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汉代镂雕螭纹出廓璧 图2 汉代走兽游鱼玉佩 图3 汉代谷纹玉璜 ■江苏溧阳 黄诚 唐代永泰公主李仙蕙,字秾辉,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卒于武周大足元年(701),中宗神龙二年(706)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陪葬乾陵。1960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唐代永泰公主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尽管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被盗掘,但墓葬中出土文物依旧非常丰富。据《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介绍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包括陶瓷器、金属器、石刻在内1300余件文物,但这其中玉器数量却相对较少,只在甬道盗洞口下北部出土了10件玉器。有意思的是,盗掘劫后残留的10件玉器中有3件是汉代玉器。这3件汉代玉器分别是镂雕螭纹出廓璧、走兽游鱼玉佩、谷纹玉璜,3件器物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属上乘,在汉代当时也是珍贵少见的。 镂雕螭纹出廓璧(图1),白玉质地,该器出土时已经残缺,残存部分外径为7.5、内径2.2、厚0.3厘米。玉璧的外缘及出廓部分损毁,璧内孔缘完整无损,孔缘中心下凹,两面均饰以双阴线。璧面上镂雕两条螭龙,螭龙头部大致呈梯形,阴线雕出菱形双眼、双眉及长鼻,双耳及鬓角毛发高耸,螭颈方向有一阴刻长独角。螭龙肩部有翅羽,臀部和翅膀上均有阴刻的圆圈毛纹,长尾后曲回卷。两条后腿一弓一蹬,造型动感十足。另一条螭龙头颈部分缺失,仅存臀部和两条后腿及尾部。玉璧两边纹样相同。 玉璧是较早出现的玉器种类之一,《周礼》中“六瑞”之一。战国时期为了增强玉璧的装饰效果,玉工开始在玉璧表面上施以镂空技法乃至在其外缘增加附属纹饰,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代表有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民国时期洛阳金村大墓中出土的一件镂雕龙纹出廓璧。进入汉代尤其是到东汉时期,玉器装饰艺术中图案性大为突出,东汉玉器多见镂雕工艺,并出现了具有文字效果的吉语玉璧。此时玉器装饰图案的审美视角发生了变化,佩玉表面的装饰龙纹,由侧视角度转变为俯视角度。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这件镂雕螭纹出廓璧上的螭龙造型及整体镂雕风格与东汉时期同类型玉璧相似,并且从其残缺的出廓部分位置推断,这有可能是一件东汉吉语玉璧。 走兽游鱼玉佩(图2),玉质灰白微泛青色,该器通长11、高6、厚0.3厘米。上部为一镂雕行走状怪兽,怪兽张口翘鼻,眼作三角状,颌下有髯,短颈,背部有三个橄榄形凸起,身体镂雕云气纹,尾部下垂并回卷。怪兽四条腿踩在中部一长条形体上,在长条体两端和中部各钻有一孔。长条形体下连一条游鱼,鱼短尾分叉,一面有阴刻鱼之鳞和背鳍,另一面只阴刻细阴线。从这件玉器上所钻的三个孔来看,这件玉器可能是用于组佩的上端起到平衡提挈全佩的功能,因此有学者将其命名为珩。 1991年在湖南安乡黄山头发现西晋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墓,在刘弘墓中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神兽纹玉樽,其走兽形象与玉佩上部的走兽非常相似,刘弘墓中所出土的这件东汉神兽纹玉樽为玉佩的断代提供了参考依据。动物形象的玉珩在汉代佩玉中并不鲜见,如1981年西安三桥镇大白杨汉墓组佩中有1件鹰形玉珩,以阴刻镂空透雕一飞鹰形象,在其中部及两翼各有穿孔用以佩系。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这种动物组合造型的玉珩,在汉代佩玉中是很罕见的,而上兽下鱼的图案在山东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却有案例,至于说当时人所希望的图案要传达的涵义,则不得而知了。 谷纹玉璜(图3),白玉质地,器物通长14、宽3、厚0.3厘米,玉璜表面两侧均浮雕出颗粒饱满立体的带芽谷纹,上端正上方有一穿孔用于悬挂,玉璜内外缘均碾琢出边轮。这件玉璜被认为是由西汉时期的谷纹玉环改制而成。古人由于对玉料的珍惜,往往会对有残缺的玉器进行改制加工使之发挥新的功用,这件玉器可能是在汉代时已经被改制加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