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文化战线上的秘密党员

http://www.newdu.com 2021-06-02 北京晚报 张玉瑶 蔡岫 参加讨论

    关键词:茅盾 徐悲鸿 郭沫若
    编者按:在革命年代,有一些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名人,出于斗争的需要,一直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公开活动。他们为争取和团结无党派人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期的京畿红迹中,郭沫若、沙千里就是文化战线上的秘密党员。郭沫若故居、沙千里故居等名人故居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品味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让今人能学习到前人为了祖国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秩序井然的故居里,游客可以静心品味他们的非凡人生历程及不朽精神。
    
    郭沫若故居 是学问家也是革命党人
    前海西岸旁是南北向的前海西街,中段18号便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1963年秋,郭沫若由西四大街胡同5号迁入此地,至1978年病故,他在这里度过了晚年岁月。
    迈入大门,入目是一片青翠的花园,沿着幽径向前,有一尊郭沫若的青铜雕像,其造型是以抱膝的姿态安坐在几棵银杏树下。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树,他称其为“东方的圣者”,其中一棵甚为繁茂,是其夫人于立群患病之后,他特意从大觉寺西郊林场移植来的,并起名为“妈妈树”,寄托着全家的祝福。
    二道垂花门内,是一个开阔美丽的四合院,几十年过去,所植乔木已高大葱茏,灰瓦红墙掩映在碧树浓荫中,显得十分幽静,与墙外什刹海景区的熙攘喧嚣隔绝开来。院中正房,是郭沫若的客厅、书房、卧室。客厅沙发摆成马蹄形,钢琴前那张略显狭窄的单人沙发,是接待客人时郭沫若常坐的位置。客厅东接书房,西墙一排书柜上方挂着一幅毛泽东的真迹《西江月·井冈山》,十分引人注目,对面则是于立群的隶书作品,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南窗下对置两张书桌,是郭沫若伏案工作之处,晚年他就在这里完成了《李白与杜甫》等作品。正房后有一排罩房,中间一间专为于立群写书法所用,郭沫若常在这里和夫人一起写字赏字。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在日本留学发表新诗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取自故乡的沫水(大渡河古称)和若水(雅砻江古称),寄托着对故土的怀恋。在日本,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26年应邀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前后,又接触到瞿秋白、林祖涵(伯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和赞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经过考虑,他向党员毕磊提出加入共产党的愿望,毕磊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恽代英研究后,建议郭沫若先参加一段时间的实际革命工作。郭沫若接受安排并立刻做出了行动。1926年7月,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借住在南昌朱德家中,连夜写就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是屠杀民众、出卖革命的刽子手。在随后爆发的南昌起义中,郭沫若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部队转战至瑞金时,在一所小学里,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直接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1928年,在党的安排下,被南京政府通缉的郭沫若赴日本避居,其间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完成《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一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毁家纾难,只身回国,呼吁“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国共合作后,他出任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团结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在忙碌的政治工作期间,他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历史剧,借用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传达民族向往自由的呼声,还完成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学术作品。1944年所写名篇《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文件。
    郭沫若一生有诸多头衔,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等,象牙塔中的学术和十字街头的革命看似难以共存,但郭沫若以惊人之力,在两极上均做出巨大成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卢刚说,郭沫若首先是个革命家,他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创作,也是为革命服务的,可以说,对他而言,革命是“自变量”,学术是围绕革命的“因变量”。正如1978年郭沫若逝世之际,邓小平在悼词中称他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补白:代表证上“无党派”
    由于此前是秘密入党,郭沫若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公开活动,纪念馆中还陈列有他1949年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的代表证,上面注明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直到1958年,方才由新闻公开报道入党。卢刚介绍,其实郭沫若一回国就和党组织恢复了联系,周恩来是他单线联系的上级,但考虑到他作为著名文化人士,留在党外贡献可能更大,周恩来就做出这样的指示,以更灵活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党在知识分子、文艺团体中的统一战线工作。正如周恩来在1946年写给郭沫若的信中所说,“孤立那反动独裁者,需要里应外合的斗争,你正站在里应那一面”。
    
    (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资料照片)
    沙千里故居 坚贞不屈的“七君子”
    东四六条55号,庄严的大门上,挂着两盏红灯笼。很少人知道,这是著名爱国人士沙千里的故居。
    沙千里出生于上海,幼时家贫,当过学徒,后来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成为一名律师。他思想进步,和同人一起办刊物,成立进步社团,积极投身救亡运动。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令沙千里深为震动信服。但南京政府奉“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枉顾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依然对红军加强围剿,引起各界爱国人士的不满。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上海各界成立群众救国组织。1936年5月,在全国60多个爱国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选举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1936年11月23日,南京政府以救国会支持日本纱厂工人罢工为借口,非法秘密逮捕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七人,以“危害民国罪”定罪,是为“七君子”事件。七人都是著名社会人士,也都是救国会领导人,因“爱国”入狱,激起全国民众义愤,各界纷纷奔走营救,中共也努力尝试营救和斡旋,要求释放七君子。在多方努力下,1937年7月31日,七君子终于出狱。
    出狱后,沙千里继续投身抗日事业,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律师的公开身份,为被迫害的民主人士进行辩护,伸张正义。1942年,他加入由沈钧儒等发起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筝说,沙千里把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融入民盟,促使民盟不断向中共靠拢。1944年10月,民盟提出要反对蒋介石独裁政府,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这和中共的主张一致。
    从抗战到解放,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始终通力合作。1948年,应中共之邀,此前因时局被迫转移到香港的民主人士分批返回解放区。沙千里、沈钧儒以同盟会和救国会的名义发布声明,提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说,沙千里的一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关系,彼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共同奋斗。
    
