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鲁艺春秋》: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鲁艺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21-04-07 文艺报 胡孟祥 参加讨论

    关键词:《鲁艺春秋》
    
    《鲁艺春秋》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三个文化现象引世人瞩目,一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延安鲁艺”),二是韩起祥,三是梁家河。作者用艺术的架构把三者串在一起,合力打造了《鲁艺春秋》(《聚焦韩起祥》《结交鲁艺人》《走读梁家河》),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时间是历史的长河。只要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总会在大浪淘沙中显现其真容。
    —— 题 记
    第一乐章 聚焦韩起祥
    韩起祥出身贫寒,他3岁失明,6岁要饭,12岁给地主扛活,13岁拜师学艺,过着流落街头的卖艺生涯。直到他30岁时结识了贺敬之,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一个盲说书艺人由目不识丁到创作长篇巨制;由流落街头到声名远扬;由看不见、摸不着周围的一切到悟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烟云,从而以他那并不响亮的嗓子和并不精致的三弦,唱响时代和人民的心声,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而传奇的艺术人生啊!韩起祥人生的幻灭与追求、奉献与索取、失败与成功、命运与机遇、光明与黑暗折射出其人生经验及我党领导文艺工作者的辉煌历程,他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真实写照。
    韩起祥是在陕甘宁解放区新说书运动中脱颖而出的“说书英雄”,笔者是在进行“解放区说唱文学调查”的过程中结识韩起祥的。1987年,笔者为撰写《韩起祥评传》,曾两下延安,三进京城,对韩起祥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1989年9月,时逢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韩起祥评传》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首发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到会祝贺。之后,他又亲笔为该书题词: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题词的意义在哪里呢?经过不断的感悟,其认知有三:
    
    一、树立学习榜样。一个流落街头的盲艺人,竟然成为誉满陕甘宁解放区的“说书英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还请他去说书。新中国成立后,韩起祥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先后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韩起祥。”这是韩起祥常说的一句话。是党的光辉照在了韩起祥的心坎上,才使这位盲说书艺人找到一条光明大道。他还说:“《讲话》是盏长明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韩起祥从艺长达半个多世纪,始终活跃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他足迹踏遍21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创作编演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他把党的温暖送到田间、地头,满腔热忱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韩起祥不仅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民间说唱艺术家,还影响带动了一批“文化人”加入到说唱艺术行列。这种“韩起祥效应”轰动了整个文艺界,他的功绩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广大人民群众都给予了盛情赞誉,其中最荣光的赞誉就数习仲勋同志的题词,“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
    韩起祥扎根陕北的黄土地,兴起于陕甘宁解放区的新说书运动,发展于社会主义新时期。他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身,成为人民性、革命性和现实性最具代表性的人民艺术家之一。进入新时代,崇尚楷模,建功立业,追逐梦想,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新时尚,这与“一代典范”学习不谋而合。
    二、契合《讲话》精神。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心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讲话》开宗明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中心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韩起祥是一位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就活在当下。看延安鲁艺文化园的“韩起祥馆”,观屹立在延安新区的“延安曲艺馆”,探寻横山的“韩起祥旧居”,韩起祥的故事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2018年,在春节团拜会上演的一曲《看今朝》,响彻人民大会堂,这一传承与创新,正是在两个《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使陕北说书重放光彩。
