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寺庙、经卷、符印:华北黄天道调查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21-03-20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2017年梁文所列“暖店堡村李风云藏经”64种,已于2013年公开影印出版,见曹新宇主编:《明清秘社会史料撷珍·黄天道卷》(全七册),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年。目录
    寺庙、经卷、符印:华北黄天道调查发现
    梁景之
    黄天道是明代中后期兴起于华北地区的民间教派,以所谓“三教合一”“外佛内道”为其教派的典型特点。迄今,学界对于华北黄天道的调查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特别是对于寺庙与经卷的田野调查取得了一定进展,发现了个别仅存的黄天道寺庙以及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较珍稀的经卷文本,这无疑对于黄天教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更为广泛的资料基础。现根据多年长时段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就张家口地区的一些主要发现作一介绍。
    一 现存的黄天道“孤庙”与“全庙”
    宣府、大同府即今天以洋河、桑干河流域为中心的张家口、大同地区,不仅是黄天道的发祥地,而且是明清以来,历代黄天道传教活动的核心区域,其中又以张家口市黄天道祖庭所在的万全县与黄天道教祖的出生地怀安县以及阳原县、蔚县等地最为活跃。大致而言,虽然纯粹的黄天道寺庙即主供黄天道开祖普明、普光夫妇的所谓“孤庙”数量不多,但三教合一或杂糅三教的“全庙”却为数不少,实际上这已成为黄天道一种常态的存在方式。因此,“孤庙”与“全庙”不仅是构成黄天道寺庙体系的两种基本形态,而且“孤庙”与“全庙”的分类也成为理解并把握黄天道信仰空间、宗教场域及其活动方式的一种方便的视角。
    1947 年,李世瑜的调查曾踏及万全县与怀安县的 92 个村庄且多有发现与收获,可谓开华北黄天道田野调查之先河,但更为重要的是,为后来的田野调查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以及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的调查,一方面是基于李世瑜的先行调查,对其曾经走过的 92 个村庄进行回访式跟踪调查。当然,两次调查,虽然相去达半个多世纪,时空转换,今非昔比,但乡村社会的某些特质当一脉相承,历史的记忆当也不会全然消失。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延伸调查的范围,适当拓展研究的空间,即在实地考察李世瑜曾经踏访过的万全、怀安两地部分村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考察的范围,触及更多的村落。目的是希望以此方式,从深度与广度上达成对黄天道的再认识或再思考。这样,从 2004 年以来,我们先后走访了调查地的 130 多个村庄,其中重点走访、考察了其中的 30 多个村或镇,不仅发现了原以为不复存在的若干黄天道寺庙以及残存的大量壁画,而且访得不少流传已久的抄本宝卷、符图印信等各种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无疑,这对于深入认识黄天道的历史及现状颇具资料价值与学术意义。下面首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几处黄天道寺庙情况作一介绍。
    1. 赵家梁村普明庙
