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鲁迅 赵延年 木刻版画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 说起鲁迅作品插图本,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故社长刘玉山同志。没有他的支持,这几种书就不会与读者见面,插图本出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许还要更迟一些。 在《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半之后,《文学报》于2003年1月16日发表了刘玉山的署名文章《打造“品牌”文学书》。该文针对半年来,人文社推出的《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等图书,指出这几种书的编辑“将原有的出版资源再策划、再组合、再利用”,“将一些经典的作品包装成符合现代读者审美心理的‘新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结构优化组合”的一个典型事例。文章对编辑人员在选题上的创新思维和满足读者需求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那么,我是怎么想到出版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呢? 说来,这件事在我心里酝酿很久了。 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参加了1976年在济南南郊宾馆和北京的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分两段召开的《鲁迅全集》出版工作座谈会。那次会议的成果,便是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十六卷本《鲁迅全集》。我没有参加《全集》的编辑工作,但是,那次参会和参与编辑《鲁迅思想研究资料》等活动却引发了我对普及鲁迅作品的思考。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学习鲁迅是人民群众真诚的愿望。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许多读者对鲁迅作品多少都有一些敬畏与隔膜。我从自己年幼时喜欢看连环画和“看图识字”一类读本,想到用给作品插图的方式吸引民众阅读鲁迅著作的办法。在参加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的时候,遇到了鲁迅博物馆的李允经先生。我就同他说了想用插图方式推广鲁迅作品的打算。李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和中国现代版画史家。他知道了我的心思,当即热情推荐赵延年木刻版画为鲁迅作品插图。 二 为什么选择赵延年木刻给鲁迅作品插图呢? 经查阅资料,并向李允经请教方知,用赵延年木刻给鲁迅作品插图是最佳选择——不仅因为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还由于赵延年在鲁迅题材版画创作上的高深造诣。 中国木刻版画比欧洲最早出现的版画还要早500年。鲁迅认为:“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集外集拾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他对木刻版画所体现的粗犷中不乏细致,细致中蕴含刚劲的“力之美”,极为欣赏。因而,鲁迅不遗余力地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28年创办朝花社的时候,鲁迅就有意识地把国外优秀的木刻作品,介绍到中国。鲁迅对外国版画的引进与介绍,对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萌芽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延年“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李允经:《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序》)。赵延年从1939年开始版画创作,在60多年的木刻生涯中创作了800余幅作品(仅鲁迅小说的插图就刻制了近200幅),培养了几代版画艺术家。他以在版画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为中国版画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章。他的作品被鲁迅博物馆、鲁迅纪念馆和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美术馆、木版基金会及私人收藏。出版有《赵延年版画选》《赵延年木刻插图》《〈阿Q正传〉六十图》和《赵延年鲁迅作品木刻集》等10余种木刻专著或图集。荣获浙江省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赵延年木刻版画的创作成就,举世公认。他不仅是一个忠诚地履行了鲁迅开创的新兴版画运动任务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 三 鲁迅对木刻版画的情有独钟,表明了木刻版画的艺术特性与鲁迅的艺术取向和审美趣味一致。既然赵延年木刻与鲁迅作品是相配,我决心大胆试一试。于是,就在2001年6月的《鲁迅全集》修订工作座谈会期间,初步形成了出版“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计划。由于我拿不准这个选题的成功概率有多大,和社领导商量之后,决定先推出知名度较高的《阿Q正传》试一试。如果市场表现好,再继续推出其他品种。因此,《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在2002年4月初版时只印了6000册。 令人欣喜的是,《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上市后很快销售一空。于是,在加印插图本《阿Q正传》的同时,我又签下了《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的出版合同。到当年11月,插图本《阿Q正传》在半年多就印了3次,累计印数21000册。插图本《狂人日记》2002年9月初版,首印10000册,在4个月里也加印了2次,累计印数25000册。读者对两种插图本的追捧,使我深受鼓舞,我决定乘势而上。于是,在2003年3月,接着推出了《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野草〉》。同年12月,又推出了《赵延年木刻插图本〈故事新编〉》。 