    三、引领创作导向。文学艺术家写什么,怎样写,不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还是一个导向问题。韩起祥是一面旗帜。自1987年始,我三次为韩起祥立传。一是撰写了《韩起祥评传》,二是撰写了《聚焦韩起祥》,三是撰写了《人民艺术家韩起祥》。为韩起祥立传,就是践行“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弹唱韩起祥》是这样写的:
    陕北有个韩起祥,
    身背三弦唱八方。
    一唱歌颂毛主席,
    二唱感谢共产党。
    三唱《讲话》是明灯,
    四唱道路宽又长。
    五唱社会主义好,
    六唱国泰民安康。
    七唱刘巧得团圆,
    八唱下乡杨老庄。
    九唱陕北黄土地,
    十唱延安好风光。
    三弦围着宝塔转,
    小曲伴着延河淌。
    唱不完的说书人,
    一代典范有书香。
    《人民艺术家韩起祥》篇目
    第一章 童年身世
    死亡线上
    沿街乞讨
    盲娃扛活
    拜师学艺
    第二章 漂泊路上
    卖妹上吊
    逃难山西
    结拜兄弟
    喜逢巧玲
    偶遇志丹
    第三章 初露锋芒
    智贴传单
    伪装算命
    驱吴反奸
    定居延安
    第四章 广交艺友
    编演新书
    参加文协
    唱独角戏
    随“文化人”下乡
    第五章 多产作家
    寓教于乐的《张家庄祁雨》
    耐人寻味的《张王兰参加选举会》
    传遍全国的《刘巧团圆》
    一篇动人的弹唱《王丕勤走南路》
    第六章 特殊战斗
    以弦代枪
    新闻广播员
    训练班上
    一场对台戏
    前线劳军
    第七章 声名远震
    为毛主席说书
    给朱总司令弹唱
    一群街头诗人
    党报廿一次登大名
    第八章 奋进不已
    严峻的考验
    建立创作基地
    改造杨老庄
    攀登文化山
    第九章 翻身道情
    弹唱“小翻身”
    讴歌“大翻身”
    一篇“回乡记”
    几首“抒情曲”
    第十章 三弦风流
    身背三弦串陕北
    车轮滚滚万里行
    会晤外国学者
    第十一章 “文革”磨难
    一条硬汉
    哭笑声中
    第十二章 暮年雄心
    如愿以偿
    十进京城
    答作者问
    第十三章 感悟人生
    改造说书
    撂不下陕北的土疙瘩
    《讲话》是盏长明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韩起祥
    第十四章 历史功绩
    扎根民间的传统文化
    说新唱新的革命文化
    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功不可没的“韩起祥效应”
    第十五章 文化遗产
    韩起祥与延安大学
    贺敬之与韩起祥
    《韩起祥评传》出版
    大师们的留言
    怀念恩师
    乡音萦绕大会堂
    文化园里的“韩起祥馆”
    第十六章 回望延安
    延安赴邀
    晚来的考证——习仲勋与韩起祥
    第二乐章 结交鲁艺人
    鲁艺的旗帜照亮了革命文艺的前程,同时还启迪了社会主义新文艺的蓬勃发展。延安文艺座谈会,留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参加总人数为106人,而鲁艺人就多达59人,占了总人数的大半。由此可见,鲁艺的地位及影响。一大批鲁艺人迎着抗日的烽火从延安出发,走向解放区,走向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大鲁艺”的思想光环至今仍照耀着文坛。
    “一国两制”,港澳回归祖国的伟大庆典,为“中国梦 百年潮”的中华民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1990年4月4日,当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之时,人民大会堂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诗人梁上泉心潮澎湃,即兴赋诗一首《啊!紫荆花》。很快,该诗在报刊上发表。就是这首诗引领我进行了一次长达8年的“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文化活动。“八载春秋千日功 万里江山一路通”。一大批文化人参与其中,其中的鲁艺人是:贺敬之、艾青、吕骥、张庚、周巍峙、陈荒煤、严文井、李焕之、王朝闻、胡一川、阿甲、古元、罗工柳、彥涵、柯蓝、莫朴、卞之琳、公木、陈强、王昆、马烽、西戎、孙谦、李琦、蔡若虹、秦兆阳、蔡其矫、钟灵、时乐濛、力群、颜一烟、冯牧、吴劳、陈因、华君武、欧阳山尊等。延安时期的老先生是:光未然、欧阳山、草明、荣高棠、刘白羽、徐肖冰、侯波、魏巍、吴印咸等。还有文化艺术大师曹禺、冰心、臧克家、赵朴初、季羡林、任继愈、吴作人、关山月、黎雄才、陈大羽、何海霞、田世光、赖少其、蔡尚思、吴良镛、乔羽等。先生们或题词,或作画,或赋诗,或签名,表现了极大的爱国情怀。可以说这是一次“大鲁艺”的文化艺术盛宴。四大艺术系列(即“百家影像墨宝题书系列”“名家扇画书法系列”“名家肖像邮封题签系列”“名家题词楹联系列”),形成了洋洋大观的艺术长廊。小则如别开生面的大师肖像邮封,大则如五个丈二匹宣纸的书法长卷《龙腾九霄》,以及巨幅国画《紫荆花开》《荷花向阳》等。
    “踏遍神州圆一梦”,记下了一个炎黄子孙的情怀:
    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
    一个炎黄子孙的梦。
    收集民意,
    珍藏心声;
    收集期盼,
    珍藏憧憬;
    收集金光大道,
    珍藏通往胜利的征程。
    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
    一个炎黄子孙的梦。
    收集长城,
    珍藏雄风;
    收集黄河,
    珍藏腾龙;
    收集敦煌之光,
    珍藏中华民族的文明。
    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
    圆了炎黄子孙的梦。
    收集彩霞,
    珍藏长虹;
    收集日月,
    珍藏群星;
    收集花好月圆,
    珍藏港澳回归的国荣!