    该庙为“孤庙”,主供黄天道开祖普明和普光夫妇,位于今张家口市万全区安家堡乡赵家梁村,现已成为一户村民的住家。据调查,该庙始建于民国 13 年(1924 年),占地一亩余,由该村黄天道信徒、当地名医赵尔理(1878—1959 年)捐地出资兴建,以其位于村南,故当地又称之为南庙,属于家庙或村庙性质。 该庙直到 1959 年时仍保存完好,1960年以后逐渐废弃。文革期间,除正殿外,东西配殿、天王殿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均被拆除。当时,被划为地主成分的村民赵某无家可归,遂以废弃的普明庙为家。直到今天,该庙仍由其后人赵进元一家三口居住。几年前,因庙宇东边两间淋雨渗漏,造成局部塌坏,遂拆掉重新翻盖。故普明庙正殿实际上现仅存三间,且已破败不堪,其中西头两间已无法使用,东边一间即原正殿的正中一间,漫绘壁画,因漏雨局部崩塌,现已改为杂物储藏间,堆放着粮食、煤炭、农具以及其他杂物。据房东讲,东边一间,即绘有壁画的庙堂中,原有两尊当地人俗称为“娃娃”的泥塑像,即普明和普光的塑像,但在文革期间被毁坏,仅存背光。根据观察及初步测量可知,普明庙正殿为平顶式建筑造型,洞室结构,坐北朝南,高约 310cm,面阔 5 间,残存 3 间,每间宽 275cm, 平面长方形。在各开间之间墙壁正面,原镶嵌有砖雕楹联四幅,现残存 3 幅,自东而西,分别为“普照十方三千界,明通乾坤四部洲,千里相传归旧踪”。其内部空间均为以青砖发券,砌为拱形的洞室结构形式,宽 265cm,进深500cm,顶高 210cm。经观察,壁画漫绘于洞室的四壁以及顶部,但画面的主体是在东西两壁,每壁画面约为横 335cm × 纵 204cm,两壁合为13·668 ㎡,计约 30 余幅。画面清新自然,线条简洁流畅,画风朴实,构图饱满,内容丰富,技法兼工带写,重彩写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属于黄天道传画性质的壁画。每一幅画面代表一个故事,并附有榜题,榜题为四言双句,楷体墨书,套有黑色边框。画面之间以祥云纹图案分隔为界,每幅大小基本一致,纵 33cm × 横 48cm,按故事情节,单幅构图,幅幅相连,过渡自然,相对独立而又不失统一。顶部则漫绘翔龙云海图样,但大部已毁,仅为残余。南壁即庙门之左右内侧,以素描手法各绘有一大型人物画像一幅,其中右侧画像墨迹脱落,依稀可辨,左侧人物画像保存基本完好,下部略有残缺,整幅应为纵 170cm×横 70 cm,残幅为纵 60cm× 横 50cm,该画像之右榜竖题有“中华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新建……次年乙丑四时丰稔国泰民安”等字样的边跋若干行。应该说该庙是目前华北地区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黄天道“孤庙”,特别是该庙现存的壁画内容弥足珍贵,是研究黄天道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
    2. 狮子口村普明庙
    狮子口村是普光祖的出生地。除赵家梁村普明庙以外,怀安县第三堡乡狮子口村的普明庙,同样是属于黄天道“孤庙”性质的一座庙宇。
    该村的普明庙为一座小型的“孤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宽约 7米,进深约 3 米,东、西两壁各绘有壁画 9 幅,东壁画面除个别外,多已模糊不清,西壁经清理,画面、榜题基本清晰。两壁所有画面均单幅构图,相对独立而又连贯。画面尺寸大小基本一致,在纵 66 或 68 厘米至横 66 或 62 厘米之间。榜题可辨认者为:舍布济贫、挂灯照路、入山修心、为民代牧、佛祖在天、财滋利人、佛前恭敬、施舍饮食、辞世去乱等。画面完好者 10 幅,残缺漫漶者 5 幅。与赵家梁村普明庙壁画一样,壁画均为传画性质,旨在记述教祖生平事迹。
