛“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又写道:“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这是董小宛在被威逼进京、十分无奈的情况下赋诗抒怀。她不愿充当西施、王昭君一类的角色,希望当红拂女,同郎君一起远走高飞;实在不行,可学绿珠坠楼,或学虞姬自刎。冒辟疆一看,一时火起,夺稿烧毁。对此,冒辟疆一直郁结于心,无法自释。于是,他把和董小宛共同居住的地方更名为“五美居”。 冒辟疆把董小宛其貌其才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上。《红楼梦》第3回,写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红楼梦》第38回写林黛玉赋菊花诗夺魁。在其他章回里,只要写到赋诗,往往称赞林黛玉的诗写得最好。《红楼梦》第97回,详细描述了林黛玉焚稿的故事,完全是从冒辟疆焚董小宛诗稿而来。说是把董小宛的诗稿烧掉了,但烙在心灵深处的诗句是烧不了的。冒辟疆在《红楼梦》第64回里,写林黛玉作诗五首,这就是蕴含着董小宛厚重的、沉痛的思想情感的《五美吟》。 (5)董小宛得“潇湘妃子”别号的故事。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纪游》中写道:“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此游在冒辟疆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喜称董小宛为“潇湘妃子”,并把水绘园中一座建筑命名为“湘中阁”。打开《冒辟疆全集》,其诗文中不断出现“潇湘”二字,“静夜画潇湘”“潇湘一幅小庭收”“我昔游潇湘,最爱潇湘雨”“望洞庭,荡漾于潇湘”等等。不难看出,冒辟疆对“潇湘”二字情有独钟。 《红楼梦》第37回写探春为林黛玉起别号,说:“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这“潇湘”二字,在冒辟疆心中力重千钧,情深万重。《红楼梦》全书中“潇湘”二字屡见不鲜,仅就回目统计,就高达五次之多。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108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红楼梦》作者对“潇湘”二字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潇湘妃子董小宛,便成了鸿篇巨著里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了。 董小宛身上发生的故事写入《红楼梦》的远远不止这些,但就凭上述几个故事,也足以说明,林黛玉的原型正是董小宛。能把董小宛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此具体地、生动地写入《红楼梦》,塑造出林黛玉这样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除了冒辟疆,谁也担当不了这一文学重任。 (二)“贾元妃省亲”来自董小宛省亲,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具体证明。 打开《冒辟疆全集》,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董小宛省亲的记载;翻阅《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贾元妃省亲的描述,两相对照,基本上是一致的。 (1)一样的筹备和流程。 为迎接董小宛省亲,冒辟疆精心地做了准备,大兴土木修葺水绘庵(即水绘园)。冒辟疆《水绘庵修禊记》里写道:“此庵榛芜已久,袛剩空濛数十亩”,于是,在原园址上加以修葺。但如此浩大修葺工程,所需费用何来?有人指控冒辟疆之父冒起宗,为修园做了不堪之事,气得他一病六十五天后一命呜呼,此事刺痛了冒辟疆的心。园修成以后,冒辟疆在《水绘庵修禊记》里,记载了他和家人及友人游园赏景、尽情赋诗的感人场面,并汇集水绘园修禊诗一卷,留下八位诗人的三十八首诗篇。 《红楼梦》第16回、第17回至18回写了“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将要“省亲”,“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这说的就是修建大观园。用地也和水绘园一样,利用现有园地,“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写到所需费用,说:“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大观园修建成功,贾政带了宝玉等人也是游园并题匾额、对联;而后,也有八首咏大观园的诗作。 (2)一样的时间和目的。 陈维崧,清代文学家,认冒辟疆为义父,长时间居住冒府。他在《己亥冬赠冒巢民先生为太母七十寿》一诗中写道:“飘然仙乐来麻姑,双成乘鸾相与俱。”此诗的题目就把董氏省亲的时间说清楚了,那是1659年即顺治十六年冬天。正式的贺寿仪式是在正月初七举行的,贺寿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佳节。诗中把董小宛、董年姐妹俩称作“双成”(董小宛居住在苏州半塘的房子就叫“双成馆”),比作麻姑仙女来为王母娘娘献寿,这表明,这次她们回如皋省亲,说是给冒母祝寿的。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进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这样,贾元妃省亲的时间和董小宛相同;省亲的目的是为贾母祝寿,也和董小宛给冒母祝寿一样。 (3)一样的盛况和安排。 陈维崧在上述诗里,对给冒太母祝寿的盛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太母堂前正悬帨,两旁鹄立罗儿孙。……生也读书水绘庵,仰视扶桑正东出。……陈生此时乐莫当,愿随群真称一觞。……痛饮玉女浆,笑说人间事。……行年七十原非偶,霞觞为酌瑶池酒。愿借平原五色丝,绣作冒家贤太母。……”陈维崧还以《巢民先生招陪务旃分韵一先》为题作诗二首,其中一首写下“翻尽海涛真有曲,买来元夕不论钱”后,还特别加注:“先生于元夕后七日张灯悬霤山房,极一时之盛。”水绘园里不仅张灯,而且结彩,专门扎了纸绢花以示庆贺。特别有趣的是,此时此刻,冒辟疆赋诗道:“春半蓬篙锁丽华,重来觞咏自天涯。……不期咸集真芳䜩,独怅狂颜去别家。”此诗是责怪那位颜姓朋友也太狂了,董小宛都从“天涯”重归了,你竟负约,跑到别的人家去了。冒家举办寿宴是常有之事,而这次寿宴在冒辟疆看来,非同寻常,还特意安排了夜游水绘园。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元春下舆后,“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这样,水绘园里贺寿的盛况和安排,都写进《红楼梦》中了。 (4)一样的心情和礼品。 董小宛当时所处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将来会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也是不得而知的。她这次省亲,心情是相当悲凉的。陈维崧在《杂诗寓水绘庵作》中写道:“……如何盛年时,君子隔江甸。金炉不复熏,红妆一朝变。…….君子有还期,贱妾无娇面。妾年三十余,恩爱何由擅。”以上诗句说的是冒辟疆、董小宛,正当盛年之时就分别了,中有江甸相隔;冒辟疆这一炉香不再燃烧了,一日之内董小宛的身份就变了;冒辟疆有重见董小宛之日,而董小宛已无脸面见过去的郎君了;董小宛如今虽只有三十多岁,人间恩爱怎么可能独个儿揽下呢!陈维崧在此诗中还写下这样的诗句:“倾城畴不知,秉礼人所羡。”这就是说,全如皋城谁不知道呢,董小宛带回来的礼品让人人为之羡慕不已啊!冒辟疆说,他在顺治十六年受恩赐衣服、香料、玉器等物品。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己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挂念,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咽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种生离痛别的场面,写得十分动人,深藏肺腑的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贾元妃这次省亲带回的礼物有宫绸宫缎、金玉如意、沉香拐拄等。这样,董小宛省亲时同贾元妃省亲时所怀有的心情和所赠送的礼品是一致的。 如上所述,把董小宛省亲的故事,这样全面地、具体地、真切地写入《红楼梦》,除了冒辟疆,谁也不可能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界。深知内情的“畸笏叟”批道:“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其所以有如此批语,因为这是写的真实故事,而这一故事里正隐藏着一件远远超过省亲本身的更大、更大的事,是实际存在着的、而书本上不能写出来的弥天大事。 (三)“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生动记录。 120回的《红楼梦》,有2200多条“脂砚斋”批语,成了煌煌巨著《红楼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全人类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著作《红楼梦》所造成的特殊的文学现象。有了“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就能帮助我们破解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问题,还能让我们领悟到是谁字字如血地铸造出这部人间绝唱《红楼梦》。因此,研读《红楼梦》,必须同时研读“脂砚斋”批语。 说到“脂砚斋”批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脂砚斋”为何许人也?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唯一的结论是:“此人如不是一个女性,一切都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女性是《红楼梦》作者的妻子。周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我沿着周先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研究,终于弄清楚了,“脂砚斋”正是冒辟疆的三个妾:蔡含、金玥、张氏女。 何以见得“脂砚斋”是冒辟疆的这三个妾呢?只要翻阅一下《冒辟疆全集》中的有关诗文便一目了然了。冒辟疆所作《影梅庵忆语》《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同样出现了她们的批语。