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圆明园景点、建筑的命名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或文学典故有很大关联,这些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有些是直接取自诗文原句,比如上下天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有些是仿照文学名著的意境,比如杏花春馆与杜牧《清明》,武陵春色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些是取材文学典故,比如坐石临流与兰亭集会。总之,圆明园景点、建筑的命名是对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圆明园;景点建筑命名;古代文学 圆明园景点、建筑的命名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与儒家思想有关,有些与佛教典故有关,有些与民间传说有关,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其中,与文学名著或文学典故相关的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也有很多,这些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有些是直接取自诗文原句,有些是仿照文学名著的意境,有些是取材文学典故,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 一、直接取自诗文 1.上下天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 上下天光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北岸。此景名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句。乾隆九年(1744)御制“上下天光”诗云:“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河伯夙朝玉阙,浑忘望若昔年。”诗序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縠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 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范仲淹受朋友的嘱托为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纪念文章,这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在文章中,范仲淹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横无际涯的壮观景象,便写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文字,来表达洞庭湖水天相接的辽阔胜景。圆明园上下天光是一处临水园林景观,通过这一景名,清帝将后湖比作洞庭湖,以一种抽象化、文学化的方式来表现后湖的壮美。当此美景,范仲淹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乾隆皇帝会否有此感触? 2.怀新馆与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 怀新馆位于圆明园最西南一隅的藻园景区,藻园景区是一处摹写江南园林的园中之园。藻园里有一座凝眺楼,怀新馆就位于眺楼南院内,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倒座殿,外檐悬乾隆御书“怀新馆”匾。怀新馆名取自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诗句。乾隆“怀新馆”诗句云:“怀新出陶言,盖以谓良苗。”“吐穗抽苗蔚露浓,景光真足庆良农。隐翁佳句从来忆,幸是今年始一逢。”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诗人,堪称中国古代田园诗人第一人。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一诗中,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描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并由此抒发自己对孔子“忧道不忧贫”思想的钦羡。原文如下: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怀新馆名便取自“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之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平旷的田野有远风吹过,美好的麦苗生意盎然。“怀新”就是麦苗生意盎然的意思。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桑,乾隆皇帝更是如此,他在圆明园中建造了很多视察农业生产状况的景点。怀新馆的命名,表现了乾隆皇帝看到麦苗茁壮成长、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的喜悦心情。 3.夕佳书屋、自远轩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夕佳书屋与自远轩都位于藻园景区,景名也都取自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夕佳书屋是一座三间西向殿,外檐悬乾隆御书“夕佳书屋”匾。此殿“西窗向日受斜照”,屋名取自陶渊明“山气日夕佳”诗句。乾隆二十四年(1759)“夕佳书屋”诗句云:“得胜虽各殊,称心斯为快。岂必在深谷,假山有清会。依依含夕阳,气佳屏一带。屋名取陶诗,寓意夫何害。”自远轩在藻园最北小院内,南向殿三间,四围有廊,外檐悬乾隆三十年(1767)御书“自远轩”匾。乾隆“自远轩”诗句云:“偶读明泉诗,文轩题自 远。”又云:“地亦岂须偏,心亦不期远。一室四海遥,民难常念轸。渊明昔高致,借以名御园。”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夕佳书屋名取自此诗“山气日夕佳”一句,意思是傍晚的山色非常秀丽,借以表现书屋在夕阳西照下一片安宁静谧的美好氛围。自远轩名取自“心远地自偏”一句,意思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的地方非常僻静。乾隆皇帝进一步拓展了陶渊明的诗意,认为地方不用偏僻,心也不用远离现实,他借陶渊明的高雅情致,表现自己虽然身在圆明园,可心里常常谨记天下百姓的安危、苦乐。 4.丰乐轩、顺木天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丰乐轩和顺木天都位于紫碧山房景区,景名也都取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丰乐轩在紫碧山房东南,殿三间,四围有廊,实为坐南朝北的倒座殿,北外檐挂雍正御书“丰乐轩”匾。