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点石斋的第一获利之书《康熙字典》

http://www.newdu.com 2021-10-13 藏书报 徐蜀 参加讨论

    关键词:《康熙字典》 点石斋
    我国首先采用照相石印影印古书的机构,是清光绪五年(1879)创办于上海的点石斋石印书局,创办者为英国商人美查(1841—1908)。美查在同治元年(1862)与兄弟弗莱得利克来沪经商,同治十一年(1872) 与3 名英国人合股创办《申报》, 又编印《瀛环琐记》《四溟琐记》《寰宇琐记》《点石斋画报》等刊物,同治十三年(1874)在申报馆设立出版发行部门“申昌书画室”, 统筹书刊出版发行业务,故点石斋早期影印书的牌记外多有一行小字“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发兑”。
    点石斋书局开办的当年便“缩印”出版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是目前已知点石斋最早的影印书,《目录》牌记:“光绪五年(1879)闰三月上海点石斋照相石板缩印”。该《目录》半叶九行, 行二十一字,与殿本行款相同;但开本高9.3 厘米、宽6 厘米,大大小于殿本,可见“缩印”指的是缩小开本的尺寸。缩印的目的是降低定价、便于携带和庋藏,从而增加销量、抢占市场。因此清末民初的古籍影印出版商,在如何做好古书的“缩印”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那一时期的缩印,仅缩小开本尺寸的较少,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拼页和割裱,减少书的篇幅,甚至还有在此基础上再精简部分文字的,例如点石斋某些版次的《康熙字典》。
    点石斋翻印古书最著名的就是《康熙字典》。姚公鹤《上海闲话》云:“点石斋石印第一获利之书为《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万部,不数月而售罄; 第二批印六万部,适某科举子北上会试,道出沪上,率购五六部, 以作自用及赠友之需,故又不数月即罄。”姚公鹤此说百余年来流传甚广,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印刷史必须引用的经典史料。其实,姚公鹤谓《康熙字典》为点石斋第一获利之书没错,所言分两批印十万部则过于笼统,没有将点石斋在《康熙字典》上的作为全面揭示出来。
    按姚公鹤的说法,点石斋印行两批书的两个“不数月”,加在一起不过一两年的时间。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点石斋第一版《康熙字典》问世于光绪六年(1880)仲春,此后的光绪六年孟冬, 七、八、九、十、十一、十三、十五、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九年,均有印制。点石斋前后印行的《康熙字典》共有大中小三种开本,三栏九拼叶及单栏割裱的两个系统,多种版本,其中三栏九拼页版至少印刷十二次, 单栏割裱二十三行本至少印刷八次,单栏割裱十六行本至少印刷三次, 光绪二十年(1894) 代印久敬斋版, 光绪壬午(1882)版借上海文玉山房、上海瀛华书局、光绪甲辰(1904)版借上海锦章书局印刷各一次等。点石斋印行《康熙字典》的时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印数远不止十万部。
    点石斋第一版《康熙字典》,采用三栏九拼页的方法缩印:每半叶分成上中下三栏,每栏二十四行,三栏共七十二行;点石斋《康熙字典》的底本为殿本,每半叶八行,影印本半叶可放置殿本四叶半,总篇幅缩至原书的九分之一,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经与原书相校后发现,此本并非单纯的九拼页,一般的九拼页每行依次的文字应该相同;而此本除正文第一行与原书对应外,其后差异甚大,证明影印本的内容有所改动,因此实际上又加入了逐字割裱的方式。
    割裱分为逐行割裱和逐字割裱两种:逐行割裱是整行移动,例如将原书的两行并为一行,一般情况下行数也加倍,竹简斋版《二十四史》就是将殿版《二十四史》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逐行割裱为半叶二十行,行四十二字,缩减的幅度与四拼页相同,但因为去掉了原来各叶的版框和版心,空间增大,文字也就更大一些, 有利于阅读。逐字割裱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改变原有每行的字数,但文字有改动;二是重新规划每行的字数, 尽可能增加每行字数,使缩减篇幅的功能达到极致。此本《康熙字典》采用的第一种方式。逐字割裱加工的难度和错误率均高于整行割裱。
