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 黄志平 六博,又称为陆博,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它得名于游戏所使用的6根中空细长的半边竹管即“箸”,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而一套完整的博具,除了“六箸”,还包括作为棋盘的博局和12枚棋子。汉朝时,六箸可由具有同样投掷功能的二枚或一枚圆形“茕”取代,也可能箸与茕同时存在。根据秦汉出土实物,讲究的博具,还会有专门投箸的“筭席”及铺在席下的“博枰”。六博相传起源于夏,在春秋战国得到发展,秦汉是其兴盛期,魏晋则出现形制上的变化。北齐《颜氏家训·杂艺》云:“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说明最迟到五世纪末,大博(游戏时采用六箸)和小博(游戏时采用二茕)皆已不存,当时流行投一茕的博。再到宋代,六博已被认为失传。 在两汉时期,六博广为普及,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这种游戏,并不因身份地位之别而有差异。史书中记载了西汉的文、景、宣等皇帝与六博有关的故事。《汉书·文帝纪》中,颜师古注有“薄昭与文帝博”。《汉书》记“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景帝和吴太子玩博戏还有后续,一次因争棋道而发生争执,结果景帝搬起博具砸向吴太子,造成命案。宣帝早年流落民间,微时故友陈遂经常“相随博弈”,等宣帝入宫继位后,封陈遂为太守,以念旧情。《后汉书·梁统传》中记载东汉中后期的权臣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同人辩论时说“咸以得人为枭,失士为尤。”其注云“枭犹胜也,犹六博得枭则胜”。由此可知,六博在社会上的普及面甚广。 入汉以后,墓中随葬六博逐渐由具象的博具转向抽象的图案或陶俑等形式,这意味着墓葬礼仪乃至于死亡观念的转型。汉朝流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相信一个人去世以后,逝去的只是其肉身,而魂灵是不灭的,在墓室中他能够延续生前的生活。因此,墓中会陪葬大量墓主人生前用过的器具以及模仿现实生活的明器,乃至于动物形象、人物俑、镇墓俑等,用以服务墓主人,希望墓主人在死后能继续享受生前所拥有的一切。而六博陶俑作为弈棋游戏的一种,也被当时社会认为能够沟通神人之间的联系、向神传达人意。有关专家初步认定这是汉代象棋对弈的模型。在汉墓中出土这样的陶俑,说明在我国汉代,下棋已经成为日常文娱活动之一了。汉代对弈俑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象棋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及娱乐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为2003年河南省济源市沁北电厂西窑头工地M10出土的“西汉六博黄绿釉对弈俑”(图1)。其棋盘宽8.5、长11.5厘米,人物高8.5厘米,现藏于济源市博物馆。该陶俑为泥质红陶胎,模制兼手工捏塑而成。整体是一副对弈正酣的棋局。两位棋友对坐于一长方形棋盘两侧,头顶挽一发髻,身着交领长衣,左臂宽袖后甩,右手高举至耳际,面部表情得意沉醉,长方形棋盘上棋格刻画清晰,棋格为中心对称四侧出头的“田”字形,棋子置放有序。陶质坚致细密,表面施釉均匀,褐釉和绿釉界限分明,构成了人物上下半身和棋盘左右两部分的天然分界。有关专家初步认定这是汉代象棋对弈的模型。而在汉墓中出土这样的陶俑,说明在我国汉代,下棋已经成为日常文娱活动之一。汉代对弈俑的出土,也为我们研究象棋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及娱乐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为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张湾汉墓M3出土的“东汉六博釉陶俑”(图2),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其绿釉陶质,红胎,由合榻、两个跽坐对弈的陶俑和中间的博具组成。合榻长28、宽19、高5厘米,坐俑高19厘米。人物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由于年代久远,六博棋的玩法早已失传。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猜测到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杀枭决胜负”,二是“以食鱼定输赢”。后者在汉代时期非常流行,这件“东汉六博釉陶俑”即是代表。棋盘上除了12条曲道,中间还有一条较宽的“水”,类似于今天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对弈双方除各自的6枚棋子外,还各有一枚称作“鱼”的圆形棋子,放在“水”中。此件陶器中两枚圆“鱼”清晰可见。行棋时首先投“箸”决定行棋步数,棋子行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称为“枭”。此时“枭棋”便可入“水”,吃掉对方的“鱼”,名为“牵鱼”。每牵一次鱼,获得两根博筹,连牵两次鱼,获得三根博筹,谁先获得六根博筹,便可取胜。 而无独有偶的,还有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的“东汉绿釉陶六博俑”,系漯河市德泽陶瓷博物馆馆藏。其通高24、长28、宽19厘米,造型与河南博物院藏六博俑相似。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博局与俑皆施绿釉。 这是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东汉六博俑”(图3),1933年捐赠入藏。其质地为绿釉陶质,红胎。由一张长方形合榻、两个对坐于榻上的人物俑、两者之间的一件博枰及其上的博具组成。合榻长29、宽22.5、高6.8厘米。陶俑之一,高 19、宽13.5、厚11厘米;陶俑之二,高19、宽15.5厘米。两个人物俑相对,分别跽坐于陶榻两端,正在进行六博对弈。两俑皆头戴武弁大冠,身着宽袖长袍。它们的五官清晰,一人双手举于面前,掌心向内,右手大拇指残缺。另一人左臂略曲,掌立至颌前,右肘朝内弯曲,右手掌平摊于胸前。两个釉陶俑之间,横置一件长方形博枰。博枰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半纵向排列六根长条形箸,是为“六箸”。另一半则在靠近两个陶俑面前的博枰边缘,各有一排六枚整齐排列的长方形棋子,在两排棋子之间的棋枰中部,还有两枚乳突状物凸起,应为“二茕”。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六博棋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兵制、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现代棋史学家认为它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如象棋、国际象棋、将棋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而来。且六博棋的设计,还表达了古人对宇宙的想象。而这从以上馆藏的两汉时期六博陶俑中,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