既给《红楼梦》作批,又给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这两篇著作作批,谁是“脂砚斋”,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特别注意到,蔡含、冒辟疆于1685年、1693年先后离世后,“脂砚斋”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沉痛之言:“而今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由此看来,“脂砚斋”是谁,更是一清二楚了。 “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正是打开一道道红学之门的一把把金钥匙,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十分深刻。 (1)揭示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动机。 《红楼梦》第13回回前评写道:“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这“一步行来错”,是冒辟疆念念不忘的口头禅。因为他在1642年没有娶陈圆圆为妾,造成陈圆圆北上进京,最后成为吴三桂的妾。李自成率军进北京,刘宗敏抢走陈圆圆,吴三桂怒发冲冠,引清兵入关,导致大明皇朝灭亡。冒辟疆为此抱恨终身!《红楼梦》第1回写到“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时,“脂砚斋”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还说,这“是作者一生惭恨”“总是作者大发泄处,借此以伸多少不乐”。并指出,这是“点题处”,是“秉刀斧之笔”“一句一滴血”地写一部《红楼梦》,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发泄满腔郁恨。 (2)点化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时间。 《红楼梦》第1回写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此处,“脂砚斋”批道:“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深知冒辟疆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的“脂砚斋”,指出这是“大关键处”,这是提醒读者不可一览而过,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如果是称赞太平盛世,不会称“昌明太平朝世”,“朝世”一词是难得一见的,只有《红楼梦》中出现了这个词。特别的词语,表明了这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昌”,是两个“日”,即“双悬日月照乾坤”之意,指的是明末清初的满清和南明对峙。“昌明”,含有光复大明,使其重新昌盛之意。这样,就把《红楼梦》著作的时间和背景点化出来了。如果不是“脂砚斋”写下这条批语,谁去深思冒辟疆写上述那段文字的深意呢? (3)指出了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重点。 《红楼梦》第1回写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脂砚斋”于此作如下批语:“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这就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全是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也就是冒辟疆和董小宛这两个人。“脂砚斋”含辛茹苦帮助夫君著作《红楼梦》,几十年如一日,但只惟命是从一个人,即主宰全部的冒辟疆。《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有500多个,“脂砚斋”明确指出,重点人物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在开宗明义第1回里就写下这样的批语很有意义,对如何读懂《红楼梦》,作了十分明确的提示。 (4)确认了冒辟疆写入《红楼梦》的事实。 《红楼梦》全书有1200多个故事情节,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凭空虚构的东西是很少的。《红楼梦》第1回写道:“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脂砚斋”在此批道:“据余说,却大有考证。”“妙在‘无考’。”作为冒辟疆的妻妾,完全清楚他写的是什么事。你说“失落无考”,我说“大有考证”,这就告诉《红楼梦》阅读者,书中写的这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只不过是为了避免惹文字狱之祸,采用了曲笔而已。“脂砚斋”类似上述的批语,在《红楼梦》中屡次出现。例如,《红楼梦》第3回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于此,“脂砚斋”批道:“‘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既然写的是一个出名的历史人物,那就非董小宛莫属了。