    据住在普明庙西邻的村民张贵务(2010 年 63 岁)介绍,当年普光祖的家就是现在普明庙所在的位置,普明庙大概建于民国十几年,80 多岁的老人也讲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已建有普明庙。庙里原先供有普明爷爷、普明奶奶和米姑姑、面姑姑、康姑姑的泥胎塑像,文革时被毁坏,庙宇则改作他用,一度成为村小学教室。并称他的太太(当地又称太奶奶,即曾祖母、爷爷的母亲)是黄天道道徒,平时茹素吃斋,信佛好善,后来传给了祖父,以后就没有再传。一般都是家庭内部父子或母子相传。张贵务又讲,庙里的壁画是画匠苗加高所绘,苗加高是阳原县三马房人,平时以给人家漆寿木(棺材)、为寺庙绘画为生,后来娶了本村姓王的闺女,落户在了狮子口,直到一九六几年去世。他的侄子就在本村,已 60多岁,苗加高是他的姑父。该村有王、张、李、赵等姓,其中张姓最多。以前村里并没有什么庙会,平时就是烧个香,许个愿什么的,普明庙只是村里的一个小庙,当时还有真武庙、五道庙等,但规模均不大。历经沧桑,普明庙现基本废弃,里面堆满柴草等杂物,现存壁画,虽然大多漫漶,可辨识者寥寥,但部分可补赵家梁村普明庙壁画之不足。
    3. 金山寺与竹林寺
    阳原县的金山寺和竹林寺是华北地区迄今尚存的两座“全庙”性质的黄天道寺庙。
    金山寺位于今阳原县揣骨疃镇双塔村。据民国阳原县志载:“金山寺,在双塔村,年代不可考,现寺虽大,乃清光绪至今,屡年所建,旧址无存。忠信和尚者,创修金山寺之始祖也。俗姓宁,泥泉堡人,幼而好佛,年三十,善心感动,立意作大功德。路经双塔村,因倦坐息,见有石碑,文曰,大明正德七年重修金山寺。今已废坠,为平原荒野矣。即发善志,并以复兴为己任。四方募捐,责无旁贷。自清光绪十年二月开工创建,十余年即告成,年七旬有五,患腿疾不能行走,而善意弥坚,复建修罗状元砖塔,塔在双塔村西南一里罗状元坟旁。其募化地点,为外蒙古、恰克图、库伦、多伦、山西大同,以及津保各县,四方徒走,无所不至。腿疾之原如此。” 也就是说,现存之金山寺实为清光绪年间始建,包括观音殿、唐僧殿、普明殿等建筑。
    普明殿面阔一间,4 米余,进深约 3 米,原有普明塑像,文革期间被毁,现普明塑像为 2006 年由善士李长春、李爱国捐资 1200 元重塑。其东西两壁漫绘壁画,后因改作他用,涂以白灰,虽然保存基本完好,但却模糊不清,依稀可辨。壁画题材均为仙佛神圣人物,尺寸约为 60 厘米见方,每幅均有榜题,画风、题材均近乎竹林寺壁画风格。
    唐僧殿面阔一间,进深 3 米,壁画漫绘于正壁及东西两壁,题材取自《西游记》小说中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受大唐皇帝钦差前往西天拜佛取经的故事。据介绍,该殿原有唐僧塑像一尊,文革期间被毁,壁画则作于清末光绪年间,现保存基本完好,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其中东西两壁画面,单幅构图,60 厘米见方,均有榜题,类连环画形式,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龙宫借宝、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终成正果的整个过程。正壁中央约占三分之一空间则为原唐僧塑像的五彩背光,其左右两侧分别绘有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白龙马的巨幅画像。2010 年,由当地善信出资,请当地的民间艺匠重塑了唐僧的金身塑像,并且增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以及白龙马的彩绘塑像,造型可谓生动逼真,场面气氛为之一变。
    竹林寺则位于阳原县东城镇水峪口村。县志载:“青元山。在水峪口中,西南去县治八十里,地当观山之背,千峰环向,若揖若拱,南望倒剌代园,连山隐隐,桑干壶流,细才盈带,有竹林寺,寺中铜像以千计,故老云,山旧有铜阮,常时鼓铸,得数万斤,今封矣。” 又:“竹林寺在青元山,明万历 4 年(1576)建。竹林寺位于东城镇水峪口村北贯山上,明万历中建,建筑面积 3300 多平方米,四周围有山墙,仿北京城郭,设九门就关。上至王母、玉皇,下至土地、阎王,均有殿宇,仅铜铸神像即达 1400 余尊。可惜文革期间全部被毁。可以说,竹林寺作为一个三教合一的寺庙,其殿堂兼及儒释道三教,其中道教殿堂主要有玉皇阁、西王母殿、三圣母殿、五岳帝君殿、泰山圣母殿、南极寿星殿、北极真武帝君殿、二郎神殿、关圣帝君殿、三官殿、吕祖殿、财神殿、龙王殿、火神殿、雷神殿、喜神殿、贵神殿、河神殿、山神殿、马神殿、牛神殿、太阳殿、太阴殿等。佛教殿堂主要有三世佛殿、释迦佛殿、玉书天佛殿、普明普净普贤佛殿、天王殿、文殊普贤观音菩萨殿、地藏王菩萨殿、陀罗菩萨殿、准提菩萨殿等。儒家殿堂有文昌阁、圣人阁等;另有三教殿、三皇殿。在总体分布格局上也是相互交叉,三教融通,故当地人称之为全庙。”