此轩向东北有曲廊连至学圃。乾隆二十六年(1761)“丰乐轩”诗云:“文轩额取郭橐传,学圃因之亦课田。欲阜吾民无别术,虔恭一意为祈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丰乐轩”诗注谓“是轩皇考所题额”,诗句曰:“小轩题丰乐,久矣焕奎文。园中辟弄田,课量观耕耘。祈岁祝丰乐,丰乐岂易云。” 顺木天在紫碧山房景区的果蔬圃之东偏,是座八方二十四柱高台大亭,东西南北四面皆设踏跺,外围环以清溪,东西各架一座石平桥。八方亭外檐悬乾隆御书“顺木天”三字匾。乾隆二十四年(1759)“学圃杂兴五首”有句云:“樊迟请学圃,子云小人哉。偶观自无碍,町疃左右开。顺木为政方,佐谷祈年怀。”乾隆二十六年(1761)“景晖楼”诗亦注曰:“是处艺果种蔬,亭曰顺木天,圃曰学圃。”惟乾隆十五年(1750)“学圃”诗即有“成此十年计,况复灌溉便。郭橐有名论,惟以顺木天”句,不审顺木天亭究竟建于乾隆何年。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该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丰乐轩名取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一句,郭橐驼的家乡名为“丰乐”,雍正皇帝将轩取名“丰乐”,意谓期望百姓庄稼丰收、安居乐业。并在丰乐轩旁边的学圃种田观稼,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嘉庆帝也曾多次在此观稻。顺木天亭名取自《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之句。“顺木天”意思是说种树要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拓展到管理百姓,就是要与民休息,尊重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要管得太多,好心办坏事。乾隆皇帝也认为“顺木天”是治理百姓的好方法,因此以其命名紫碧山房的这座八方亭。 二、仿照文学著作的意境 1.杏花春馆与杜牧《清明》 杏花春馆是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景区西北部。本景内有一座重檐四方亭,外檐悬雍正御书“杏花春馆”彩画木匾。馆旁岩石上刊刻乾隆九年(1744)御制“杏花春馆”诗。诗序曰:“由山亭迤逦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诗曰:“霏香红雪韵空庭,肯让寒梅占胆瓶。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经。为梁谩说仙人馆,载酒偏宜小隐亭。夜半一犁春雨足,朝来吟屐树边停。” 杏花春馆的建筑意境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后人因此常用“杏花村”作为酒家的名称。圆明园的杏花春馆“环植文杏”,春天的时候杏花盛开,“烂然如霞”。周围种植各种瓜果蔬菜,是一片田野村落的景致,宛若诗中的“杏花村”。杏花春馆是清代皇帝查看农业生产情况的地方,所谓“每乘月令验农经”,表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 2.武陵春色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武陵春色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本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余皆清溪环绕。乾隆九年御制“武陵春色”诗序云:“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诗曰:“复岫回环一水通,春深片片贴波红。钞锣溪不离繁囿,只在轻烟澹霭中。” 武陵春色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文字写道: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记载与武陵春色景区的景色十分相似,“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来也有经世治国的理想,不过现实环境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只好辞官隐居,他无法改变这种黑暗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不过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景区只是模仿了《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的美景,并没有表达丝毫对现实的不满,因为武陵春色就是清朝统治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他们休闲游赏的佳地。 3.夹镜鸣琴与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夹镜鸣琴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南岸。本景内有一座四方重檐高台桥亭,挂乾隆三年(1737)九月御书“夹镜鸣琴”彩木青字匾。乾隆九年(1744)御制“夹镜鸣琴”《调寄水仙子》词序曰: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架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词曰:“垂丝风里木兰船,拍拍飞凫破渚烟。临渊无意渔人羡,空明水与天。琴心莫说当年。移情远,不在弦,付与成连。” 根据此词序所说,夹镜鸣琴的建筑思想是取自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李青莲即李白,“两水夹明镜”一诗取自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全诗如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两水夹明镜” 中的“两水”是指宣城的宛溪与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这两座拱桥桥洞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此句形容湖水十分清澈。夹镜鸣琴位于圆明园中最大的湖福海边,福海中也有拱桥屹立,就像李白诗中所描写的宣城谢脁北楼周围的景色一样,在仿照诗中的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沾染了些许诗意。 4.濂溪乐处与周敦颐《爱莲说》 濂溪乐处,亦称慎修思永,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是一处山拥水抱的园中之园,主景居于岛上。慎修思永正殿九间,前后抱厦各五间,外檐悬“慎修思永”匾,内檐额曰“濂溪乐处”。