这四种“插图本鲁迅作品集”自2002年4月第一种初版首印,至2008年4月第一种,第10次印刷,在6年时间里重印了24次,累计印数231000册,不仅在中国大陆持续热销多年,版权还销至中国香港和一些外国出版机构。仅限于我见到的就有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版《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韩国某出版机构2011年版《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野草〉》等。 读者对“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认可,固然与鲁迅和“阿Q”家喻户晓有关,也得益于赵延年木刻的艺术魅力。如果说,中国木刻版画是时代的画卷,那么,赵延年木刻作品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这其中,既包含他的近200幅鲁迅作品插图,也包含他为插图本鲁迅作品集刻制的全部作品。尽管这几种插图本,都篇幅不多、码洋不高,但是,这些“小书”的作者和插图者,都是大家。“插图本鲁迅作品集”持续多年的热销,显示了木刻版画和鲁迅作品结合的巨大魅力。事实证明,通过用木刻版画给鲁迅作品插图的方式普及鲁迅作品,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等几种“小书”能够连续多年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不仅因为赵延年的木刻插图,也由于在插图的使用上颇费心思,以丰富的插图使文本近似于图文对读。坊间可见的众多鲁迅作品集中,这几种插图本的出版,算得上具有创新性质的举措。另外一点,这几种插图本,集鲁迅名著和当代版画大家的插图为一体,在给予读者艺术熏陶和滋养的同时,对于读者欣赏作品、走近鲁迅也具有其他版本的鲁迅著作难以达到的功效。 总之,“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出版,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达到了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大体实现了普及鲁迅作品的预期目标。 四 当刘玉山社长发文把“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出版作为“出版结构优化组合”的一个典型事例予以肯定,并颁发优秀图书奖和优秀图书策划奖给责编的时候,我并没有沾沾自喜。我从几种插图本的持续热销中,看到了“赵延年木刻插图本”这个新品牌的号召力。我觉得,应该顺势而为,进一步挖掘和扩大它的能量与影响力,为读者再创新品,为人文社增添效益。 把几种插图本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欣赏着里面的插图,头脑中忽然就有了一个想法:这一幅幅体现鲁迅作品内涵的版画,不知是怎样一刀一刀地刻出来的? 如果请赵老写一本书,谈谈创作插图时的构想与刻制过程,不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吗? 作为木刻艺术大家,赵老的创作一定有其独特的追求。他对自己的作品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赵老在长期创作生涯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又是多么宝贵呀! 因此,就萌生了请赵老写一本细说木刻技艺、总结创作心得的专著的想法。这样一本书,既可为学院的和民间的美术研习者、爱好者提供鉴赏与创作木刻版画的专业教程和参考书,同时,也会使看过“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读者,通过这本书在已知赵延年木刻版画的“其然”之后,又能知其“所以然”。 这个想法得到领导认可后,于2004年4月顺利与赵老签订了出版合同。不到半年时间,赵老就完成了书稿,来信说: 洪治先生: 经过几个月 的整理和撰写,您约的稿件基本上完成了。经过精选,共选出:《祝福》、《孔乙己》等单幅插图40幅。《阿Q正传》60图 32幅。《狂人日记》38图 22幅。《鲁迅像》等单幅 6幅。共计100幅。 我找出了当时创作时一些草稿,可惜只有一部分,我把它附在文字页上。我认为这是能引起读者兴趣,也是最真实的记录。 文章每篇都写 了一些,是我在创作中的心得,但字数不多,有附图的更少些。但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作品 已经刻成光盘,是精心制作的,效果甚佳。可避免原作因寄送及制版而有污损。 此信收到后,请来信。以便寄上稿件。 匆此 祝编安! 赵延年2004年9月13日 我立即给赵老写了回信。五天后,赵老就寄来了附有100幅插图的文稿和光盘。遵照赵老的意见,书稿不仅收入了全部插图,还附上了所有草图。 赵老也很看重这部专著。在和书稿一起寄来的信中,赵老坦言:“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从事鲁迅先生作品插图的精品集。”信中还嘱咐我,联系一下李允经先生,请他为该书写一篇序言。赵老的提议正合我意。因为,最初推荐赵老为鲁迅作品集插图的,是李允经先生;对赵老的艺术成就最有发言权的,是李允经先生;在图书出版几年里,不断给予热心帮助的,还是李允经先生。李先生不负重托,很快就寄来一篇既有学术性、又生动精彩的序言。这篇序,对于读者了解赵延年木刻艺术、深入理解鲁迅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2004年国庆节前夕,我将经照排录入打出的书稿毛样和李先生的序文一并寄给了赵老。节后,赵老写来回信,除了提出两点改进意见外,还说道:“这次是我自选,同时又加了体会文字及草图。我把这一次的出版,作为我创作鲁迅先生作品插图的一次总结,也是我对读者的贡献。所以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反复加工整理。”由此也可看出,赵老对这本书的出版,是非常重视的。 赵老为书稿自拟的书名是《赵延年鲁迅先生作品插图自选集》。看过之后,我觉得有些长,而且,也不很准确。发稿在即,必须很快把书名确定下来。于是,我就根据该书以图文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赵延年鲁迅题材木刻创作的成绩和发展脉络的实际情况,代拟了《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这个书名。幸而得到了赵老和社领导的认可。 赵延年先生1924年生人,此时已是耄耋之年。他为了《图鉴》的出版,在杭州的酷暑天里连续奋战,不仅认真地完成了书稿,还逐一核对了毛样。前辈忘我的工作精神,使我很是感动。编辑工作中,在制版、用纸、印刷等环节上,也都不敢有丝毫的轻忽与懈怠。在双方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终于在2005年1月顺利出版。