    关于竹林寺的建造,据梁纯信主编《张家口各地的古寺庙》记载,民间相传“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箴子屯堡(即今水峪口村)有个武职军人叫梁尚文,官居总兵,后来辞官回乡隐居。梁尚文为官清正,性格刚直,带回一些积攒多年的俸银,老夫妻无儿无女,别无他求,常出入佛门道观,与僧道交游。一日隆冬,闲暇无事,去宽平庄拜访其牛姓表兄。其表兄住三间破败的草棚,寒风袭来,其表兄身穿单薄褴褛的衣服,毫无寒意,自己衣着狐裘暖帽,却冷得全身打颤,便问表兄原因,表兄道出了他多年修真养性、礼佛坐禅的真相,梁尚文随之动了善念。一日,他夜梦一神仙,托他在莲台之巅,建造一所全庙,日后他可位列仙班。梦醒以后,他知道是神仙点化,决心布施俸银,建造寺院。庙基便选在缕缕烟起、朵朵祥云的五岳莲山顶峰。建造如此规模宏大的一所寺院,单有梁尚文一人的银两肯定不够。一次梁尚文在工地与乡亲们谈及建寺时,身心疲乏打了一个盹,醒后对人说:“我刚从关南来,关南麦熟,现已收割。”此时当地还未完全解冻,无人相信,梁即从衣袖中掏出一个黄熟的麦穗。众人觉其神异,随即传闻四乡,建寺的钱、料、工得到乡人源源不断的资助。梁、牛表兄二人和郑子明及一魏姓人氏共同督工监造,寺庙得以建成。
    据说梁尚文居官带回的俸银共三斗六升,合七万二千两,全部用于建寺。后来无病而终,为了感念梁、牛、郑、魏四人建寺功德,均称为爷,并在寺东边建庙塑像,享受人间烟火供奉”(梁纯信,2006:137)。
    竹林寺正殿为三圣母殿,面阔三间,供奉主尊无生老母及黑碧圣母和紫金圣母。据介绍,该殿四壁绘有“一幅幅介绍明万历年间,天下各大名寺的寺名、主要供奉的神佛名称及数量”的壁画,计有 100 多寺,神佛数千。“凡到竹林寺的香客,首先要拜圣母殿,取一揖朝百寺之意。”(梁纯信,2006,138)调查期间,水峪口村梁台和老人介绍,竹林寺内有万佛台,各种神佛菩萨都齐全,所以常言道“中国一百单八寺,都在竹林寺”,故竹林寺又名千佛寺。 现在的大佛殿就是原来的正殿,主供无生老母,老母两侧分别是黑碧老母和紫金老母,东侧供的是弥勒、释迦和燃灯,西侧是文殊、观音和普贤,前面是两尊天王像。
    竹林寺壁画满布圣母殿四壁,儒释道人物毕集,仙佛神圣俱全,俨然一热闹的大聚会,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壁画均单幅构图,色彩饱满,尺幅一般为纵 58cm、横 50cm,个别稍长,除少数图幅遭人为局部毁坏以外,其中绝大部分保存完好,榜题清晰。另外,在竹林寺破败的马神殿、天王殿等殿堂仍然残有部分风格独特、画工精妙的壁画。
    2008 年起,来自阳原县塔儿寺的僧人“张善人”张致平住持竹林寺,并依靠广大善信,募集资金,发愿重修竹林古刹,几近毁弃的大佛殿即三圣母殿等部分建筑业已修缮完工,殿堂内的神佛塑像,如三世佛等均已重塑,庙会也已恢复,每年阴历四月初八、端午(六月初六)为庙会。届时,四方善信云集该寺烧香朝拜,道路几乎为之壅塞。可惜的是,在该殿修缮、重塑佛像的过程中,有少量壁画遭到人为的故意破坏。从碑记可知,最早一次修缮为乾隆二十年,以后屡有修缮,如光绪年间的多次维修等。初步判断,正殿壁画很可能绘于清代末期,从画风看,大抵出自民间画匠之手笔。
    此外,位于万全县膳房堡的黄天道祖庭碧天寺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遭毁后,于光绪元年(1875 年)再度复兴,来自本地的僧人志明(智明)和尚募捐重建寺庙,名曰“普佛寺”。虽然该寺在 1958 年被彻底毁弃,原供奉于普佛寺的志明和尚的尸骨也不复存在,但当地信众感念志明和尚的善举,几年前在普佛寺遗址附近为其临时搭建了一座小庙以示纪念。
    二 传教世家及其藏经
