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僧伽降水母”原本是泗州的地方传说,自元代起,该传说被作家纳入戏剧、小说等俗文学创作,情节和角色更加丰富,传播范围亦有所扩展。近现代以来,作为“普遍性知识”的水母传说依托长江下游的忏文、宝卷等形式重新汇入“地方性知识”。与以往各类文本相比,当前仪式文艺中的水母传说一方面保留了明清俗文学的创作成果,另一方面吸纳了信仰叙事,在仪式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实际功能。降水母传说在俗文学中的流变以作家的编创和民间的重述为动力,体现出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双向互动的机制。 关键词:普遍性知识;俗文学;仪式文艺;水淹泗州;僧伽 发源于江苏盱眙地区的“降水母”传说在宋代始见记载,至今流传不衰,其主要内容为水母企图发水淹没泗州,被僧伽等治水英雄降服。在历史上,降水母传说的传播主要经由两种路径:一是作为风物传说,被地方民众口耳相传并生发纪念物;二是进入小说、戏剧等俗文学,被“地方”以外的民众阅读、观看并熟知。前者可以视为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Geertz)提出的“地方性知识”,后者则接近于与之对应的“普遍性知识”。在一千余年的传播史中,两种路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水母传说会影响俗文学创作,作为普遍性知识的俗文学文本也可能重新地方化。 对于俗文学中的水母传说,叶德均、李剑国在相关研究中已有涉及。更为系统的论述见于刘康乐、刘康凯《巫支祁神话与泗州水母信仰》一文,该文探析了水母传说与泗州水患历史的关联,发现了京剧戏本《泗州城总讲》等稀见材料。此外,胡士莹的杂剧研究、陈泳超的江南宝卷研究、姜燕的香火戏研究等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以“地方性知识的转换”为核心视角观照水母传说的传播史,并考述这一过程所呈现的作家与民间、区域与整体、口头文本与信仰仪式之互动关系。 一、从“地方”到“普遍”:宋元俗文学对水母传说的吸纳 在记录史上,与泗州水母明确相关的最早现存记载见于南宋罗泌《路史》余论卷九“无支祁”条:“无支祁……而释氏乃以为泗州僧伽之所降水母者。”僧伽是唐中宗时期活动于泗州地区的一位高僧,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罗泌的记录表明,某种情节不详的“泗州僧伽降水母”传说,已在南宋时期流传民间。 从方志记载来看,宋元时期“僧伽降水母”传说在泗州(又称临淮、盱眙)地区颇为流行,是一种被民众广泛讲述的地方传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四记:“圣母井:在龟山灵济庙内,俗传泗州僧伽降水母于此。……水母洞:在龟山寺,俗传泗州僧伽降水母于此。”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云:“泗州塔下,相传泗州大圣锁水母处。”显然,早期水母传说的流传紧密依托于泗州地区的历史名人僧伽和当地数种传说“纪念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知识特征。 在同一时期,泗州民众讲述的水母传说也被纳入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由地方性知识转换为普遍性知识。现存文本最早可上溯至南宋,与罗泌、王象之对地方传说的记录难分先后。南宋话本小说《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曰: 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申阳洞。洞中有一怪,号曰白申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 据前述王象之《舆地纪胜》,“圣母”应为水母的别称,因此“泗洲圣母”即是“泗州水母”。在《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水母形象不但被明确设定为女性,且与齐天大圣等猢狲怪建立了亲属关系。可见,作者在吸纳泗州当地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将水母形象融入了话本的具体情节。 对于《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这类借用水母传说元素服务于其他情节的文本,笔者称其为“要素型”。与之相对的是“主体型”,即整个文本、或文本中的一个完整段落全部以叙述“降水母”传说为核心内容。在现存记载中,主体型的水母文本最早见于元代的一部小说、数种杂剧,均仅存名目。 元代曾有一部题为“大圣降水母”的小说。明人朱曰藩《跋姚氏所藏大圣降水母图》提到:“丙申夏,客金陵,于友人几上,见元人《大圣降水母》小说,甚奇,为读一过。”可见《大圣降水母》小说内容奇幻,流传较广,直到明代中后期(“丙申夏”可考据为嘉靖十五年,即1536年)仍存于世。 除小说之外,元代还出现了东平路(今属山东省)人高文秀所作《锁水母》和杭州人须子寿所作《渰水母》两部杂剧。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高文秀《锁水母》杂剧的题目正名为“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锁水母”,这是僧伽弟子木叉进入水母传说的最早记录。对于须子寿《渰水母》杂剧,《录鬼簿》著录此剧正名“泗州大圣渰水母”,无题目。赵景深、邵曾祺考释认为,高文秀的《锁水母》杂剧“当与此剧故事相同”。 此外,元代可能还流行一种叫“水母砌”的武打戏。宋元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男主人公完颜寿马称自己能“做院本生点个《水母砌》,拴一个《少年游》,吃几个心攧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收“诸杂砌”,其中有“水母”一条。钱南扬认为,《水母砌》当与高文秀的《锁水母》为同一题材,此戏“是一本神话戏,又是武打戏,比较吃重”,但颇受观众欢迎。 由上可见,“大圣降水母”传说曾是淮河下游泗州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宋元时期,该传说被改编为流行的小说、戏剧等,为泗州以外的民众所熟知,转换成一种普遍性知识。这为水母传说在后世俗文学中的多样化演变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