此书首印10000册,很快销售一空。 《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的出版和畅销,不仅让鲁迅和鲁迅作品走近了广大读者,同时,也给了读者一次了解和欣赏大家木刻艺术的机会。《图鉴》的问世,不仅对提高国人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对提高我国木刻版画的艺术水准,大有裨益,对于新一代木刻艺术家的成长,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 最初想到为鲁迅作品插图,只是采取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鲁迅著作。在与赵老合作完成编辑出版任务过程中,颇有一些体会与感悟,略述如下,与读者诸君共勉。 要做好编辑工作,须注意内外兼修。把一摞书稿变成一本书,是编辑的主要工作,却不是编辑的全部工作。在此,仅举《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的出版为例,说一下,除了选题策划、组稿编稿之外,责编还做了哪些案头工作:赵老寄来的《图鉴》初稿,是按作品刻制的先后排序的。这个编排,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但是,从读者阅读和学习鲁迅作品的角度着眼,就显得有些芜杂。因而,在编辑加工时,我将书稿按照鲁迅作品问世的先后,重新做了编排:《鲁迅像》虽不是赵老最早的作品,却因为是“鲁迅像”,和赵老的代表作,仍按作者原意,置于卷首。《鲁迅与我们同在》是鲁迅的遗像,宜放在卷末。其他插图,则不论其创作时间之先后,一律按鲁 迅 作 品 问 世 的 早 晚排序。——经过这样编排之后,书稿就比较规范了。 还有一件工作是,在书稿的每幅插图后附有鲁迅原文片段和赵老的创作心得。这些文字大都比较简短,也有一些篇幅比较长。根据最初设定的“图文互读”形式,在不损害作者原意的前提下,责编对过长的文字做了适当删削,从而保证全书都能按一面图一面文字的方式进行编排。另外,来稿中抄录的鲁迅原文存在不少错讹,责编对照《鲁迅全集》逐字逐句校改。 但是,责编的工作还没有完。书稿发排之后,责编就该书的封面及内文设计又与美编进行了多次讨论,对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封面图案中的文字安排等)。至此,《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的前期发稿工作才算基本结束。 “插图本鲁迅作品集”和《图鉴》的编辑出版,使我对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有了更深体会。觉得一个编辑要把书出好,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至少,要对一本书从拿到初稿到出版上架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中要有预案,需要的时候,要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较好把握书稿内容,做好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内功”;而能对一本书的材料选用、版式设计、封面装帧等项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乃至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则是编辑的“外功”。 作好图书宣传工作,是一个编辑的职责所在。我觉得,一本书的出版,并不是编辑工作的结束,从编辑的职责而言,工作才刚刚完成了一半。责编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应该把它介绍给读者。因而,写一篇或几篇书评,让一本好书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责编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插图本鲁迅作品集”的畅销和多次重印,固然是鲁迅作品与赵延年木刻插图双璧合一使然。然而,也不应忽视对图书的宣传所起的作用。大致翻了一下发文记录。从2002年5月24日在《大众日报》刊出《阿Q走来》开始,在四种插图本和《图鉴》相继问世、不断再版的几年间,责编总共发表书评19篇。这些书评,都是责编在工作中有所体会与感悟而成文的。从不同的宣传目的出发,即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进入同一种书,为不同层次的读者,送上各有侧重的书评。四种插图本和《图鉴》,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不断再版,创造了较好的效益和影响力,这些书评文章的发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做编辑工作要有使命感和服务意识。编辑工作,是一种通过编辑和出版图书,参与文化的创造、积累、交流和传播的活动。编辑人员,既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产品(图书)的生产者。责任编辑不但要对所编图书负责,在深层意义上,还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作为编辑,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关注时代。要做好编辑工作,不仅需要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只有如此,才能在各种文化与思潮的包围中,恪守文化尊严,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 为读者服务,是编辑工作的宗旨。编辑出版“插图本鲁迅作品集”和《图鉴》的初衷与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插图形式,更好地向广大读者普及鲁迅作品。在人文社领导的支持和相关人员的协助下,鲁迅著作乘着赵延年木刻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将原有的出版资源再策划、再组合、再利用”的编辑思路,这几种木刻版画和鲁迅作品完美结合的“小书”的出版,不但直接催生了更多插图本的问世,也为图书出版如何利用原有资源再创新品,为编辑工作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在我最好的年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插图本鲁迅作品集”和《图鉴》的编辑出版,是我从业30年的压轴之作,也是我向朝内166号献上的一瓣心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