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青春万岁》:一代人的初心、初情和试笔

http://www.newdu.com 2021-07-01 文艺报 赵雨佳 参加讨论

    关键词:王蒙 《青春万岁》
    
    王蒙
    
    《青春万岁》
    1953年,时任北京东四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区委副书记的王蒙,怀着无限的理想、激情和热血,写下了自己的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歌唱新中国,歌唱金色的日子,歌唱永远的万岁青春”。
    《青春万岁》没有描写炮火纷飞的战地时光,而是颇为浪漫地将目光投向一群女高中生,塑造了一个个乐观向上、青春洋溢的女性形象。小说聚焦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主线,描写了郑波、杨蔷云等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学生如苏宁、呼玛丽、李春等的热心帮助,使她们都能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最终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怀着美好的理想奔向光明的未来。小说通过她们的思考、探索、斗争,不仅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展示了一代青年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回应了诸多重大时代问题。
    见证共和国青春:写作的历史语境
    王蒙出生于1934年,出生3年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童年在战争动乱中度过,甚至和同学一起去阜成门玩,还要给站岗的日本兵鞠躬;1945年,王蒙11岁,当宣布日本投降时,他目睹了班上的老师、同学异常兴奋,“那时忽然明白了,中国是我的国家”。亲身经历时代巨变,给王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国情怀在他的心中不断滋长,又因讨论政治话题在全市中学生讲演比赛获奖,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1948年,在即将满14岁的时候,王蒙被破例吸收为地下党员,成为一名“少年布尔什维克”。1949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王蒙“脱离生产”调到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工作。1949年8月,王蒙参加中央团校第二期学习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年团北京第三区团工委,先后担任中学部和组织部负责人,后来第三区扩大为东四区,任区团委副书记。
    可以说,王蒙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始终与党、与祖国、与人民同频共振、紧密相连。加之,1949年10月1日,王蒙打着腰鼓去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对我的意义非常大,那是完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和世界。我亲眼看见旧中国和旧社会是怎样分崩离析的,到处是危机,百姓没法生活下去”。
    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与新中国的成立,处于新旧时代交接的王蒙,心中激荡不已:“我一定可以写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写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从少年时代进入了青年时代,从以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为主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写从黑暗到光明,从束缚到自由,从卑微到尊严,从童真到青春,写眼睛怎样睁开,写一个偌大的世界怎样打开了门户展现在中国青年的面前,写从欢呼到行动,歌唱新中国,歌唱金色的日子,歌唱永远的万岁青春。”
    不过,对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来说,写一部长篇小说,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幸而,王蒙不仅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丰富阅读的经历,他从小就在中外名著中汲取精神力量,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
    初生牛犊不怕虎:个人丰富的文学素养
    王蒙,其名来自于《茶花女》,1934年,其父王锦第正在北大读书,同舍室友有何其芳,而当时何其芳钟爱小仲马的《茶花女》,就建议其父用小说男主人公“阿蒙”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王蒙就有了这个名字。或许是这样的因缘际会,让王蒙的一生都与文学结缘。
    9岁时,王蒙到“民众教育馆”借阅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沉浸在以德报怨的主教对冉阿让灵魂的冲击中;10岁时,他狂热阅读和高声朗诵《大学》《孝经》《唐诗三百首》和《苏辛词》;十一二岁时,王蒙不仅读了巴金的《灭亡》、曹禺的《日出》、茅盾的《腐蚀》和《子夜》、鲁迅的《祝福》和《故乡》,还从地下党员那里借来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新知书店的社会科学丛书如杜民的《论社会主义革命》、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北京市团委时期,他阅读了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列宁在苏联共青团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共青团的任务》,这些书籍大大鼓舞了他的工作热情,让他的工作充满干劲。对这一段阅读经历,王蒙自述道:“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巴尔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
    正是在诸多中外文学经典的滋润下,加之他目睹了新旧中国交替、新中国万象更新的盛况,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时期和这段历史时期的少年、青年的心史记录下来,这就是《青春万岁》的创作缘起。
    二十六年的等待:出版的波折与坎坷
    1953年初冬,刚刚过完19岁生日,王蒙购买了几个16开的大笔记本,开始写下一页页潦草的小说草稿。他打算歌唱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朝气、新中国的第一代年轻人,写下这一代人的初心、初情和试笔。
