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赵致真:《记忆深处的文联大院》序言

http://www.newdu.com 2021-06-07 光明网 赵致真 参加讨论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基始奠,兵尘初息。随着南下干部的洪流,解放区文艺队伍骨干也陆续抵达武汉。
    这里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和中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管辖六省两市,枢机水陆交通,各路英杰毕集,千端百绪待兴,成为风云际会的大时代舞台。
    繁荣文化是和巩固政权、发展经济齐头并进的。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武汉分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相继挂牌成立,构建了阵容壮阔的大武汉文艺界格局。礼贤敬士、高情厚渥,位于今日解放公园路的“文联大院”,便是专门为这些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兴建的安身乐业之所。
    “文联大院”无疑是全中南“文化最密集的地方”。如果要问武汉地区曾有哪些文化名人在这里住过,倒不如问武汉哪些文化名人没有在这里住过。因此,关注和研究这段历史的意义自不待言。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并非考订“文联大院”的专著,而是当年生活在大院的“娃儿们”回首前尘写下的零星旧事。但却为发掘这个“宝藏”开了头,破了题。
    其实出书的最早动议,只是几个人的一时兴起,接着便是众人的一拍即合。大家虽然阔别半个世纪了,彼此东走西散,少通音问;大院虽然拆迁20年了,已经“扫穴犁庭”,荡然无存,但对童年生活的珍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大院身份”的认同,让出书变得越来越郑重其事。也多亏了互联网,于是辗转串联,闻呼即至,迅速拉起“大院娃儿”微信群。当年三尺蒙童,今天六旬翁妪,大家以书为纽带,再次聚集一堂了。
    细细披览“娃儿们”的30多篇文稿,心中充满温热的感情。还有数百张照片初见天日,更是书中至宝。不禁感慨这些文章读得太迟了。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走进彼此的心灵,了解各家父辈的身世和经历,追求和奋斗,信仰和气节,成就和功勋。他们那时多么年轻啊,在这座大院出入起居,行思坐想。无数名篇佳作在这里下笔成章,开花结果。武汉文艺的万紫千红,原来是能到“文联大院”寻根溯源的。
    “娃儿们”的文章也记证着历史的变迁,大院是文化艺术的渊薮,也是时代动荡的风口,父辈们在这里曾经承受太多的屈辱和苦难。但最可贵的是我们都能以更高的境界和成熟的心态回首往事,留取这份“为了忘却的纪念”。
    特别爱读文章中时时露出的童心孩趣和笑影啼痕。我们当年何等幼小和稚嫩,但却不妨碍有独特的视角和纯真的感受。从大院的宏观布局到细枝末节,我们互相启发、互相验证、互相补充,每篇文章都至关重要和无可取代。如同一块块拼图,逐渐凑集起清晰的大院轮廓。这是同根相连的集体回忆。大院拆迁时,曾有人提议保护“文化遗址”,现在我们正是在书中重建大院的虚拟殿堂。
    我作为“大院娃儿”中的“长兄”,此时脑际也掠过许多往事:大办钢铁年代文联院子里小高炉的冲天火光;父母多年来的负屈衔冤;长辈作家在院子里的偶语私谈;获得大师赠画后全家环围品赏;独坐花荫下看书时听歌唱家倾喉吊嗓;看完话剧和观众一起鼓掌时,为台上艺术家是自己的邻居而顿生骄傲。还有许多琐屑小事,我和弟弟与徐延、徐建组成“作协青年乒乓球队”在饭厅和外单位激烈对阵;红砖路上闭目骑车数到10再睁眼而几乎撞到树干。最难忘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山西煤矿后,从千里之外顶风冒雪赶回来过年,一进大院看见3栋3楼自家的灯光就止不住泪如涌泉。这些经历,比日后出入许多豪华高贵的场合更让人铭记终生。而无论涌起多么复杂的心底波澜,我都深深爱着这座大院,并永远珍藏这段和大家共同拥有的时光。
    格外赞叹“大院娃儿”的齐心协力和多才多艺,让人不由想到“书香门第”和“家学渊源”。除了生动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连封面设计、装帧排版、考证住房建筑、绘制大院图纸全都“自给自足”了。50年来,“大院娃儿”家风不坠、各膺重寄,没有辜负父辈的鞠育和熏陶。今天又为传承大院的文化血脉各展所长。这是对历史尽责任,也的对父辈尽孝心。
    相信《记忆深处的文联大院》是一本独出机抒的书,有资格站立在大雅之堂的书架上,以特殊的频率,发出一代中国文化人别样的信息,并成为研究者瞩目的文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