    一幅“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大地图,留下了200余位大师名家的亲笔题签,盖满了全国各地的邮戳近百枚,它是“百年沧桑 永恒纪念”的历史见证。八年风雨路,一颗赤子心。神州大地的一片家园啊,奏响了“爱国一家亲”的时代乐章。而《龙腾九霄》的书法艺术长卷,则预示着盛世中华的崛起与复兴。
    “家事国事天下事 港情澳情海峡情”,是高占祥先生题写在《海峡情》地理图卷上的联句。此图诞生于万里行途中。最早开笔的是鲁艺人罗工柳先生,那年罗老年近八旬。先生题书:“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海峡情神州世纪行”。其后签名的是廖汉生、雷洁琼、季羡林、侯仁之、张岱年、罗哲文、尹瘦石、浩然、谢添、梁上泉、沙更世、石祥、牛汉、李铎、白庚胜、张立文、刘兰芳、徐沛东、瞿弦和、王文章、唐晓峰、赵铁信、常祥霖、张立辰等先生。“海峡情”地理图上的邮票,形成了一组画面:
    鸢都的风筝飞起来,
    西域的使者过天山。
    巍巍长城万里峰,
    滔滔三峡浪卷帆。
    南方吹来三亚的风,
    紫荆花开伴彩莲。
    青藏雪域云贵川啊,
    敦煌壁画武陵源。
    草原的奔马西湖的柳,
    海峡两岸一片天。
    围绕着宝岛尽情地写,那里有季羡林的手迹,雷洁琼的签名,高占祥的题词,罗工柳的思念。还有抗战八年的廖汉生,出演《卢沟桥》的谢添;话说《岳飞传》的刘兰芳,撰写《金光大道》的浩然。那里有徐沛东的歌曲,瞿弦和的讲演。那里有梁上泉的《啊,紫荆花!》,张立辰的荷花瓣。那里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众星依北斗啊,大海纳百川。“家事国事天下事”,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港情澳情海峡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同胞一家亲啊,咫尺天涯水相连。中国的版图上有我们共同的印记,家中的族谱里有我们共同的祖先。打开史册仔细看,“四书”“五经”是我们共同的宝典。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华唱和有屈原。沿着《徐霞客游记》走下去,神州大地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从“诸子百家”走来,踏着大唐盛世的鼓点。戈壁驼铃波万里啊,郑和西洋驶航船。开放的中华古到今,昂首的五岳望台湾。大写的“中华”不分家,铁打的“汉字”砸更坚。同胞骨肉情啊,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尊严。站起来——我们共写一个“龙”字;挽起手—— 我们一字排开肩并肩。血浓于水见天亲啊,海峡两岸有诗篇:
    日月潭映照故乡的月,
    西子湖映照宝岛的帆。
    大陆的和风吹过去,
    宝岛的细雨洒江边。
    金门的渡口厦门的岸啊,
    水水相通船相牵。
    中国人民十四亿,
    好一个大国风范!
