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陈思红:记我的父亲陈燊

http://www.newdu.com 2021-07-06 中国作家网 陈思红 参加讨论

    关键词:比较文学 陈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苏联文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陈燊先生,因病于2021年6月24日7点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岁。
    陈燊先生1921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幼年在家塾念四书古文,1932与1935年先后进瓯中、联中学习,均因故辍学,在家自学或从家教念古籍。1938年起卧病十余年,病隙浏览中外史学书籍(旁涉哲、经)及马恩重要论著。1952年(32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当时曾以陈湛若为笔名发表史学论文数篇。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苏联文学组工作,1964年转到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退休,又返聘数年。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燊先生曾是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评议组成员、外文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因在研究和介绍俄罗斯文学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陈燊先生2012年荣获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奖章。
    陈燊先生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建设领域居功至伟。他虽学贯中西、学养深厚,但是为了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甘愿将大量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外国文学研究资料编选的基础建设中,参加过《苏联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62年《苏联文艺理论译丛》改为双月刊后任编辑组长,负责该刊和《增刊》工作,至1965年停刊。1977年到1980年与苏联室同事合编《苏联文学纪事(1953-1976)》并参加定稿工作。1979年左右创办并主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和《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1982年8月任这两套丛书的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耄耋之年,他着手主编《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750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前后历时十年许。他还曾参与编选《沃罗夫斯基论文学》《欧美作家论列•托尔斯泰》《欧洲美学史论集》。
    陈燊先生一直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工作,是新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杰出代表。他对俄国文学“三巨头”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写过近三十万字的研究文章。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夫•托尔斯泰文集》(17卷本)总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六部屠格涅夫长篇小说中四部小说译本序、河北教育出版社《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22卷本)总序的作者。著有《欧美作家论列•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与意识流》《谈谈列夫•托尔斯泰和艺术》《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屠格涅夫与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创作》《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代资产阶级精神危机》《冯至先生的杜甫研究》《略论〈红楼梦〉的艺术背景》等文章(计划收录在论文集《亡羊集》中)。
    陈燊先生一直致力于外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引介,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俄苏文学及文艺思想,同时以宽广的视野、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客观求实的态度组织翻译和介绍大量重要的西方文学理论。这批理论书籍的引入,对于我国外国文学界以新的切入点、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展开研究起到了特别的作用。
    陈燊先生视俄苏文学学科的建设为己任,勤恳扎实、不计回报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关心外文所的发展,非常注意对外国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对有理想、有学识的年轻学者十分关心,给予一切可能的鼓励与支持。他以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正直的为人获得老一辈同行的赞扬和后代学者的景仰。先生的逝世意味着俄语学界老一代人的远去,是我国俄罗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中国作家网特刊发陈先生女儿陈思红在6月24日当日发于微信朋友圈的一篇短文,以纪念陈燊先生。
    等你说:“不错”
    ——记我的父亲陈燊
    陈思红
    
    陈燊先生工作照(为拍照把桌上堆的书专门请走了,书架的隔板弯曲,只因受不住重压)
    他是一个对人对己要求都很高的人。
    他作得一手好文章,写得一手好字。补旧书和炒鸡蛋可以技压群芳。
    他对历史、红学、俄国文学都感兴趣。
    他有坚定的信仰,却一直是群众。
    他主编的书叠起来和自己的人一样高。
    他小时候和弟弟一起省下买饭的铜板买书。
    年轻时,他因为肺结核在病床上躺了十年。年迈时,他更害怕虚度光阴,懊悔自己的时间太多花费在编辑工作上。他的论文集本来准备命名为《亡羊集》。属羊的我虽然知道他的用心所在,但多少有些忌讳他起的这个书名。他的论文集需要编辑校对,在我手里一压就是数年,熟悉他的老先生们催我快快动手,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得到。我却一半是因为自己的学识,担心弄错了给他抹上污点;一半是私下里想让他惦记着,放不下,不走……
    2016年11月25日,我妈妈走了。那之后我每个月都去她墓碑前看望,因为我不去,她会寂寞。这个月去看她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爸爸留下,是为了我不孤独。
    作为爸爸妈妈唯一的孩子,我并不容易。从小在外文所蹦蹦跳跳时,大家就会说,她是谁谁、谁谁谁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听命于爸爸的选择——他说怕浪费不抽烟不喝酒不买多余的一切东西买下的、他的满屋子满书桌的书。直至读研、留校读博、教书,我在同行圈里被介绍的时候,仍是某某的孩子;了解索因卡在中国译介过程的人也会说,她的母亲是某某某。
    对这种介绍方式,我从小时候仅限于字面意义的血脉亲缘上的理解,到多少有些骄傲,再到不太喜欢……我曾经希望自己只是自己,不被“冠”名。可是,陪伴两个安安静静、闭门读书、专心学问的人的我,却太容易被外面的喧闹吸引……我渐渐意识到无论是学识宽博、治学严谨的他,还是默默无闻,但英文和俄文极好、文学修养和领悟力极高的她,都是我不能企及的。
    