    黄天道自普明祖李宾创教以来,历经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岁月沧桑,其家族传承的嫡传法脉虽然接续七代而绝,但其教法却流布大江南北,绵延不绝。其间出现不少传教世家,刊经、抄经、布道,从而为黄天道在民间的传播奠定了广泛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以降,就像其他民间教派一样,黄天道被全面取缔,绝大多数经卷或被焚毁或被查没,特别是随着教派人物的陆续离世,即便是艰难保存下来的部分经卷也渐次流失,所幸在最近几年的田野调查中,通过对教派人物特别是黄天道传教世家后人的访问,陆续发现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经卷文献。因此,很大程度上而言,这些经卷文献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与黄天道传教世家后人以及教派人物的精心保管是分不开的。
    1. 水峪口村梁台和藏经
    阳原县东城镇水峪口村梁氏家族世代信仰黄天道 , 其远祖梁尚文即所谓的梁祖,既是竹林寺的创建者,又是虔诚的黄天道道徒。清嘉庆五年(1800 年)青元山竹林寺施地碑云:“青元寺曰竹林,此寺创自梁祖,历有年所盖稀有之寺。”民国元年竹林寺碑记也云:“竹林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宽平庄梁氏出资最多,故梁氏世有一人主持寺事,谓之法主。”据梁台和(1937 —2011 年)老人生前介绍,梁氏家族原来居住在竹林寺所处青元山脚下的宽平庄,从民国时期开始陆续搬迁到水峪口等周边村庄。家里原先有族谱,后来被毁,现只剩一张谱单,从梁祖到自己这一辈,已经是第 21 世。父亲叫梁棁,爷爷叫梁凤全,自己和哥哥梁台普是从小随父母入的道,入道后常去庙里跟师傅念经,因为在家里自己不会念经。开始是跟着师傅念经,等自己会念了,有时也在家里念。假若大家都会念了,大伙就聚在一起念经,做会。每年的旧历五月初五、三月初三、十月十一日,大伙都会到竹林寺一起做会念经,有主持,念 3 天 3 夜,吃住都在庙里。当时庙里的主持和法主就是自己的爷爷梁凤全。同时他还透露,自己藏有家传经书一套,是哥哥梁台普去世后转交自己保存的。除经书以外,还有若干灵符印信等绘图。梁台和老人告诉笔者,灵符印信等绘图是父亲生前所留,这批经卷则是当年自己的伯父梁槐读的书,故每本经书上都写有“梁槐堂记”字样,但并非他自己抄写。同时表示,这些经卷和灵符印信均属祖传遗产,不得外传。经查点,梁台和所藏经卷计有 17 册,符图 20 余幅,均为民国抄本或绘本 , 装帧方式除《利生宝忏》为经折装,开本略大以外,其余均为线装、楷书,开本为纵 24× 横18cm。其经卷书目为:
    1.《叩天宝偈》2.《利生宝忏》3.《寿生经》4.《普明佛传留叩天通宝》5.《普明如来遗留都斗宝赞》6.《古佛遗留黑虎宝赞一卷》7.《普明遗留勾璹印记文篆》8.《普明古佛遗留八牛宝赞》9.《普明古佛遗留修养秘诀丹经壹卷》10.《普—明光静三佛遗留愿礼家乡》11.《佛说玉篆金书通圆天地圣宝符咒上下》12.《普明古佛遗留符偈真宝》13.《普明古佛遗留聚宝真经》14.《古佛遗留末后一着青龙宝赞》15.《佛说遗留脚册后事》16.《狗龙记序共二千八年》17.《普明遗留聚宝护命灵符真经》 。
    符图 20 余幅,保存状况不尽一致,大多完整。尺幅大小不一,尺幅大者纵 90× 横 58cm,小者纵 55× 横 45cm,每幅构图各异,内容有别,虽绘法稚拙,但却相当用心,通常被视为不传之秘,也是教内身份、地位的象征。
    2. 新开口村张德年藏经
    据介绍,万全区新开口乡新开口村张德年(1926 年—)18 岁随父母加入一贯道,后升为坛主,自认为黄天道和一贯道的分别不很严格,互相参与,交流密切,教义上也有共同点。平时与黄天道信徒多有交往,互称道友,加之其亲友中多有黄天道信徒,因此不仅对黄天道的情况非常熟悉,且平素坚持吃素,静修打坐,对丹道颇多心得。据称,张德年家藏黄天道经书及三张符印,是他一个信仰黄天道的亲友临终前所留,嘱其代为保管。同时,张德年先生本人也亲自抄录过几本黄天道经卷。现将张德年藏黄天道经卷书目开列于下:
    1. 《普明遗留灵符文花手卷》,民国抄本,线装,纵 26× 横 18cm。
    2. 《还源祖莲宗宝卷》,民国二十八年抄本,线装,纵 23× 横 14cm.
