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刘慧 李光辉 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它以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铸造精致、品类繁多而著称于世,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中鼎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观其神秘厚重的原始张力和粗犷张狂的艺术魅力,可揭秘不同时期的特殊用途。 鼎最初是人们用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食器,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器。夏商周时,鼎成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神器,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据史料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青铜鼎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也基本上代表了青铜礼器从发展、繁盛到衰退的历程。 春秋蟠螭纹青铜鼎(图1):通高38.1、宽31.6、口径24厘米。深腹,圜底,腹部饰两附耳,三兽形蹄足,盖为直口,顶有扉,中间一环钮,饰一圈蟠螭纹,鼎身为子母口,直唇,腹部饰一圈蟠螭纹和凸弦纹,耳部饰蟠螭纹。 春秋蟠螭纹青铜鼎(图2):通高35.3、宽30、口径23.1厘米。子母口,有盖,双附耳, 圆深腹,圜底,三蹄形足。腹上部饰一圈蟠螭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耳部饰蟠螭纹。盖顶中部有一环钮,周围三个长方形钮,倒置时可作为盘足。 何谓蟠螭纹?“蟠”是盘曲的意思,“螭”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中说:“无角曰螭”,意即无角之龙;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对其形态特征,古代文献有多种说法,大多数认为螭是龙的一种。《说文》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汉书·司马相如传》有“于是蛟龙赤螭”之语,文颖的注解称“龙子为螭”(传说螭是龙生九子中的二子),张揖的注解则认为“赤螭”为雌龙。因此,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也就是所谓早期的龙,学者统称之为蟠螭。 商周时期,对自然的恐惧、敬畏和无奈,使得人们期盼得到神力的保佑和庇护,神本位的思想衍生为某种神兽,刻画出人身兽首或兽身人首的形制、纹饰。这些神兽在古人心中是智慧、吉兆、神圣的象征,也是沟通人与天、神的媒介,被赋予了载人升天、降临祥瑞、掌管风雨等神奇作用。在青铜器上刻画出更为狞厉怪异的神兽来“辟邪免灾”,以达到增强自身的安全。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天人合一,即拥有神圣权力,可以主宰一切,也就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青铜鼎作为主要的祭祀礼器被神秘化、权力化、制度化后,它就不再是一般的实用器。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用实用器的眼光去对待,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已不适于实际生活中使用,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主观意念,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剥削奴隶阶层的残酷本性,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的外在产物。 青铜器作为人类社会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华夏文明的初始进程血脉相连、同频共振,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浩瀚广博的文化内涵。这些精美的青铜鼎不仅是青铜重器,更是珍贵的古代青铜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