    陈燊(左一)与外文所同事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陈燊、吴元迈、蒋承俊(女)、戈宝权、张羽、叶水夫、童道明、干永昌、张振辉、李辉凡(前排),钱善行、陈九瑛(女)、王守仁(后排)
    这一年多,我花费了许多业余时间在练字上。我爸爸,那个我从小一直盼着、等着他的表扬,却至多只能得到“还可以”评价的对我很重要的人,终于在不很明白我是他女儿而不是妹妹或其他人的情况下,看到我的字,笑着说,“不错”。
    去年两次住院后,他插上了胃管,只能卧床,长期失血,身体逐渐衰弱,腹胀得厉害。昨天送他去医院,我只想给他做个CT,了解一下情况,在可能范围内治疗、调整,减缓一点儿下坡路的速度,不让他遭罪。我还一心一意地在考虑如何和大夫商量,自己输血给他……
    晚上回到家里,我竟心定神宁地临了一篇文徵明的《琴赋》。书法班里的同学们有时候表扬我最近进步快,他们不知道我父亲的字就是这样娟秀的,我从小似乎就熟悉了。
    人啊!我试图证明我是我,不是“他的”的时候,却反而证明了我们在骨子里的关系。
    陪我父亲去医院起初是很烦人和尴尬的事情,因为他会对着三甲医院的大夫讲自己的道理和判断,也往往不遵医嘱;到他身体不太好,没有力气和智慧去抗争的时候,陪他去看病却是不容易但有些“令人骄傲”的事情:其他病人家属在了解我父亲年龄之后,常常羡慕地说:哎呀,都这么大岁数了,皱纹那么少,皮肤那么光滑……求问养生秘笈:我父亲没有节假日,每天几乎都工作到十二点睡觉,拒绝聊天等各种浪费时间的事情;吃素,但是吃猪油、甚至吃油渣;吃鱼,但仅限于炸带鱼和老家的鳗鱼;七十岁后主要负责做菜洗碗,九十几岁时洗碗,仍要亲手把碗上的水“绝对”甩干;看不得水龙头不关紧、人离开不关灯,看新闻加评论甚至常常动气,不晒太阳不运动……
    我爸爸是固执、顽强的人,说他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丝毫不过分:裁纸不会跑歪,看书做标记都要用尺子打线,读书不允许折页……
    
    这张照片拍于他准备着手主编陀氏全集的时候
    爸爸最喜欢的是书,最喜欢做的事是买书。他八九十岁时,我最怕他要我带他去书店。有时我拗不过他,冒风险搀着颤巍巍的他爬上万圣书屋的楼梯,徜徉在书海里,还要不断地提醒他:这本书你翻过了,这个书架你看过了……几个小时后,直到连我都累得(紧张得)筋疲力尽了,他才同意回家。回家的不仅有幸福、兴奋的他,还有“这本、那本、这些……”的几摞书(我已经趁他不注意,把一些他准备买了“溜一眼”的书抽出来放回原处)。
    啰嗦写下这些,其实还不能真正意识到今天发生的事情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1921-2021,浙江温州瑞安,差不到一个月就是他的百岁生日了……
    希望他,如果看见我今日凌晨完成的临帖,说一句:你写的吗?不错!
    写于2021年6月24日
    (照片由陈思红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