“脂砚斋”对冒辟疆所写的人和事了如指掌, “宜作史笔看”这类批语,对我们深入研读《红楼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5)道明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实质。 《红楼梦》第1回写道:“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疯疯颠颠,挥霍谈笑而至。……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于此,“脂砚斋”批道:“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这样,“脂砚斋”在此书一开卷就提醒读者,决不要把这部书看成是“言情小说”,这部书寓意非同一般。“脂砚斋”太了解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实质所在了。毛主席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 冒辟疆就是要凭借一部《红楼梦》,寄托他的反清复明之梦。 (6)说清了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手法。 冒辟疆是名符其实的文学天才、写作高手。“脂砚斋”在《红楼梦》第1回写出了如下长篇批语:“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因为“脂砚斋”太了解冒辟疆所写的故事,所以才能把冒辟疆的写作手法说得这么精彩。例如,“脂砚斋”批语几次提到的“一击两鸣”手法,主要是指冒辟疆把在董小宛身上发生的事情,分别写到元妃、秦可卿、香菱、尤二姐、袭人、平儿、晴雯等人身上,可见冒辟疆这支笔是十分灵动的。 (7)注释了冒辟疆写进《红楼梦》的隐语。 冒辟疆是在特别严酷的历史条件下著作《红楼梦》的,而该书的主题思想又是当朝不可容忍的。冒辟疆有真故事要写,但不能秉笔直书;有真心话要说,但不能畅所欲言。于是,他采用“真事隐”的手法,运用“假语村言”,写他想写的事,说他想说的话。这样,便给读者阅读此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深知内情的“脂砚斋”用画龙点睛般的批语,为我们深入研读《红楼梦》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红楼梦》第1回写到“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时,“脂砚斋”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脂砚斋”十分清楚,这“绛珠草”,明写林黛玉,实指董小宛。冒董姻缘是三生石上注定了的,冒在诗中独撰“精魂”一词,特指董小宛。而后董被迫跟随了他人,所以“脂砚斋”称之为“旧精魂”,回首往事,怎不让人心滴血、眼流泪呢!“脂砚斋”在此处这一点拨,启发非同小可。再例如,《红楼梦》第7回写到焦大骂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处,“脂砚斋”批道:“是醉人口中文法”,“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惟批书者知之。”这一批语表明焦大虽是醉汉,但说的不是醉话,是有事实为依据的。这里用宁国府代表满清,用荣国府代表大明,其中有人在满清和南明之间投机反戈,这是“往事”,也有“近故”。有了“脂砚斋”这一批,冒辟疆写焦大破口大骂的用意何在,也就昭然若揭了。 (8)回答了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过程。 《红楼梦》是怎么成书的?读《红楼梦》,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第1回写到“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在此作了一条内容十分精深、行文十分精妙的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破解这条批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红楼梦》不是“石兄”所写,而是“曹雪芹”所写,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再参照《红楼梦》第1回和75回“脂砚斋”批语:“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缺中秋诗,俟雪芹。”这表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第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不是“曹雪芹”所为,而是“脂砚斋”所为。既然《红楼梦》系“曹雪芹”所作,他可以“校阅增删”,对自己的作品决不会称“披阅增删”。这个“披”字很重要,说的是“披露”之意。对《红楼梦》作出“披阅增删”的是“脂砚斋”,有大量的批语作证,她们披露了隐藏在《红楼梦》中的许多不可秉笔直书的东西。第三,“曹雪芹”这类“狡猾”之笔,不是孤立现象,后文还出现不少。“脂砚斋”提醒读者,要睁大眼睛,看个清楚,万不可被作者瞒蔽过去。 (9)记下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遭遇。 冒辟疆撰写这样一部反清悼明的鸿篇巨著,深深感到事关重大。于是,他怀着高度的警觉,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写了一篇《梦记》。果然不出所料,其庶弟冒裔为窃夺冒门房产起了恶心,控告冒辟疆“通海”,即通起兵抗清的郑成功。