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典文学 唐甄 明清之际 唐甄是我国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政论家,他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但是世人往往忽略了唐甄的启蒙思想价值及地位。唐甄的为政治理思想颇有见地,其政论主要见于所著《潜书》中。《潜书》共97篇,既论学理,亦论治理,包罗宏富。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论及此书:“这部书有粗浅语却无肤泛语,有枝蔓语却无蹈袭语,在古今著作之林,总算有相当位置。大约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徐干《中论》、颜之推《家训》之亚也。”对唐甄其人其书以及在思想史中的地位,给予了客观的评价。 唐甄特别关注吏治廉洁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这是唐甄政论思想的重要内容。例如,他在《任相》篇中描述的“亡国之道有十”,就将“百官好利而无耻,国亡”列入其中,并且敏锐指出,“明君或蹈之,不必暴乱如桀纣者也”,意思就是贤能的君主,也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唐甄认为,官员贪污,危害大、隐蔽性强,为政者必须明察。 浸透于《潜书》中的民本观念,是唐甄思想最难能可贵的内容。唐甄的民本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潜书》的开篇“辨儒”“宗孟”等篇中,唐甄就将自己的思想建基于“儒者计功”这样的基石上,将儒家重事功、重实践的思想纳入自己的政治观点中。同时,唐甄将“儒者计功”的内涵,又具体化为孟子的重民生、养民人的思想,将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种细腻的、实实在在的“养民”主张,植入自己的民本观念中。所以,唐甄的民本观念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章太炎在《征信论上》一文中谈道:“两本孟子、孙卿。王守仁以降,唐甄等已开其题端,至戴氏遂光大之,……”认为唐甄的思想与王阳明、戴震等大儒一样,与孟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肯定了唐甄在王阳明之后的清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唐甄对民本思想的推演,客观上对儒家传统治理思想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这种推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廉洁”。在《潜书》的“考功”等章节中论及官员考核时,唐甄反复强调官员廉洁与养民爱民之间的关系。唐甄说:“廉才之吏,不能救民之饥饿,犹乳母而无乳者也,是可谓之良吏乎?”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官吏廉洁的第一标准,就是能让老百姓“丰财”、能让民得“厚利”,而非“廉止于洁身”。唐甄更为看重的,是官员为民生谋福祉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洁身自好,“廉而不能养民,其去贪吏几何?”唐甄系“蜀中唐门”后人,其十一世祖唐瑜曾是明成祖朱棣的授业恩师,而唐瑜的先祖唐介,在北宋神宗皇帝时任宰相。由于出身于世代业儒的家族,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唐甄的影响很深。唐甄本人只做过短期的县令,此后一直为民,几乎贫困一生。他看多了官场中沽名钓誉的假廉洁者,也更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苦难,因此写出了“显名厚实归于己,幽忧隐痛伏于民”的言论,痛感为官要真为民是多么重要。 唐甄对廉洁的诠释,涉及很多治吏的具体举措。《潜书》一书,唐甄言及为政治理,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展开,一为养民,一为治官。关于如何使整个官僚机构高效廉洁等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省官”一篇中,唐甄论及精简结构与官员廉洁大有关系:“官多,则禄不得不薄;禄薄,则侵上而虐下,为盗臣,为民贼。故养民之道,必以省官为先务焉。”他认为,官多禄薄,一定会使官员突破为官底线,为获私利而铤而走险,滥用公权,“贪如狼”之辈在官场中大量出现,是必然之事。所以,唐甄主张裁汰冗员,使整个官僚机构高效廉洁。在《潜书》的“任相”“卿牧”“省官”“用贤”等诸多篇目中,唐甄都论述了如何治理官吏、如何使官员廉洁,这是他“尚治”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吏治廉洁的深入思考,也使唐甄对“贪”的理解比较深刻。例如,在“富民”篇中,唐甄说:“天下之大害莫如贪,盖十百于重赋焉。”一般情况下,对于暴征苛敛,人们视之为洪水猛兽,痛加挞伐。但对于官吏贪污的危害,则其痛感不如重赋来得深切。而唐甄则认为,天下最大的危害就是官吏贪污,“彼为吏者,星列于天下,日夜猎人之财。”官员到处都是,没日没夜贪盗民财,不动声色,名正言顺,何其可怕!所以,唐甄惊呼:“民之毒于贪吏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将唐甄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治理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唐甄更加注重从吏治廉洁的角度切入对治理的思考。在《潜书》的“权实”篇中,唐甄言:“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其大意是强调为官理政,重在为民办实事,能将为民办实事的措施、想法等落到实处。实,就是不做表面功夫,不玩花架子。唐甄重视实用、强调治理之道贵在实干的观点,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度,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至今仍留给后世诸多启发和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