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摔跤称为“布库”,是满族重要的格斗技术,在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青睐与推崇,研究摔跤在清朝的发展历程,可观其在清朝政治中的作用和与清政权兴衰的关系。 关键词:摔跤;清朝政治;发展兴衰;关系 清代摔跤分两种:一种叫“布库”,是从女真人骑马打仗的“拔里速戏”中发展起来的,满语意思是“摔跤手”或“大力士”。“布库”是两个光着头、身穿白色窄袖短上衣、脚蹬黑色直统靴的人,伺机等待,发现对方破绽,然后相互扭结,徒手相搏,以脚互相勾、踢、绊为主,将对方摔倒为胜,胜者赐以专用酒的摔跤。清代皇帝多热衷这种摔跤。另一种叫“厄鲁特”,受蒙古摔跤的影响,是清政府联系蒙古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摔跤,相当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摔跤双方袒露上身,赤脚而搏,不仅要把对方摔倒,还必须按住对方脑袋使其双肩着地才算取胜,胜者赏吃羊肉羹。 一 摔跤是满族最重视的一门格斗技术,受到清朝政府的重视 清王室是女真族后裔,在女真族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赌羊”的习俗。《金史·蒲察世杰传》记载,有个叫蒲察世杰,本名阿撒的人,力大无穷,海次在军队摔跤比赛时都能获胜赢羊,因摔跤屡胜被封为防御使。清朝时军队仍延用“摔跤赌羊”习俗,在八旗军营中大力推动以奖罚牛羊为激励方式的摔跤比赛,以此作为军队的训练项目,增强士兵作战能力,提高士气。在军队中不只士兵通晓摔跤,将官也是摔跤能手,更有王室贵族也喜欢摔跤,其中不乏摔跤高手,其中皇太极胞弟、摄政王多尔衰就用摔跤功夫摔死蒙古大特牛获得神力王称号。顺治年间,蒙古喀尔喀部落遣使臣来朝觐见,并从蒙古带来摔跤能手,按惯例举行摔跤比赛,皇宫内所有摔跤手都败给蒙古摔跤手,顺治帝听后很生气,下旨一定要召募高手打赢蒙古摔跤手。皇太极二兄的儿子惠顺王虽不满20岁,却技艺超群,当知道此事后请求准许他以宫里侍卫身份与蒙古摔跤手比试,仅一跤就让蒙古摔跤手扑倒在地,顺治皇帝很是高兴,赏他大量财物。 二 摔跤促成清初政府与蒙古联盟,共同对抗明朝的纽带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定族名为满洲(满族)。清朝初建,皇太极吸取明朝民族管理教训,为了顺利进军中原,又能扼守蒙古人侵入,他根据地理上与蒙古部落接近,又都是少数民族,在民族心理、习俗、信仰等与蒙古族相近的情况,诀定对蒙古各部落采取“慑之以兵,环之以德”,“联蒙抗明”的政策,与蒙古族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为使蒙古部落成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可靠同盟军,他制定了一套管理措施,其中一项是:满族每逢与蒙古族友好宴会时作为娱乐项目都要进行摔跤表演。据《满洲秘卷.太宗赏赐三个博克》记载:天明六年(明崇祯五年)一月,皇太极在科尔沁部归附清政府、与蒙古诸部建立友好同盟,大军会师的地方,举行联欢宴会。科尔沁部的军队中有许多杰出的摔跤手,于是满、蒙摔跤手集在一起进行摔跤表演。其中有三名蒙古摔跤手被皇太极赐封为勇士称号,其中门德被赐为“图什叶吐狮子博克”称号,赏一件豹皮夹袍;图鲁莫被赐为“大象博克”称号,赏一件虎皮夹袍;特莫德格被赐为“猛虎博克”称号,赏一件皮棉袄。并下诏告之天下,从今以后如果有人不按赐号称呼,而用原名称呼将受到严惩。为提高满族摔跤技术,皇太极还让他们三人传授蒙古摔跤技艺给满族子弟。由此可见,在清王室入关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艺胜于满族。入关之后,清王室以天下之富提倡摔跤,摔跤技艺大大超过了蒙古族。 三 摔跤比赛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 清朝初期,沙俄利用蒙古部落相互混战的局面,联合蒙古部落对我东北地区进行侵扰,严重威胁了清政权。如何处理好清政府与蒙古部落的关系是清朝政治中的重中之重,按照“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而较长城更为坚固”的方针,清政府对蒙古部落采取了分封进爵、婚姻联盟、尊重信仰,进行巡幸、年班、围班等管理措施,增强与蒙古部落间的联系。从顺治开始,规定以后每年十二月凡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亲王、贵族都要进京朝见皇帝,进行封赏,这种制度被称为“年班”。到1861年,康熙在木兰开辟了一万多平方米的狩猎场,年班制度发展为围班。不论年班制度还是围班制度,都是每年与蒙古部落进行狩猎,其真正目的是通过狩猎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一方面使清王公贵族子弟不堕入颓靡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狩猎让蒙古王公们知威知恩,史上称这活动为 “木兰秋弥”。从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清帝们每年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与蒙古各部首领和台吉在木兰进行射猎、盛宴共计一百零五次。在“木兰秋称”中,双方都要派出摔跤高手进行激烈比赛,其场面极为精彩,对胜出的摔跤手给予重奖。目前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塞宴四事图》描绘了当时摔跤的激烈场面,在图上有乾隆的御制诗四首和序,从诗及序中知道,除布库之外还有另一种摔跤叫做“厄鲁特”,二者在摔法、着装等方面有区别。梁章巨《南省公余录》记载当时蒙古人摔跤已不如从前,比赛中清廷摔跤手总占上风,摔跤技术超过蒙古摔跤手。乾隆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说明摔跤比赛等措施已让蒙古族和满族紧密联系起来。 