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宋邓窑青釉菊纹斗笠碗 图2 邓窑出土青釉菊纹斗笠碗(盏、盘)残片 图3 宋邓窑青釉菊纹斗笠碗 图4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印模) ■河南邓州 许满贵 斗笠盏(碗)始于唐、盛行于宋、沿至于元明清,形似倒置尖顶斗笠,故名。形制有圆口、敞口、撇口、束口、敛口、花口,器壁有圆腹壁、斜直壁,深腹弧壁,两壁开角有35°—85°不等,圈足有大有小,纹饰有素面和划花刻花印花。如图1所示这只北宋邓窑青釉斗笠碗(残),敞口,小圈足,高9.5、口径20厘米,斜腹壁约50°,圈足外径5.5、内径4.5、足高1、足厚0.4厘米。由5块残片黏合成全器,通体施蛋青釉,残釉处露灰白胎。碗口内外沿素面无纹饰,口里内外沿各饰一周弧纹,下饰63瓣匙瓣类管盘菊花纹,向右旋至碗心,匙瓣上宽1.2、下窄0.3、长8厘米;碗心刻、模21瓣匙瓣菊蕊,顺势向左旋,与放射的长匙瓣花纹对接。碗外壁显示模印匙瓣类管盘菊纹饰,俗称“双面工纹饰”。圈足(底)露黄釉,足有垂滴青釉。整器美观大气,立体感极强,为北宋邓窑蛋青釉标本器。邓窑出土的观赏菊纹饰(图2),碗底还有“田”“马”“童”姓氏私家款,足见观赏菊斗笠碗(盏)在北宋流行时尚。 宋代菊花的应用方式从野生到家养,从药用到观赏。上图观赏菊纹斗笠碗,应属大型观赏类菊花纹饰品种。北宋学者方勺《泊宅编》卷二:“邓菊甲于天下,父老云:‘其品无虑六七十’。绍圣初(1094),先子为教官,主善堂后所有仅五十种,乃前任刘正夫求于诸邑得之,闻颇恨不尽其佳品而去。”北宋刘蒙著《刘氏菊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菊花专著,成书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记述菊花品种35个,分为黄、白、紫、粉种复色等花色。而南宋史铸的《百菊集谱》,成于宋理宗淳祐二年至十年(1242—1250),收录131个菊花品种。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王子凡:“宋朝菊花主要为小菊,花径大多在2.3—3.5厘米之间;花色以黄、白菊为主;花型表现为筒状花发达、重瓣性较弱等特点。”五代陶裔《白鸽秋菊图》、北宋画家赵昌绘《螳螂拳石图》《双兔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朱绍宗《菊丛飞蝶图》、宋佚名《菊》皆以小白菊(紫)为题材,仅见赵昌《写生蛱蝶图》绘大花径菊。 邓州窑还出土有同类青釉观赏菊纹斗笠碗(图3),敞口,斜腹壁,小圈足。口径19、高8厘米,圈足外径5.7、内径4.7、足外高1、内高0.4、厚0.4厘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底无釉。为宋中期邓窑烧制,其釉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图4)相类,因邓窑为耀州窑青窑系。北宋孟元老《东京楚华录》卷八《重阳》、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莲房“万龄菊”、粉红色“桃花菊”、白檀心“木香菊”、黄色而圆的“金龄菊”、纯白而大的“喜容菊”著名品种。张树林、戴思兰主编《中国菊花全书·“原菊”的出现》:“北宋的‘九华菊’花径最大者为8厘米、‘大笑菊’花径为6厘米。可谓当时菊花品种中的巨人。这一时期还培育出现了大量的重瓣、半重瓣新品种。” 宋代制瓷工匠尚意于仿生,融入于艺术,取悦于大众。笔者曾采集野生“邓州黄”“邓州白”5个野生标本(现存《刘氏菊谱》《百菊集谱》、范成大《范村菊谱》均有记载):黄菊重瓣三层叠花径4.5、萼铃0.7厘米;小黄菊单瓣(12—16出),花径1.2—1.6、萼铃0.6—0.7厘米;大黄菊单瓣花径4.5、萼铃0.8厘米;白菊单瓣、重瓣(13—19出),花径2.5—4、萼铃0.8—1厘米。目前野生邓州白菊奇缺,境域仅见15株。可佐证贵报2021年1月20日《宋金时期邓窑青釉对枝菊纹碗》纹饰,属“邓州黄”“邓州白”(小甘菊)品种。北宋中期作监丞文保雍著《菊谱》亦佚(《东坡全集》卷一百七《文保雍将作监丞》制文)。中国菊花学会理事长张树林认为,宋代以前“邓州黄”“邓州白”是药用菊花,可能为后来选育品种的祖先。苏轼《菊说帖》:“……近时与都下菊品至多,皆智者以他草接成,不复与时节相应。始八月,尽十月,菊不绝于市,亦可怪也。”可见嫁接观赏菊花,是北宋时期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