    点石斋三栏本《康熙字典》省略了康熙四十九年“上谕”“辨似”“切字样法”“检篇卷数法”等内容,“检字”只有前面的“凡”例17 行半, 没有后面的笔画检字功能。正文的子集改动较大。例如子集上“一部”之“一”, 殿本小字注释24 行,行24 字,减去空格,共556 字; 点石斋本16 行, 行24 字, 共364 字, 比殿本少192 字。“个”,殿本32 行,行24 字,共748 字;点石斋本24 行,行24 字,减去空格, 共554 字,比殿本少194 字, 等等。点石斋本“四且”前删除“ ”字;殿本“丘”的古文为“ ?”, 点石斋本作“丠”;点石斋本“丙”字后比殿本多“ ”“ ”两字及释文; 殿本“ ” 字后增“ ”字,点石斋本则为“ ”字;殿本“ ”字, 注释曰“《广韵》:‘都了切’,《集韵》:‘丁了切’, 音,鸟悬也”,点石斋本仍作“了”,注释亦为“鸟悬也”,明显有误。又,殿本子集上“二部”最后一字为“十二”增“ ”字,点石斋本多“十六”增“ ”字。
    以上仅举少数事例,点石斋三栏本与殿本文字上的差异几乎无所不在,非常之多, 因该本无出版说明,其动机和过程不得而知。这番操作,已掺杂进了排版工艺,实际上逐字割裱本身就与排版性质类似,只不过是就地取材,利用了原书的文字而已。在那个年代,上述做法,全部依靠剪刀糨糊,实属不易。
    点石斋《康熙字典》三栏本有高19.7 厘米和26.5 厘米两种版本,后者极为少见。根据实物,三栏本《康熙字典》分别于光绪六年(庚辰1880)仲春月、孟冬月,以及光绪七年(辛巳1881)、光绪八年 ( 壬午1882)、光绪九年 ( 癸未1883)、十一年(乙酉1885)、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印行了八次。上述版本中有时会标注印次,如“光绪八年岁在壬午春三月点石斋第四次缩印”“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秋七月上海点石斋第七次印”“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秋九月上海点石斋第八次印”“光绪十五年岁在己丑夏五月上海点石斋十一次印”等,其他各本则标注“上海点石斋缩印”或“上海点石斋石印”。其中光绪八年 (壬午1882)孟秋所印为26.5 厘米高的大开本,较为珍贵; 其余都是19.7厘米高的本子。点石斋《康熙字典》牌记中所标第x 次印,都是针对同一版本而言的,与他本无关, 例如“光绪十五年岁在己丑夏五月上海点石斋十一次印”,指的就是三栏本印刷的版次。
    光绪壬午、甲申年,上海文玉山房及上海瀛华书局分别影覆了点石斋三栏本, 二者的印制质量均超过了点石斋版。其中瀛华本牌记标称“甲申中秋上海瀛华书局铜镌”,即翻制铜版印刷; 文玉山房本牌记标注“壬申晚秋上海文玉山房缩印”, 实际亦为铜版,因为它字迹格外清晰,与瀛华本不分伯仲,并且子集下“十部”最下一栏,割裱拼接错误亦同, 证明他们同出一版。从这两个本子拼错版的文字可以看出:每八行一块铜版,一栏由三块版拼成,拼错的是第一和第二块版,次序颠倒。也就是说,每半叶是由九块铜版组成,小块铜版制作起来应该更容易一些,若出现问题返工,损失较小。
    点石斋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秋九月之《康熙字典》,虽为半叶二十三行单栏,但文字与点石斋三栏本完全一样(天头增加了篆字), 说明此本与点石斋三栏本系同一位编者的同一部书稿, 只不过采用了不同的版式而已。从每半叶容纳的字数看, 单栏本多于三栏本,“缩印”的功能更强,然而,由于每行注文小字字数太多,阅读换行时容易看串行,不如三栏本眉目清晰。这部书稿应该是《康熙字典》的首次改编本,第二次大概就是1949 年张元济先生的节本《康熙字典》了。后者改编(删减)的力度很大, 但仍然利用原书割裱而成。另外,上海锦章书局光绪甲辰(1904)“西法石印”之《康熙字典》,版式和文字内容与上述点石斋单栏本完全一样,大概是前者租版而为。
    点石斋《康熙字典》的单栏本, 有高16.7 厘米和19.7 厘米的两种开本。其中高16.7 厘米者行款为半叶十六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四十八字,是殿本《康熙字典》两行并一行的逐行割裱本。高19.7 厘米者有两种版本, 一种与高16.7 厘米的行款相同; 另一种即前面提到的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秋九月印本, 半叶二十三行,行三十四字, 小字双行六十八字,文字与三栏本相同。
    总而言之,点石斋是最早影印《康熙字典》的出版机构,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同类产品中版本最多,早期印行的数量也最大。相对而言,三栏本和二十三行单栏本改动了原版的文字,难以服众, 故后期被淘汰出局;高19.7 厘米的十六行本,质量较好, 篇幅亦适中,尤其光绪甲申年(1894) 春正月本, 每两行之间有栏线相隔,眉目清晰,便于使用。至于后来为什么被同文书局本全面碾压, 一方面是同文本半叶十八行,篇幅少,成本和定价更低,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先后有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接盘, 得益于著名出版企业的品牌效应,热销百年而不衰。但点石斋在《康熙字典》传播中的筚路蓝缕之功,还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