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刘半农 1917年,26岁的刘半农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法学科预科教授,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当时的刘半农因为博学多才,再加上授课时见解独特妙趣横生,很快博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名气也一天比一天大。 正当所有人以为刘半农会一直在北大教书时,不料3年后,他却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去外国留学。当时,有些人对此很不理解。刘半农只是平静地表示,之所以要去国外留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系统,“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学任务,心里总担心,耽误了那些可爱的学生。” 1925年,刘半农在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国内,随即又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当时,一些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总会吹嘘抬高自己,但刘半农却显示一贯的真诚和谦逊,还像之前那样有一说一。 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求学经过时说:“我出国的时候,是想研究文学与言语学的。不料一到国外,就立时觉得‘二者不可得兼’;于是连忙把文学舍去,专重言语学。但要说到混通的言语学,不久可又发现了预备的困难,因为若要在几种重要的活语死语上都用上相当的功夫,至少得十年八年,于是更退一步,从言语学中侧重语音学。这样总以为无须更退了,但不久又发现了我的天才不够,换句话说,就是我的嘴与耳朵,都不十分灵敏,于是只得更退一步,从普通语音学退到实验语音学,要借着科学上的死方法,来研究不易凭空断定的事,正如谚语中所说的‘捉住死老虎牵猢狲’。”刘半农一番坦诚的“自我剖析”,博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