    1954年冬,经过了一整年的艰苦努力,《青春万岁》初稿诞生了。完成初稿后,王蒙想起了父亲的一位同乡、同学,即来自老解放区、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的潘之汀,就将初稿送给了他。潘之汀读后十分欣赏,又介绍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室负责人吴小武(即作家萧也牧),随后又交给编辑刘令蒙审稿。然而,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消息。经过漫长的等待后,1955年冬天,王蒙见到了吴小武和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老作家萧殷,两位师长高度评价了小说的艺术感觉和王蒙的创作激情,也指出稿子的问题在于缺乏主线。听罢,王蒙下定决心开始修改此稿。
    1956年初,在萧殷的帮助下,由中国作家协会出具公函,为在团市委工作的王蒙请了半年的“创作假”,以便他集中精力修改书稿。这次改稿历时5个月,从1956年4月动笔,到9月定稿,王蒙为小说加上了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诗人邵燕祥则为之补充上了“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一句。
    在改稿期间,他又写下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刊发在9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名字改为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了爆炸性的轰动。与此同时,《青春万岁》已在中青社三审通过。1956年9月30日,《北京日报》以“金色的日子”为题,选登了小说的最后一章;年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老作家刘白羽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价文学新人的成绩,赞赏张晓的《工地上的星光》与王蒙的《青春万岁》反映了文学新人的成果;1957年1月11日到2月18日,《文汇报·笔会》副刊连载了小说近三分之一的内容。王蒙的创作一帆风顺,正式走入了文坛,成为了一颗文坛新星。
    然而,文学创作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政治上的风云突变影响了文坛。“反右”运动扩大化后,王蒙被划为“右派”,1958年5月,他被开除党籍,8月下放去京郊劳动,《青春万岁》的出版计划也随之搁浅了。
    1961年,政策有所松动,小说的出版再度提上日程,人民文学出版社打听书稿情况,中青社请《文艺报》负责人冯牧审读书稿,冯牧认为小说没有问题,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建议可以减少“苏联”内容,于是王蒙开始删改小说中提到苏联歌曲、书籍,如把苏联电影《普通一兵》改为《把一切献给党》,把苏联民歌改为陕北信天游小调,这是王蒙修改的第二稿。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在北戴河召开,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政治风向再度收紧。八届十中全会后,中青社将书稿报至上级团中央,团中央一位书记刘导生认为书中没写出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结合,邵荃麟同样认为与工农兵结合的问题不可忽视,《青春万岁》出版事宜再一次搁浅。
    1963年12月下旬,随着形势越发紧张,王蒙和妻子破釜沉舟,远走新疆,一待就是16年,这期间《青春万岁》的出版进入冰冻。1978年,“文革”结束,使得《青春万岁》的出版再次成为可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韦君宜的帮助下,王蒙对小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一是删减了与情爱相关的内容,避免“不健康思想”。如弱化了杨蔷云、苏君、张世群之间的关系、删减了杨蔷云的恋爱心绪等内容;二是删除了结尾处毛主席的现身,由原来的毛主席现身天安门,与同学们亲切交谈,改为袁新枝看到一辆深夜疾驰的车认为是毛主席经过。随后,1979年4月,《北京文艺》第四期刊载了全书的第2节到第5节。1979年5月,《青春万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印数17万册。
    从1953年动笔,到1979年正式出版,历经了26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26年的波折与坎坷,经历了26年的三易其稿,《青春万岁》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
    余音袅袅荡气回肠:影响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青春万岁》自1979年出版后,随后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朝鲜文和蒙古文等多种文字,影响深远。
    据王蒙本人回忆,在1979年《青春万岁》刚出版时,“一个晚上,有十来个当年的中学生,来找我和我的爱人,我们一起冒着时下时停的小雨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了,我们在一起唱了许多当年的歌曲,朗诵了自己喜爱的诗篇”。
    1982年,《青春万岁》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爱读的十本书之一。其实,不仅是受到中学生的欢迎,不少中年人也在阅读《青春万岁》中找到了自己的回忆、自己的青春:“《青春万岁》唤醒了我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回想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使我留恋,也使我向往。人为了前进,总免不了要回忆过去。你的书在我心中引起的回忆,不是彷徨和悔恨,而是奋发和自豪。我相信,这只经过风雨的吹打而倍加鲜艳的花朵,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壮志满怀、青春焕发;也会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懂得怎样度过他们青春的年华。”
    与此同时,电影的改编上映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70年代末,编剧张弦着手开始对小说进行改编:“对我来说,《青春万岁》不是一部平常的小说,那里有我无法忘怀的我们的青春时代。”1983年,经过重重努力,由黄蜀芹导演的同名电影《青春万岁》上映,1984年荣获苏联塔什干亚非拉电影节纪念奖,成为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电影。
    如今,《青春万岁》已经发行超百万册。它早已经超出了文学范畴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个口号,是关于青春最嘹亮的声音。
    “我们的青春像烈火般的鲜红,燃烧在充满荆棘的原野。我们的青春像海燕般的英勇,飞翔在暴风雨的天空。”青春,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力量、充满了献身精神。在见证、参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的冬天,王蒙写下了《青春万岁》,至此余音袅袅,影响着一代代人的青春岁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