慎修思永殿东南河池上构曲廊亭榭,北廊中架敞榭三间,额曰“香雪廊”,为雍正御书。折而东廊外四方亭,额曰“荷香亭”,为乾隆三年(1737)御书匾文。乾隆二十七年(1762)“荷香亭”御制诗曰:“去岁淤泥才种藕,今年凭槛藕花开。濂溪卉里称君子,雅叶菁莪乐育材。” 荷香亭折而南为“芰荷深处”殿五间四围廊。这一组水上廊榭,是凭槛赏荷佳处,亦总称芰荷深处。很明显,濂溪乐处是以荷花为主题而设计的景区,乾隆九年(1744)御制“濂溪乐处”诗序曰:“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于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粉红,动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诗云:“水轩俯澄泓,天光涵数顷。烂漫六月春,摇曳玻璃影。香风湖面来,炎夏方秋冷。时披濂溪书,乐处惟自省。君子斯我师,何须求玉井!”这里的“濂溪”指的就是号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到星子后,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佳作《爱莲说》。兹录原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圆明园的濂溪乐处遍植荷花,清帝企图通过盛开的朵朵荷花来表达对濂溪先生高贵、正直的品格的企慕之情,认为自己是与濂溪先生一样独爱莲花之高洁的同道中人。 三、取材文学典故 1.坐石临流与兰亭集会 坐石临流是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景区东北侧。坐石临流景区西北部山水间有一座坐石临流亭,原为西向三开间重檐亭,始建不晚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九年(1744)御制“坐石临流”诗序曰:“仄涧中,潈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堤,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濑,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泠然山水清音。”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从这首诗中的“上巳”“永和”,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坐石临流亭是仿照古兰亭意境而建。 东晋永和九年(353)清明上巳日,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禊,并成就了书文并茂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描写兰亭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曲水流觞的情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坐石临流亭周围也是曲水环绕,“可以流觞”,乾隆皇帝于每年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坐石临流亭喝酒赋诗,追慕古人在兰亭修禊的雅致。 2.坦坦荡荡与庄子、惠子的鱼乐之辩 坦坦荡荡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此景开凿有鱼池,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是皇帝饲喂与观赏金鱼佳处,俗称金鱼池。鱼池东南建有四方亭,外悬雍正御书“知鱼”匾,是为“知鱼亭”。乾隆九年御制坦坦荡荡诗云:“凿池观鱼乐,坦坦复荡荡。泳游同一适,奚必江湖想。却笑蒙庄痴,尔我辨是非。有问如何答,鱼乐鱼自知。”诗序曰:“凿池为鱼乐园。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喁唼拨刺于荇风藻雨间,回环泳游,悠然自得。诗云:众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 坦坦荡荡的建筑意境取自《庄子?秋水》中记载的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乐”的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看到水中嬉戏的鱼儿,引发了充满哲学意味的辩论。乾隆皇帝不是一个哲学家,他认为“鱼乐之辩”是因为庄子太痴,知道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快乐,“蒿目乎斯民”,心里时刻要想着天下苍生的苦乐。 3.喜雨山房与苏东坡建喜雨亭 喜雨山房一景,位于绮春园西路最东北隅,景内北向五间殿前后有廊,北接抱厦三间,外檐悬“喜雨山房”匾。南倚冈阜,北俯清池,为绮春园三十景之一。嘉庆“喜雨山房”诗云:“九霄甘泽敷周甸,解作休征叶易爻。有象神膏浃阡陌,无边喜色遍衡茅。含青麦陇抽新颖,染绿柳蹊拓嫩梢。坐爱山房景滋洽,烟光冪历织堂坳。”喜雨山房之旁竖有一通卧碑,刻嘉庆十八年御制《喜雨山房记》。《喜雨山房记》有言:“喜雨山房之额,名副其实矣。岂同苏轼《喜雨亭》,一郡之喜,遂欣然自作记乎?”由此可见,喜雨山房与苏东坡建喜雨亭,写《喜雨亭记》的渊源。 北宋嘉祐六年(1061),苏东坡被任命为凤翔签判。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并写下了《喜雨亭记》这篇文章。《喜雨亭记》对建亭的始末有详细的记载: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嘉庆十八年(1813)仲春至仲夏,“十旬未沐甘膏,又兼畿南五府、河南四郡、山东兖曹一带,均欠沾被,旱象已深,忧莫大焉”。因此,嘉庆帝决心祭祀祈雨,之后不久京畿一带就普降甘霖,可其他地方的旱情仍在持续,嘉庆帝为此仍旧忧心不已,“奉天治世,皆吾赤子。一夫不获,一人之责”,嘉庆作为皇帝,关心的是天下所有百姓的衣食,所以他认为自己在圆明园里建造喜雨山房,才是真正有与民同乐的意义,“挖苦”苏轼为了一个郡的风调雨顺就建亭、作文来纪念。不过,这难道不也同时证明了苏轼建造喜雨亭对清帝在圆明园建造喜雨山房的影响吗? 四、结语 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的景点名称或建筑名称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它们不是与流传千载的名作有关,就是与流芳百世的作家有关。通过这些名称,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独立、高洁的人格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天下苍生的关切之心,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之识。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圆明园的景点命名、建筑命名不仅蕴含着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