    大国风范!
    正气凛然报国志,
    古有岳飞花木兰。
    抗日将领张自忠,
    血染战衣抗敌顽。
    民族大义书青史,
    “还我河山”写千年。
    中华一统《正气歌》,
    响彻神州荡九天。
    两岸隔离七十载啊,
    鸿雁传书几日还?
    
    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广大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的骨肉天亲。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一句句“金句”暖民心,一句句话语让人震撼。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必团圆!
    第三乐章 走读梁家河
    梁家河,彩梦圆,
    一座驼峰亮高原。
    驼峰连接延河水,
    驼峰连接宝塔山。
    梁家河,彩梦圆,
    一座驼峰亮高原。
    驼峰连接丝绸路,
    驼峰连接乾坤湾。
    啊——
    站在巅峰歌放远,
    万杆红旗迎风船……
    这首《梁家河之歌》,伴随了作者5个年头,5年来记下了我心中“梁家河”的华章。
    梁家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我不断地走读与感悟,逐渐意识到梁家河是个“大鲁艺”。
    梁家河的生活是艰苦的,正因为艰苦,才使年轻的习近平懂得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业。这种“三农情结”就来自梁家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真正深入农村,才能真正懂得中国的国情。在梁家河,习近平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很多书籍都是在下乡时读到的:
    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的大交流。我是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去的还有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等学校的,这些学校的有些学生有点家学渊源。我们都是背着书下乡,相互之间交换着看。那个环境下,就是有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那时,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想想看,梁家河竟成了“读书、修身”的一所大学堂。
    梁家河收获着希望和信念。在写作《走读梁家河》的过程中,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首词两篇文章:一首词是《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两篇文章一是《忆大山》,再一篇是《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词说的是什么叫“人民公仆”,第一篇文说的是什么叫“人文情怀”,第二篇说的是什么叫“革命信念”。信念—— 公仆——情怀,这组作品思想性强,文风朴实,格调清新,给人以亲切之感。语言的魅力来自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世界,这同样得益于梁家河7年的生活磨炼。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明白: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是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不忘梁家河的初心。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美国西雅图的演讲中,第一次把梁家河介绍给大洋彼岸: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朋友,当你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何感受呢?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梁家河的众乡亲能“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让老百姓“饱餐一顿肉”与当今的精准扶贫二者有何关联呢?这种关联就是不忘初心,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够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因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蕴藏在梁家河的深山大梁之中。
    
    不忘初心,因为这个“初心”,就是坚定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把这一宗旨贯彻到文艺思想的层面,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不仅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还解决了“如何为”的问题。所以说,“大鲁艺”的文艺思想同样能在梁家河找到答案。
    笔者采用诗、书、画、印、摄影、集邮、文论、砖雕、瓦当、雕塑等文学艺术样式,多侧面地来展现“梁家河是个‘大鲁艺’”的主题思想。
    北京大学教授、人文地理学家唐晓峰先生在《新订人文地理随笔》一书中谈道:“文明发生时,要找一个地方。文明的发生到底在哪里?文明的发展壮大又先后朝着哪些地理方向?文明的地盘又是如何向四面步步壮大?这些都需要做‘断地’研究。”《鲁艺春秋》梁家河,就是对“梁家河是个‘大鲁艺’”的命题最好的注释。正是:
    梁家河啊乾坤湾,
    富平延安宝塔山。
    十四亿人民的领路人啊,
    从这里起步天地宽。
    要问此路有多长?
    连接黄浦嘉兴的船。
    不忘初心啊,
    梁家河的驼峰来作证;
    继续前进啊,
    梁家河的大路是起点。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
    星光伴着月光闪。
    是惦念受灾的群众?
    是挂牵精准扶贫的方案?
    是惦念“五位一体”的实施?
    是挂牵“四个全面”的进展?
    八闽大地一片情啊,
    足迹点点撒江南。
    湘西赣皖留身影,
    一路南下云贵川。
    黑龙江畔的岗哨啊,
    新疆青藏的高原。
    宁夏晋陕齐鲁豫,
    长城内外到天边……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奏凯旋……
    “长风破浪会有时”啊,
    万里宏图万里帆!