    3. 《普明古佛遗留末后定劫经》,民国抄本,毛装, 纵 21× 横 21cm。
    4. 《普明如来家书宝卷 上下》,民国抄本,线装,纵 26× 横 14cm,有破损、水渍。
    6. 《圣贤遗留道书一册》,民国抄本,线装,有破损、水渍,老化。
    7. 《普明遗留勾寿印记文篆》,民国抄本,毛装,纵 21× 横 21cm。
    8. 《普明如来遗留灵符真宝》,民国抄本,线装,纵 27× 横 14cm。边缘破损絮化。
    9. 《普明古佛遗留真武宝赞》,民国抄本,线装,纵 27× 横 14cm,有破损。
    10. 《普明古佛遗留透天宝赞》,民国抄本,毛装, 纵 21× 横 21cm。
    12. 《普明古佛遗留手卷真宝》,民国抄本,毛装, 纵 21× 横 21cm。
    13. 《玉历宝钞》,民国抄本,线装,通行本。
    14. 《觉世宥罪天尊赦罪宝忏诵本》,民国刻本,线装,纵 19× 横13cm。
    15. 《高王观音经》,民国刻本,线装,纵 19× 横 13cm,通行本。
    16. 《白虎宝赞》,民国抄本,线装, 纵 27× 横 14cm。
    17. 《十二圆觉》,清光绪六年刻本,线装,纵 22× 横 14cm,通行本。
    18. 《血盆经》,民国抄本,线装,纵 23× 横 14cm,有破损。
    19. 《文昌帝君阴鸷文注解》,刻本,通行本。
    20. 《普明古佛遗留末后一着灵符手卷呪语 》,民国戊辰年抄本,即《古佛遗留九阳玄文、 罗凭偈、 二十四气牌号、 二十四照、 降魔杵、 灵符手卷、 原籍、 四时六候牌号、 照妖镜、 斩妖剑、 缚妖索》等多种经卷合抄本,线装,纵 31× 横 17cm。
    21. 《金刚经通俗集义》,刻本,线装,通行本。
    22. 《伯牙抚琴册》,民国抄本,线装。
    23. 《虎眼禅师传留唱经上下》,张德年自抄本,线装。
    24. 《普光四维圆觉宝卷 上下》,张德年自抄本,线装。
    25. 《佛说普通如来百宝诸文宝卷 上下》,张德年自抄本,线装。
    26. 《推背图》,张德年自抄本,线装,通行本。
    《相理衡真》,刻本,通行本。
    另外藏有纸符 3 张。
    3. 暖店堡村李风云藏经
    李风云老人,民国十八年(1929 年)生,张家口市万全区孔家庄镇暖店堡村人。据介绍,她的老伴叫王子祥,民国六年(1917 年)出生,是个中医,75 岁那年去世,一辈子吃素。公公叫王崇善,光绪十二年(1886 年)生人,1943 年去世。婆婆王赵氏则是赵家梁村黄天道会主赵尔理的亲妹妹,均为吃素善人。她本人是在 17 岁时随父母入的道。原先家里有很多经卷,文革时烧了很多,现在只剩少部分。而据李世瑜基于当年调查所著《现在华北秘密宗教》可知,光绪十九年(1893 年)赵尔理的父亲赵进有与来自山西寿邑的任老师因缘相会,遂皈依黄天道,后来赵尔理接续法船,继续行医传教,并捐地建庙。(李世瑜,1990:16)因此,王崇善不仅是赵尔理的妹夫,也是同道,且一生热衷于抄经刊卷,据信其所抄经书达上百种。因此,李风云老人现在所藏部分经卷中,除少量传世本和王献云、王子祥兄弟手抄本以外,大部分抄本出自王崇善之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藏经中,绢质或布质的手卷,即横幅长卷这种传统卷轴装形式的经书,不仅年代久远,尺幅巨大,且保存完好,墨色如新,图文并茂,堪称精品。现将这批藏经名目开列如下:
    1. 《朝阳古佛老爷遗留末后文华手卷》,清乾隆二十九年抄本,横幅长卷,布质,纵 42.2× 横 1204 cm ,引首题“朝阳老爷遗留文花手卷”,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
    2. 《灵符手卷》,清乾隆三十二年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9.5 × 横 635cm,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泥金楷书。
    3. 《普明遗留灵符文花手卷》,清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7×横 1289 cm,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 (又有张德年藏民国七年抄本,纸质,线装,纵 28× 横 15 cm,又题《弥勒飞符印图》《弥勒尊手卷文华灵符》。)
    4. 《七祖罗凭收元宝偈》,清乾隆五十九年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9× 横 631 cm,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
    5. 《普明遗留七家手卷合同》,清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8× 横808 cm,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
    6. 《普明古佛遗留末后一着灵符手卷神呪》,清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7 × 横 531 cm,卷中彩绘十二道灵符插图。(又张德年有藏,民国十七年抄本,线装,纵 31× 横 17 cm,与其它经卷合抄一册。)
    7. 《普明古佛遗留白华玉篆之图》, 清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8 × 横 651 cm,卷中彩绘朱砂符印插图。
    8. 《古佛遗留先天文榜》,清抄本,横幅长卷,绢质,纵 38 ×  横 514 cm,卷中彩绘插图 2 幅,尺幅分别为纵 33× 横 82cm 与纵 33× 横220cm。
    9. 《普明古佛三期普渡》,卷首又题《三期普渡丹书》,民国十七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横11 cm,共 111折,楷书,插图3幅。 (其内容与后来题为《三教应劫总观通书》《冬(东)明历》等经书内容基本一致,应该系同书异名或一书多名。换言之,《三期普渡丹书》很可能是黄天道之后 , 王森所创东大乘教即明代的闻香教与清代的清茶门教《三教应劫总观通书》的基本来源或母本。)
