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江西、广东、徽州等地区,图甲制是基层社会的重要制度。户籍管理、土地登记、赋役完纳、治安维护、科举捐纳资格的获得等与民众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事务,均需通过图甲系统。清代图甲制在形式上延续明初设立的里甲制度,其根本区别体现在图甲制是以田粮而不是以实际的人户为主要标准进行编制,“户”(包含总户与子户)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一定田产税额的集合体。由此,图甲的构成基本与实际的社会组织系统脱节,图甲制实质上早已不是一种社会组织系统。那么,由不同主体开立的“户”组合而成的一甲和一图依赖怎样的纽带维系,同一图甲内的人户如何共同承担差役?换言之,清代的图甲制以何种形态运行? 清代图甲的运行实态问题,是乡里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攸关传统时期基层社会的深入研究。从20世纪初期起,在充分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感召下,以闻钧天、江士杰、赵秀玲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乡里制度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内深度耕耘,但“‘乡里’的制度史梳理,利用的材料多以律令条文为主,对实际运行状态的探析则较为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关于乡里制度运行实态的材料较为罕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近发现的公藏机构的图甲册、族谱以及私人收藏的更为稀见的图甲账本等材料,对清代萍乡图甲的运行实态做出些许探讨。 一、义图形成的背景:图甲的困境与负担 江西省袁州府萍乡县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行均图法,原来的7乡、130里,改为10乡、28里、49保、104图。其中,6个乡编保,4个乡未编保。乡、里仅为地理区划,图、甲是更为重要的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具体承担各项事务。 萍乡图甲制的结构与广东、徽州地区的图甲制并无二致。一图大多由10个甲组成,少数图由于绝户等原因不足10个甲。查嘉庆《萍乡十乡图册》,一甲的构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1)一甲为同一血缘群体,总户名一般为祖先的名讳。(2)一甲由两个以上的血缘群体构成,总户名一般为各子户的姓氏集合,或没有总户名,仅列各子户名;子户规模不一,或为血缘群体的一部分,或为一个完整的血缘群体;子户之下为家户,即实际生活中的家庭。前者在清代萍乡居少数,后者为主流。 清代萍乡图甲人员的构成与地理分布极其复杂。萍乡是湘赣边界的山区县,明末清初动乱频仍,地旷人稀,大量移民涌入。这造成图甲成员庞杂,“萍邑十乡百余图,或合数姓为一递者有之,或合十数姓为一递者有之,甚至合二十余姓为一递者,亦无不有之”,如名惠乡名教里三保二图四甲共11姓,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有24姓。另外,这也造成图甲高度分散,“一户而散处四乡,不相识认”,户籍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现象极为普遍,“萍乡迭经兵燹……图在此,居不必在此”,如新康乡新安里六保一图“我图有居东西之角者,有住南北之隅者,星零棋散”,遵化乡宣化里六图“住居星散”。 图甲制在清代萍乡极为重要。对官方而言,土地、户籍、赋役、治安等事务均依赖图甲系统;对民众而言,只有编入图甲才能合法拥有土地、参加科举。纳税与应役是图甲制的基本功能。 关于图甲制的纳税机制,有学者指出自封投柜仍是法定的纳税方式,粮差直接向纳税户征收,并不经过图甲体系逐级上纳。而萍乡在康熙初期仍由图甲负责催征钱粮,“所有正杂、催粮、应比、保正、社酒、官田、民米、租谷各项事件,俱各十户均管。”至康熙末期行“雇役之法”,官府雇佣差役催征钱粮,“先是萍邑向例,有里催,有杂差……里催者,催收一里之钱粮也。一值年甲,终日奔走,追比之苦,赔垫之累,法久弊生,深为民害。府君白诸有司,欲改行雇役之法。邑侯周公畿深然其说,会优免诏下。于是,保正仅管本年户、婚、田土、斗殴诸事。”乾隆时的材料也明确“大差蠲免,仅有保正一役”。可知,清康熙后纳税主要由各户各自负责。然而,图甲仍负有造册、稽核等责任,这在下文“四七兴”账目中可见。 承差应役由图甲集体负责,钦风乡北隅二图“每年保差十递轮充”,全图各甲成立图会支持承差之甲。而甲在轮值差役时则由各户共同负责,如安乐乡长平里上四保二图十甲“文、龙、萧、易四姓,朋充保差,一切用费分列十户斗办”。清代萍乡的图甲差役,文献多称保正、保差、社保。其中,以保正最为常见。“保正”为泛称,未编保乡的承差者亦称保正。从“保正仅管本年户、婚、田土、斗殴诸事”可知,保正主要负责户籍造册、土地登记和治安维护等诸多事务。 