    梁家河是个“大鲁艺”,
    深山大梁有诗篇……
    朋友,要知什么是中国梦,不妨到梁家河走一走,看一看。
    《鲁艺春秋》内藏一座不设边墙的“鲁艺春秋文博馆”,一直屹立在作者的心头。
    (摘自《鲁艺春秋》,胡孟祥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附:《鲁艺春秋》五人谈
    《鲁艺春秋》出版前后,受到多方的热情支持。贺敬之、梁上泉先生为之题词,高占祥先生为之作序,吴文科先生为第一乐章《聚焦韩起祥》撰写了序言,石祥先生为第二乐章《结交鲁艺人》撰写了读后感,李秋明先生撰写了跋文,何建明先生对文稿给予了推荐,贺绍俊、张立文、周国桢、瞿弦和、李春雷、张洪、司敬雪、周喜俊、康志刚等先生给予点评,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高占祥:1989年9月2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我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出席了在京举行的《韩起祥评传》的新书首发式。首发式过后,老领导还亲笔为《韩起祥评传》一书题字“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题字既褒奖了韩起祥,又首肯鼓励了作者。此后,我又为作者编著的文集、画集作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第四次为作者作序了。为什么我多次把作者介绍给大家呢?因为他崇尚“一勤天下无难事”,践行“匠人匠心走文化”。别小看“匠人匠心”,朱光潜先生说过:“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诗人与匠人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成千上万的艺术家。
    作者既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美术家、陶艺家与收藏家。他还是一位有思想、有建树的评论家,《“彩梦文化”在中国》就是例证(该文刊载2014年9月间《中国艺术报》与《中国文化报》)。
    《“彩梦文化”在中国》闪现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胡孟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这种真诚的爱,才使他与“彩梦文化”结缘:
    回首往事忆当年,一九八九喜结缘。
    今日彩梦风送暖,延川连接渤海湾。
    托迎平福万里路,一条大道放眼观。
    登高意圆中国梦,宏图伟业岁岁添。
    这首七言诗,就产生在作者六下梁家河采风的途中。近年来,作者完成了一部力作《鲁艺春秋》,续写着他的“彩梦文化”。这是一部具有闪光点的文学艺术专著。说它具有“闪光点”,就在于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延安鲁艺始建于1938年4月10日,是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文学艺术大师,在我国新文化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鲁艺的方向就是革命文艺的方向。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弘扬鲁艺精神,成为《鲁艺春秋》的一大亮点。本书通过《聚焦韩起祥》《结交鲁艺人》《走读梁家河》,把一个新时代的“大鲁艺”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艺春秋》是一个大命题、大概念,因为它连接着时代的风云,历史的变迁,其中涵盖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丰富思想内涵,体现着坚定的政治方向。作者践行《讲话》精神,通过几十年的不断行走,走进了当今的“大鲁艺”。
    在胡孟祥看来,《鲁艺春秋》属于中国梦里的“彩梦文化”,而“彩梦文化”就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三个“共同享有”,诠释着“彩梦文化”的理论依据。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为“彩梦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一边学,一边做,力求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什么叫“四个意识”?我觉得文艺工作者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向核心看齐,用自己的作品站出来说话,站出来坚持“四个自信”,这就是《鲁艺春秋》给我们的启示。
    ——2019年3月《鲁艺春秋》代序
    吴文科:胡孟祥先生是一位富有情怀的文化学者,更是现代红色曲艺研究的热心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撰写发表了许多研究苏区和解放区曲艺的专门文章,如《瞿秋白与曲艺》《老舍与山药蛋》《蜚声诗坛的优秀曲艺家王亚平》《“板人”栾少山》《抗战“武老二”杨星华》《艺人功臣沈冠英》《延安时期的“四大鼓”》《从赵树理的说唱文学看“雅俗共赏”》等。还发表了《近代革命中的说唱文学》等论文。同时,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套“东方说唱艺术系列丛书”,其中包括他自己撰写的《韩起祥评传》及选编的《解放区说唱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卷)。