    10. 《蕴空明宝透玲真经》(上册),清刻本,经折装,纵 38× 横13cm ,共 84 折,楷书,插图 2 幅。
    11. 《透玲圆觉华严真经》,清刻本,经折装,纵 38 × 横 13 cm,共 76 折,楷书,插图 2 幅,有破损。
    12. 《清净无为妙道真经宝忏》,清康熙丙寅刻本,经折装,纵 38 × 横 13cm,共 152 折,楷书,插图 4 幅。
    13. 《普明定劫护坛真经宝卷躲劫真宝归家》,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 cm,共 140 折,楷书,插图 1 幅。
    14. 《周祖传普明指诀》,民国二十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70 折,楷书,插图 3 幅。
    15. 《普光四维圆觉宝卷上》,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158 折,楷书,插图 2 幅。
    16. 《佛说西来意返唱经》,民国二十三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 ,共 141 折,楷书,插图 2 幅,有破损。
    17. 《普明老祖遗留悟道篇》,民国丙寅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横 11cm,共 104 折,楷书,插图 3 幅。
    18. 《乘舟得路证道了心宝卷下》,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横 11cm,共 210 折,楷书,插图 4 幅。
    19. 《朝阳遗留九甲灵文宝卷中册》,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 横 11cm,共 166 折,楷书,插图 3 幅。
    20. 《太阳登殿日时默诀 后附 路粮米》,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 横 11cm,共 15 折,楷书,插图 2 幅。
    21. 《混源道德金丹龟灵固丹宝卷》上下两册,民国19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 横 11cm,共 347 折,楷书,插图 7 幅。
    22. 《普明无为了义宝卷中册》,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横 11cm,共 121 折,楷书,插图 1 幅,有破损。
    23. 《朝阳古佛遗留三佛脚册末劫了言唱经卷 中》,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80 折,楷书,卷首扉画 1 幅,跨页,纵31× 横 88cm,有破损。
    24. 《古佛遗留三极九甲天盘偈》,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 横 11cm,共 150 折,楷书,插图 4 幅。
    25. 《普明古佛遗留末后一着扣天真宝》,民国壬戌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108 折,楷书。
    26. 《大明诚意伯刘伯温先生遗留搜天宝鉴》,民国三十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 ,共 89 折,楷书。
    27. 《朝阳遗留九甲灵文宝卷 上下册》,民国十六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267 折,楷书,插图 6 幅。
    28. 《云外青霄显明直指宝卷  上》,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横 11cm ,共 189 折,楷书,插图 3 幅。
    29. 《佛说玉液还丹捷径真经口诀》,民国己未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 cm,共 72 折,楷书,有破损。
    30. 《普明古佛遗留开示愿簿 卷一》,民国抄本,毛装,纵 22 × 横10cm,共 8 页,楷书。
    31. 《古佛遗留青龙宝赞》,民国八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 横 11 cm,共 63 折,插图 1 幅。有破损。
    32. 《普明遗留八牛宝赞》,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11cm,共 62 折,楷书,有破损。
    33. 《黄天救度拔亡宝忏》,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45 折,楷书,插图 3 幅,有破损。
    34. 《省悟家庭 打药理》,民国十三年蒋永湛抄本,线装,纵 9.5× 横7cm,共 12 页,楷书,袖珍本。
    35. 《观世音普门品经》,20 世纪中后期王献云抄本,线装,纵 13× 横 10cm,楷书,通行本。
    36. 《谷雨十点》,20 世纪中后期王献云抄本,毛装,纵 9.5×  横 7cm,共 8 页,楷书。
    37. 《了义卷宝卷》,抄本,线装,纵 22× 横 11cm,楷书,有缺损。
    38. 《关圣帝君觉世经直讲》,抄本线装,纵 21× 横 13cm,楷书,通行本。
    39. 《五瘟文表 复初会志》,抄本线装,纵 26× 横 13cm,楷书,有破损。
    40. 《普明老祖遗留悟道篇》,又题《长阳老爷遗留悟道篇》,抄本毛装,纵 22× 横 22 cm,楷书,有破损。
    41. 《四季八节文表  上下》,民国抄本,线装,纵 25× 横 15cm,楷书。
    42. 《普明古佛遗留修养秘诀一卷》,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横 11 cm,共 126 折,插图 2 幅,楷书,有破损。
