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动新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做好新时代新疆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重大关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力量,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是前提和根本,差异性是需要尊重、包容和保护的,但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尊重差异但不能强化差异,更不能固化或强化差异性中落后的、阻碍民族进步的因素。离开了共同性只强调差异性就会本末倒置,忽略差异性只强调共同性,同样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必须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同时,要尊重差异性,注意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绽放光彩。新疆要继续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有益实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要引导各民族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二者的层面不同、范畴不同,可以并存不悖,但绝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共同利益,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要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摒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进一步纠正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等错误认知。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用中华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做好新疆工作,既要解决好“管肚子”的物质问题,也要解决好“管脑子”的精神问题,引导各族群众“口袋里要鼓囊囊”,更要“精神上亮堂堂”。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公共服务管理,从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入手,探索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做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增强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自觉性。要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大力传播现代理念和行为方式,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载体和方式,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故事”。 (作者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