    与任何兴趣及情怀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因缘一样,胡孟祥的红色文化情怀及曲艺研究兴趣,与他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胡孟祥祖籍山东临清,其出生地后来划归临近的河北临西。那里的曲艺活动十分活跃,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迷上了曲艺,12岁即学习木板大鼓,15岁考取了临清市文工团,并曾以一曲《老两口逛临清》登上省城山东大剧院的大舞台,获得了1959年山东省跃进歌舞汇演的优秀奖。之后,他进入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歌舞团,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近1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进修学习期间,选修了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在研究民间文学及曲艺的李万鹏先生的指点下,开展现代说唱文学的研究,后将目标主要锁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红色曲艺。也正是由于要研究解放区的红色曲艺,他便在当年走访和结识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红色文化人和曲艺艺术家,尤其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诸多前贤,以及王亚平、何迟、韩起祥等先生。
    正是这种对于曲艺的艺术爱好,埋下了胡孟祥后来从事曲艺研究的人生伏笔;也正是这种研究红色曲艺的独特经历,形成了他长期关注革命文艺的文化情结。于是,在研究红色曲艺的同时,他还拓展研究相关的红色文化及其文化人,并且试图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钩沉岁月的遗迹,揭示时代的肌理,抉发历史的必然,展现自己的思考。为此,他不仅编写出版了《我与大师》和《中国符号——胡孟祥创意艺术集》等著述,而且在历史进入“新时代”以来,又推出了《鲁艺春秋》三部曲——《聚焦韩起祥》《结交鲁艺人》和《走读梁家河》。就像作者所说,《鲁艺春秋》不是历史著作,也不是纯粹学术著述,而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只不过,这部“纪实文学”不是一般文学创作意义上的“纪实创作”,而是特殊文化思考意义上的“纪实叙说”。全部书写从《聚焦韩起祥》中由1983年进行“解放区说唱文学调查”的自叙开篇,经过《结交鲁艺人》的种种岁月回溯,一直到《走读梁家河》的“齐鲁青未了”结尾,共3章45节,述说与思考的时空,前后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试图通过这种思考和书写,“揭示文艺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思想诸方面的内在统一规律”,从而在诸般思考中,承续“鲁艺”竭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红色基因,弘扬“鲁艺”注重曲艺等民间艺术的文化立场与精神传统。
    韩起祥是一部书,是一部镌刻在中国曲艺史上的大书。
    ——2019年5月《聚焦韩起祥》序
    石祥:胡孟祥几十年艰苦跋涉,一天天辛勤耕耘。他当过兵、做过工、编过报、著过书,是一个来自最基层的普通文化人。他是小人物做大事,执著、勤奋、开拓、创新。想想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1990年进行“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超前的创举,“孟祥”成真。他知道他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他是一位有坚定文化自信的追梦人。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定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9年8月阅读《结交鲁艺人》感怀
    贺绍俊:胡孟祥对鲁艺和革命文艺怀有深厚的敬仰和爱慕之情,本书就是这一感情的结晶,胡孟祥将自己融入了鲁艺和革命文艺的历史中,本书见证了这一点。因此,这也是一本个人化的鲁艺文献史。
    ——2020年12月为《鲁艺春秋》点评
    胡孟祥:《鲁艺春秋》三部曲,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如果把《鲁艺春秋》喻为一棵树,《聚焦韩起祥》是根,《结交鲁艺人》是枝,《走读梁家河》是果,是陕北高原的黄土地和延河水,培育浇灌了它。
    《鲁艺春秋》不是在写历史,也不是在做纯粹的学术研究,作者是在走近“大鲁艺”的过程中,去探视、发现韩起祥、鲁艺人、梁家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换言之,它是通过作者多年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化创意,呈现一个当今的“大鲁艺”。当今的“大鲁艺”是在两个《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所取得的新成果。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思想与艺术的相统一,同时也展现了大师与作者、领袖与群众的和合相亲,进而,使作品凸显了“时代叙事”的鲜明特征。
    ——2019年3月《鲁艺春秋》自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