满清朝廷派员到冒府寻找证据,搜查《红楼梦》《石头记》。冒辟疆把《梦记》上交官府。这总算鱼目混珠,侥幸过关。“脂砚斋”亲历这段险恶遭遇,怀着满腔“感慨悲愤”,专门写出了一大段“非批《石头记》”的批语,抄录了他人改写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怒斥冒裔“忍能对面为盗贼”,痛骂“贪吏之毒手”,叹惋“才人之厄”,并特地写下了“索书甚迫”四个大字,记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10)描述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艰辛。 冒辟疆是怀着满腔悲愤著作《红楼梦》的,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倾注在《红楼梦》里,但在当年那种政治环境里,他又不可能一吐为快。他必须更加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用特别的方式和语言,写出心中想写的事,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这样,为了这一部书,他前前后后苦苦煎熬了三十多年!因此,也严重损害了原本健康的身体。“脂砚斋”十分心痛地写道:“三十年前作此话之人,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这就是说,当年在我身旁的这位《红楼梦》作者,已经年过古稀、进入耄耋之年了,他已是满头白发、躬腰驼背了。他为了一部《红楼梦》已经耗尽了心血。“脂砚斋”批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就是说,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血泪斑斑,不能改,更不能删。我联想到《红楼梦》第22回写到猜灯谜。林黛玉最后出了这样的谜面:“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是“竹夫人”。不知何故有些版本竟然删去了林黛玉出的这道谜。我认为,这是不该删除的。因为这道谜里隐藏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故事。董小宛之妹董年回到如皋,住在碧霞阁里。冒董之间一往情深,但满清朝廷管得很严,不让他们相互接触。于是,董年把自己十分喜爱的“竹夫人”,赠送给冒辟疆。冒辟疆对此十分感动,并与诗友李中素、邓汉仪、顾道含一起,以《竹夫人》为题,作倡和诗十首。李诗中写道:“柔条犹是待年身。”林黛玉最后抛出此谜,把贾政所说的“不详”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删去此谜,此回因之减色。 从上述看来,“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成书和阅读研究,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功不可灭。在这里,我特别想顺便说一下,蔡含、金玥、张氏女才情横溢;其中蔡含、金玥,不仅能文,而且善画。《红楼梦》的插图多达260余幅,大诗人何其芳的藏本竟达320余幅。图文并茂成了《红楼梦》独一无二的又一大特色。有专家经过深入研究认为,《红楼梦》的插图是蔡含、金玥所绘,我赞成此说。冒辟疆这三个妾,“脂砚斋”这三个人,确实是三个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女性。《红楼梦》中虽然没有写她们,但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红楼梦》读者永远忘怀不了她们! (四)“曹雪芹”“雪芹”“芹”是冒辟疆的笔名,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不争事实。 《红楼梦》正文中和“脂砚斋”批语中提到的“曹雪芹”“雪芹”“芹”,这到底是谁?我经过深入研究,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就是冒辟疆! (1)冒辟疆早就使用笔名“雪芹”。 冒辟疆使用笔名“雪芹”,最早见于《书史纪原》一书。该书由明朝夏兆昌编纂,编者自序写于明天启四年(1624)春。此书由蒋源刻成于当年的夏天。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亲笔为此书写了“叙”。冒辟疆幼年时就拜董其昌为师,在董氏门下长达十年之久。董十分欣赏冒在十三、四岁时就显露出非凡才华,热情洋溢地为其《香俪园偶存》诗集作序。《书史纪原》现被收藏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在紧接着“书史纪原终”五个字下面,有手签的“雪芹校字”四个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盖上了刻着“长相思”三个字的闲章。冒辟疆在《寒碧孤吟》诗集中,以《长相思》为题赋诗三首,抒发了“千丝万线”的情结,“风波难越”的愁楚,“饮恨吞声”的无奈。因此,刻一枚“长相思”闲章,正是寄托了冒辟疆的满腔感慨。 (2)冒辟疆在《红楼梦》正文中亮出了笔名“曹雪芹”。 冒辟疆在《红楼梦》头一回和最后一回亮出了自己的笔名“曹雪芹”。冒辟疆取这三个字作笔名是十分讲究的,是饱含深意的。首先说一说这“曹”字。曹,实际是隐射大明皇帝朱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在古代,姓是一个氏族的血缘总徽志,氏则是姓的分支。冒辟疆用“曹”隐“朱”,是“脂砚斋”指出的“伏线千里法”。