四 “圣祖拿鳌拜”摔跤迎来了清史上的巅峰时刻 1661年顺治帝死,刚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帝位,年号康熙。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人为辅政大臣,帮助玄烨处理国家大事。鳌拜年轻时随皇太极征战多年,率军占领燕京,征服湖广,为清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深得皇太极宠眷。康熙六年,索尼去世。四大臣辅政体制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鳌拜专权的工具,康熙奏呈祖母,清求亲政,并于七月七日举行亲政大典。但是鳌拜仍继续掌握着批理章疏的大权,并不顾康熙反对,执意处死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使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亦依附于自己,他甚至对康熙有不轨企图。鳌拜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康熙的极大忧虑,决心要除掉他。但鳌拜党羽亲信遍布朝廷,控制了许多重要部门,要强行抓捕必遭不测,所以只能智中取胜,不能力敌。于是他表面成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稳住鳌拜,暗地却培养一支自己信得过的侍卫队。康熙以玩耍为藉口派人从直属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中物色几十名身强力壮,年纪和自己差不多贵族子弟进入宫中担任侍卫。为掩人耳目,他给这个侍卫队取名为“善扑营”,善扑营既是准备用于抓捕鳌拜的格斗队,汉承担着保卫康熙的安全。鳌拜几次进宫,见这些少年在御花园里吵吵嚷嚷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没往心里去。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以各种名义把鳌拜的党羽先后派出,剿弱鳌拜在京城的势力。一切部署完毕后,他召集善扑营全体人员,亲自作了动员,宣布了鳌拜的罪行,又做了具体布置,让他们隐藏在进宫大门的两边。安排妥当后,康熙以商量国事为由,请鳌拜单独进宫,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早有准备的少年摔跤手围住,他们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是武将出,身力大无比,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经过摔跤训练,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使多大的劲,也无济于事,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雇,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念及鳌拜三朝元老,不忍诛杀,就把他革职幽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这是摔跤在清朝历史上的又一作用,也足见摔跤的实战搏击威力。 为纪念此事,在康熙的亲自提倡下,宫中每遇有年节喜庆、礼宾集会和时令假节之时,皇家就要在大庭广众中进行摔跤表演,胜者皇帝赐酒。《镶归田琐记》记载:“康熙初,用此收鳌拜,故至今宫中年节宴,必习演之。”摔跤在此期间盛极一时,摔跤表演从清朝宫廷进入民间社会,还被清廷视为一项值得骄傲的“国技”。 五 “善扑营”的兴衰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强盛与没落历史 康熙利用训练摔跤的方式,智擒鳌拜,夺取了政权,使社会稳定,清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间跨度130多年的历史,是清朝统治的高峰,被称为“康乾盛世”。摔跤也在这个时期进入兴隆。康熙十六年,康熙帝把善扑营设在八旗禁旅中,下令扩大侍卫跤手名额。善扑营内摔跤手增至三四百名之多,他们负责保卫皇帝,并在宫廷宴会中随时准备进行摔跤比赛。“善扑营”下设两翼,设有翼长和教习。驻扎东大佛寺的营,简称东营;驻守西护国寺的营,简称西营。营内的摔跤手均是从八旗军队中挑选出的一等摔跤高手,并由皇帝信任的清王室贵族担任督统、副督统进行管辖。善扑营中的摔跤手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四等四个级别,其中第四等作为修补,只能补第三等,所以也称作“搭辛密”,这些摔跤手按等级和技术高低领取棒薪。“布靴宽袖夜方归,善扑营中个个肥,燕额虎头当自笑,但能相搏不能飞。”这是《北京竹枝词》所叙述的善扑营中的摔跤手。善扑营平时在京中守卫,在国家选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清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宴请功臣时,摔跤手会进行摔跤表演赛。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清朝皇帝在宫廷的养心殿前看摔跤比赛,这是摔跤手每年晋级的时间,常胜的摔跤手被皇帝亲自赐予“御库布”的最高荣誉称号。如乾隆嘉庆年间的神跤秀,道光咸丰年间的关文大师,咸丰同治年间的大力祥子、大力德子、周大惠、何五、于四虎,同治光绪年间的二双子、陈士毛、德顺、纪四、蔡福子等人,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摔跤手。 参考文献: [1]都日娜.清朝对蒙古族的民族政策[J].魅力中国,2010(3). [2]王赛时.从布库到善扑[J].体育文化史,1987(3). [3]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M].北京出版社,2010(9). 注:本文转载自《圆明园研究》51期,转发请联系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