    43. 书名不详,乾隆岁次壬子年癸卯月上旬吉日高昌书,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楷书,有破损。
    44. 《佛说普光四维圆觉宝卷 中册》,民国丁卯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159 折,楷书,插图 3 幅,有破损。
    45. 《佛说清心戒赌文洗心论》,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横 11cm,共 37 折,楷书,插图 1 幅,有破损。
    46. 《普明古佛遗留天门宝卷》,民国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52 折,楷书,插图 4 幅,有破损。
    47. 《普明古佛遗留收元宝赞》,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横 11cm,共 62 折,楷书,插图 1 幅,有破损。
    48. 《普明遗留末后定劫经》(佛说定劫经、佛说照贤经、佛说聚宝经、佛说应劫经、照仙炉经、金莲会神经等合抄一册),民国十六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135 折,楷书,插图 3 幅,有破损。
    49. 《普明遗留勾璹印记文篆》,民国三十年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31× 横 11cm,共 42 折,楷书,插图 1 幅。
    50. 《九祖遗留收元罗凭宝偈》,民国 11 年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11cm,共 37 折,楷书,插图 3 幅,有破损。
    51. 《佛说普明无为了义宝卷序》,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106 折,楷书,插图 1 幅。
    52. 《混源道德金丹龟灵固月宝卷 上下》,1966 年王子祥抄本,线装,纵 14× 横 10cm,楷书,袖珍本。
    53. 《观世音菩萨感应灵课》,抄本,经折装,纵 22× 横 9cm,楷书,有破损,通行本。
    54. 《静休斋志》,民国三十二年王子祥抄本,毛装,纵 13× 横10cm,共 16 页,楷书,有破损。
    55. 《佛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共 86 折,楷书,有破损。
    56. 《蕴空明宝真经》,抄本,经折装,纵 13× 横 4.5cm,共 5 折,楷书,袖珍本。
    57. 《清净无为妙道真经宝忏》,抄本,经折装,纵 15.5 × 横 5.5cm,楷书,袖珍本。
    58. 《清静妙法莲华真经》,抄本,线装,纵 13× 横 4.5cm,楷书,袖珍本。
    59. 《佛说三月火候利生宝偈》,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14× 横 6cm,共 39 折,楷书,袖珍本。
    60. 《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抄本,线装,纵 13 × 横 5cm,楷书,袖珍本。
    61. 《普明遗留周天火候金丹密指心印妙诀一卷》,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 共 53 折,楷书,插图 3 幅。
    62. 《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证》,刻本,线装,书皮有王子祥题签“文昌帝君阴骘文注证 燹后幸存”字样,通行本。
    63. 《三佛正劫识宝九精八怪照妖镜妙偈》,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 ,共 24 折,有破损。
    64. 《寒山石德留呼吸静功要诀 附十二段锦》,民国王崇善抄本,经折装,纵 31× 横 11cm ,共 39 折,楷书,插图 3 幅。
    此外,尚有纸质和绢质灵符印信等绘图 20 余张,其中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三 结语
    黄天道寺庙壁画和经卷,特别是灵符、咒语、法印、手卷、令牌、合同、圣号等图像资料的发现,不仅大大丰富了黄天道经卷文献资料群,而且对于重新认识黄天道在民间社会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探讨黄天道的组织形态和结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有理由相信,符印、手卷等所谓黄天道的真宝圣物,对于民间社会而言,较之单纯的经卷文字,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其具象神秘,不仅是宗教权威及其来源合法性的神圣体现,而且是维持教内秩序、凝聚信众的重要手段,当然更是同教的信物,它既是现世避劫消灾的护身符,又是来世通达极乐世界的凭证。
    参考文献
    李泰棻总纂, 刘志鸿主修 :民国(1935 年)《阳原县志》,河北省阳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刘志河标点,1986。
    阳原县编纂委员会 :《阳原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1997。
    梁纯信主编:《张家口各异的古寺庙》,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之八,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宣化府志》,边疆方志之二十五,乾隆八年修,乾隆二十二年订补本影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9。
    编校者:郑静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