同时,这“曹”字,又是“冒”与“董”的结合。《说文解字》中说,“昌”和“冒”是相通的。冒辟疆善用明朝兴起的、清康熙年间盛行的“拆字法”,董小宛的“董”字可拆作“千里草”。冒和草字头一结合,就是“曹”了,意思是说冒董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再说一说“雪芹”二字。冒辟疆一生崇敬“苏氏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苏轼有诗曰:“泥芹有宿根,一寸磋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二字很有可能由此取来的。而“雪”又是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昵称,即“雪儿”,冒辟疆的诗友们也都喜欢这样称呼董小宛。董小宛名“白”,字“青莲”,这样,又和“雪芹”二字所显示的色彩紧密相关了,冒董二人更显得结合成一体了。我还特别注意到,尤其在明朝,冒辟疆作为一名大学问家,是决不会轻易给自己取名的。冒辟疆取“雪芹”为笔名,还有更深的含意。雪芹,即雪地里的白芹,也为芹泮的采芹之人,即白衣秀才。冒辟疆不喜功名,源自于其母亲。正当冒辟疆在功名途中猛进之时,其母阻挠他,不许他去考试,认为年纪轻轻,不要太醉迷功名。冒辟疆受其影响,认为成为一名白衣秀才就可以了。至于后来参加科考,是遵循其父亲之意。由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笔名的“曹雪芹”三个字,非冒辟疆莫属了。 (3)冒辟疆的诗友挑明了“曹雪芹”就是冒辟疆。 冒辟疆的诗友汪耀麟,在1676年以《巢翁先生如君蔡女罗三十诗十二首》为题,写了十二首七言绝句,祝贺冒辟疆爱妾蔡含三十华诞,其中第三首写道:“曹氏当年世所无,毫端胜概集江湖。谁言鸾凤鸳鸯手,不画桃溪蓼岸图。”此诗前两句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当代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以如此非凡气概,把普天之下的万般风情汇集成书。这就非常巧妙地说出了著作百科全书《红楼梦》的“曹雪芹”就是冒辟疆!这是汪耀麟在写诗赞赏蔡含画的《凤凰图》时,有意露了这个“底”,泄了这个“密”。 (4)冒辟疆还在《红楼梦》中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冒辟疆”。 冒辟疆实在是一位天才作手,他竟然能把自己的真姓实名十分巧妙地写进《红楼梦》中。《红楼梦》里两次提到“良家子”。冒辟疆被人戏称为“良家子”。后来有人出谜语,谜面是“冒辟疆”,打一句杜甫诗,谜底就是“自云良家子”。这则灯谜制作得十分精巧,用“冒”扣“自云”,用“辟疆”扣“良家子”,即汉朝重臣张良之子张辟疆。《红楼梦》一开篇,就写上“作者自云”,用了谜底的前二字;然后写了一僧一道说的“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其间,“脂砚斋”点了“昔子房”,又点了“子房当年”(张良,字子房),这样,就暗示出了谜底的后面三个字。我这样说,似乎有点玄乎,但有什么办法呢,冒辟疆当年就是这么做的,也只能这么做,我们现在只是将其点破而已。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画家烟云模糊处”,要用“巨眼”才看得出来。此外,冒辟疆还在《红楼梦》第5回里,写贾宝玉梦游幻境,听舞女演唱《红楼梦》十二支,一开口便是“开辟鸿蒙”,并将这四个字专列一行。“脂砚斋”在这四个字下批“故作顿挫摇摆”之语,提示读者千万不要一览而过,要睁大眼睛看一看,要仔细想一想。“鸿蒙”,即混沌世界,“开辟鸿蒙”,就是开辟疆土。这不是把“辟疆”二字十分巧妙地写进了《红楼梦》吗?试问:除了冒辟疆本人,还会有谁这么做,而又做得如此高明呢?所以,《红楼梦》一开篇和开篇后不久,作者就一而再地留下暗记:是我冒辟疆写的这部《红楼梦》! 由上述看来,写入《红楼梦》中的“曹雪芹”是谁,确实是清清楚楚的。可是,胡适当年硬是把北京西山曹芹溪误认作曹雪芹,这实在是“张冠李戴”了。其实,在批书人笔下,“雪芹”“芹”与“芹溪”分明是两个人,决不是一个人。《红楼梦》第13回回前评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因命芹溪删去。”这完全证实了曹芹溪仅是一名文书抄写员。否则,批书人怎么可能这样居高临下地下达这道命令呢?曹雪芹就是冒辟疆,我们应当还这一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五)“咏潇湘”“自写生前照”,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表述。 冒辟疆用毕生精力,著作这样一部惊天动地的《红楼梦》,这部书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有人问我:冒辟疆做着这样一件大事,难道他就不透一点风声,当时就没有任何人知道吗?这只有凭有关文献来回答了。 (1)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自云天天笔耕不已。 冒辟疆在《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说自己“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后来他在《癸亥扬州中秋歌为书云先生仁安堂张灯开䜩赋》中写出了“老眼灯下书蝇头”的诗句。李宗孔作诗赞扬冒辟疆“灯下蝇头数千字,见者叹服出一口。” 冒辟疆之子冒禾书也写道:“府君每于午夜披裘拥火,作大小书券。”这都表明冒辟疆天天都在勤奋写作《红楼梦》。 (2)冒辟疆自云“著书”就是著作《红楼梦》。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说董小宛“佐余著书肥遁。”从冒辟疆的全部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下笔用字用词是十分严谨、十分讲究的。这里用了“著书”一词,就决不是作一首诗、写一篇文章之类的事了。冒辟疆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但称得上是“书”的,只有《红楼梦》。冒辟疆的诗文挚友对其“著书”之举称颂不已。邓汉仪赋诗道:“著书深鄙杨雄阁”;尤侗赋诗道:“东篱今著隐居篇”;白梦鼎赋诗道:“著书藏名山,袖领传吾党”。孔尚任给冒辟疆写信说:“所赐佳书大著,受教良多。” 冒辟疆赋诗为文很多很多,称得上“大著”的,唯一的就是《红楼梦》。 (3)冒辟疆自荐《红楼梦》。 冒辟疆晚年在南通狼山卖字,并赋诗三首:“偶发游山兴,聊为卖字翁。奇怀付老笔,莫漫此相逢。”“七十何所求,而况当八秩。渊明拙言辞,吾以托之笔。”“春蚓与秋蛇,虎卧兼龙跳。我愿识字人,放眼观其妙。”我们把这三首五言绝句联系起来看,就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冒辟疆说是在卖字,实际是卖文。他说,我已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了,我已把我的非凡襟怀付诸于笔端了,把一生梦想追求寄托在笔下了。我希望天下所有识字读书之人,一定要透过我的这些神奇多变、雄伟俊逸的文字,睁大眼睛看清楚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进入耄耋之年的冒辟疆,满怀深情地、十分自负地推荐自己用一生血泪凝结而成的《红楼梦》,真让人感慨系之! (4)冒辟疆写的《红楼梦》书稿被文友亲眼所见。 冒辟疆的文友程可则写给冒辟疆的信中说:“大著衡尺,偶从高司寇所一见,未能卒读,寤寐以之。” 冒辟疆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但最长的《影梅庵忆语》也只有万把字。叠起来要用尺来量的书稿,一下子不可能读完的书稿,让人梦寐以求的书稿,称之谓“大著”的书稿,只能是浩浩一百余万言的《红楼梦》了。程可则可算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证人之一了。 (5)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让文友阅读过。 冒辟疆的文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写到冒辟疆和董小宛相见时说:“主宾双玉,有光若月,流于堂户。”冒辟疆曾号称“玉山”,后将此号转给了爱妾金玥;而董小宛的名也好,字也好,号也好,根本就没有取这个“玉”字的。称呼他们为“双玉”,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张明弼已经读过《红楼梦》,并且非常明白书中写的贾宝玉就是冒辟疆,林黛玉就是董小宛。作为《红楼梦》读者的张明弼,正好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特别是冒辟疆的文友吴绮(号园次),他不仅认真阅读了《红楼梦》,而且以“绮园”之名写了批语,还赋诗赞颂冒辟疆“著书已了三秋梦。” (6)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被文友直接点明了。 冒辟疆编辑的《同人集卷之三》里,有阙名的《并头抹丽引》一文写道:“湘江之二女,空留楚国之啼痕”“而并头抹丽何其巧与辟疆值。辟疆者,文人而情人也。笔梦文通,琴传司马,……抹丽而并头花,辟疆而并头抹丽哉。”这里把董小宛、董年姐妹比作并头抹丽,冒辟疆与她俩并头在一起。“笔梦”,这就把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直接点明了。 冒辟疆七十大寿时,许多诗友赋诗庆贺。其中,诗友佘仪曾填《莺啼序》一阕,他称颂冒辟疆“咏潇湘、吾生可了” “鲁连功业,平原豪举,谢公丝竹中年后,总英雄、自写生前照。”这就是说,冒辟疆咏叹潇湘妃子林黛玉,这是了却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大心愿;冒辟疆亲自写出了自己一生的风雨历程,这是英雄壮举,可以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的功业、平原君的豪举和东晋谢安的伟绩相比拟。这不仅清楚地说出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这件事,而且极高地评价了《红楼梦》这部书。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跨进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此时此刻,我们把全中国、全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作者请出来,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大盛事。我热切期望广大红学家、红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共同携手合作,交出一份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原载2021年《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