    1980年11月,茅盾在撰写回忆录(资料照片)新华社
    茅盾故居 笔名源起于《幻灭》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13号,从胡同东侧进来需要步行或骑行一段。门口墙上镶有石牌,写着“茅盾故居”。
    1974年至1981年,茅盾在此居住。进门迎面是一个影壁,镶嵌有邓颖超书写的“茅盾故居”匾额。从影壁左手边进入,是一个两进四合院。一进正中是两个规整的小花圃,中间有一条通道,尽头是茅盾的半身像。
    一进院落有四间展览室,其中三间开放。依次展示了茅盾从青少年时期直至去世的生平,包括他各时期的照片及实物,如书籍、文具等。
    茅盾1896年出生于浙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是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幻灭》等。“茅盾”这个笔名出自他的作品《幻灭》。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在南京政府的通缉名单上,他被迫隐居在上海。隐居期间,他创作了小说《幻灭》。可几乎所有媒体都不敢登这个名字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在手稿上随手署了“矛盾”。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慧眼识珠,但考虑到这个笔名太尖锐,对报纸和作者都不太安全,就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将“矛盾”改成更像真名的“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故居的后院是他的书房兼卧室。可供参观的空间内,可见左侧靠墙是一张铁架子的单人床,右侧是一张书桌,后面靠窗有一组老式的茶桌椅子。也正是在这里,茅盾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我走过的道路》。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视力也很弱,但还坚持着写作。直至1981年去世时,茅盾自己完成的手稿有40万字,剩余部分则由其子辈根据其录音整理完成。
    1981年3月14日,茅盾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3月27日,茅盾病逝。
    
    宋庆龄故居 海棠树下的心愿
    宋庆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她自1963年4月到此生活、工作,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
    此处建筑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庭院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现代建筑为钢混结构,是在原有主体建筑迤西接建的灰色仿古二层小楼,为宋庆龄生前工作和生活所用。院子里有一棵西府海棠,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宋庆龄生前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经常邀请友人来院内赏花。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宋庆龄用它制作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
    在这所房子里,宋庆龄还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伟婷老师说,宋庆龄搬到这个住所时,已年过七旬。晚年时光里,她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当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联络中外进步人士,搭建中外友好的桥梁。1965年,旅居海外十多年的李宗仁夫妇回到久违的祖国,宋庆龄就在北京的住所设宴招待了他们。
    更重要的是,在这所房子里,宋庆龄还完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怀揣共产主义理想和对共产党的向往,宋庆龄很早就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并且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多次向毛泽东、刘少奇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中共中央认为宋庆龄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一直没有批准她的入党申请。深感于宋庆龄的这份执着,毛泽东曾真诚地向她表示,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正式入党,但是她实质上早已是我党优秀的领导者之一。由于很多工作并不适合党内的同志去做,需要宋庆龄来出面,因此在权衡得失之后,党中央认为她应该继续留在党外,架起党内党外、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梁。虽然没有正式入党,但是党内的一切大事,党中央都会告诉宋庆龄,她也可以参与其中。
    从1980年开始,宋庆龄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1981年5月,她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王光美事先请示中央后,在探望宋庆龄时,询问她是否还有入党的意愿,病中的宋庆龄向王光美点了点头,表示愿意。5月15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宋庆龄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徐悲鸿纪念馆 展馆里的四合院
    徐悲鸿纪念馆的馆陈非常有特色,步入一层展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局部,从院门口进去是徐悲鸿的书房,透过玻璃可见一些老式的家具,这是徐悲鸿生前居住地的场景复原。
    徐悲鸿纪念馆(北京)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是国家在徐悲鸿故居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但是徐悲鸿的故居,并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7年,徐悲鸿搬到东受禄街16号居住,一直到溘然离世。这是一个不大但生机盎然的四合院。据徐悲鸿纪念馆官方资料:院内有一棵百年老槐和一株数丈高的大椿树,后来,院墙边还长出了五颜六色的蜀葵花,徐悲鸿很喜欢它们。齐白石先生是这里的常客,张大千、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也曾到这里做客。
    在这所四合院里居住的日子里,徐悲鸿还参与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北平和平解放后,徐悲鸿作为中国的代表前往巴黎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议进行期间,传来南京解放的好消息,全场沸腾。回国后,他立即投入到巨幅国画《在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上》的创作中;他还参加了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国旗、国徽的工作。不幸的是,徐悲鸿因为劳累过度而两次病倒,最终抢救无效,于1953年去世。
    根据徐悲鸿的遗愿,其夫人廖静文将位于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捐献给了国家。国家对于徐悲鸿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及其作品非常重视,1954年,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郭沫若亲笔题写了馆名——“徐悲鸿纪念馆”。
    可惜的是,原徐悲鸿纪念馆恰恰在地铁规划线上,为服务于国家建设而被拆除。1973年,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位于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新馆开建,历时十余年后,于1983年开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徐悲鸿纪念馆是新建的建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