具体来看,“冬至日公议,公给银十六两,以为充差之费,余少自行凑补”,一年充差费用可能超过16两白银,致使民众难以独立承担。因此,逃避差役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应泰华支下起先充当,乃伊支下人等见费繁差扰,思欲闪射致我族长、族正”。甚至,有些民众宁愿出卖田产,退出图甲以免差役,“因我等住居窎远,人丁止剩二三,兼之孤老无靠,难以充差,叔侄商议,愿将已下四分之一差产,并江架台一切遗下零星产业公项,概行出顶。” 图甲成员要有较强的社会联系和协商合作才能顺利承差应役,但清代萍乡图甲高度分散,缺乏地缘关系,而且成员庞杂,缺乏血缘关系,加之差役繁重,导致萍乡图甲制面临严重的困境。然而,光绪年间两任萍乡知县的顾家相却盛赞“萍邑图籍之善,甲于天下”,其原因正在于萍乡图甲“以图统甲,以甲系姓;图有祠,甲有会”,即义图制保障了图甲制的运行。 二、义图的运行:图会 义图制由图会、甲会、义祠、图甲册等要素构成。关于萍乡义图制的研究,我们曾指出义图是图甲的运行实态,在清中期移民入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义图最重要的任务是承差,“我萍先朝落籍,凡隶某图者,皆有图会,以供差役”,瑏瑢为承差而成立的义图组织,其运行机制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清代萍乡杉木萧氏族谱载:“我长平里上四保二图,自先朝以来通图公置庄田一所,每年租谷除完粮妥公外,各处实分得八硕有零。”可见,义图组织的形式可能于明中后期已经出现。至嘉庆时,官修县志显示“每图设有义祠”。为编修嘉庆《萍乡十乡图册》十乡值年保正,民间对图甲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发现“各图内丁视昔年增倍,且均有田产,有社会,并有义祠”。义祠正是义图高度组织化的结果。虽然无法精确述及义图的普及程度,但以上材料相互参证,我们认为清中期后义图组织在萍乡图甲中极为普遍。 图会、甲会分别建立在图、甲的基础之上,是义图的重要结构。如上所述,庞杂的图甲缺乏地缘、血缘关系,正是义图组织成立的重要背景。图一般由10个甲所组成,其复杂程度远超过甲。而由较少的血缘群体构成的甲或具有紧密地缘联系的甲,无需成立甲会承差。因此,图会的普及程度高于甲会。于某些甲而言,存在有图会而无甲会的情况,如遵宣六图九甲。然而,据上节对嘉庆《萍乡十乡图册》的统计,在清代萍乡1074个甲中,庞杂的甲居多数;另外,从“图有祠,甲有会”的记载中可见甲会是当时常见的组织形式,可推测甲会在萍乡也较为普遍。 “图甲为有明旧制,萍邑至今相沿未改,各乡均立有图会。”萍乡的义图制持续至民国中期,在国家权力强势入侵基层社会之前,仍良好运行。这说明它较好地履行了承差的职能。那么,义图如何解决图甲差役繁重和图甲分散、成员庞杂的困境?我们以观化乡清江里一图(下称观清一图)为例,并结合其他图会展开讨论。 观化乡清江里一图十递立义会合约,户首李如源、石坤一、欧阳天申、李文达、姚麟瑞、李永华、李孟章、潘奇升、欧阳思仲、王予亮等。朝廷建立乡里图甲,凡以齐民志,端趋向,联人情,厚风俗,其法之良而意之美,未可一一悉数也。我递为萍首图,住居又极零散,不有义举以联之,何以俾远近,齐集心志合一耶?是十递公议,每递捐银一两,共成十两,建立一会,十递轮领。但既立义举以图厥初,尤必立严法以永其后。公议数则,开列于左。编立合约十张,每递各收一纸存照。 一轮领有定甲也。此会起自乾隆六年辛酉,每逢丙辛二年,一、二甲承领,三、四甲收契券,五、六甲作的保丁;丁壬二年,三、四甲承领,五、六甲收契卷,七、八甲作的保;戊癸二年,五、六甲承领,七、八甲收契卷,九、十甲作的保;甲巳二年,七、八甲承领,九、十甲收契卷,一、二甲作的保;乙庚二年,九、十甲承领,一、二甲收契卷,三、四甲作的保。不得紊乱。 一交领有定期也。此会银两上交下领,以十一月初二为限。交者依图例,周年加二息,本利一色一足,凭图交出领回契卷。领者凭保众,视银两多寡,踏田清界粮石,书立卖契、借卷,不得违限。如交银过期一日者,任图众税契管业,永不回赎保的议罚。 (中略) 一承领宜殷实也。凡力厚者,乃可以负重。嗣后于至期,择其应领两递之内家资殷实者承领,不得恃尊恃强混争。家资殷实者不得推辞,有误义举,违者倍罚。 观清一图十甲订约成立图会之初衷,正是使“住居又极零散”得以在图会聚集,以协商分派差役。新康乡新安里六保一图亦是如此,“切见十递共图之人,星零棋散,聚会甚难,凡遇公事莫便。故于乾隆六年编审,齐集在城,十递捐银,起成冬至一会。”图会每年定期聚会,商议来年差役的分派、图会的管理,举行祭祀、置酒等仪式,能够达到增进感情与强化认同之效果。 图会以出钱或补贴租谷的形式资助承差者,以保障差役的完成,如新康乡新安里六保一图议定,“来年轮值一甲承差,今冬至日公议,公给银十六两”;钦风乡北隅二图也规定,“先年冬至日,择诚实可靠之人,书立字,当众认可,始能给钱三十挂,无论大小事务一概在内。”而且由图会负担大部分应差资金,也有利于解决差役负担不均的问题。另外,兴建保正办公场所和义祠也由图会负责,如新安里六保一图,“五、八两递世居其所,即遇轮充保正稽查顺便。惟八递轮充保社之年,住居遥远,地境生疏,兼且难以便道,致令稽查无信宿之处。爰是十递等复行着议,欲置田于就境,以为轮保憩息之所,方成全美。” 图产的成功增殖是图会持续运转的关键因素。图产最初来源于图内各甲的认捐,观清一图每甲捐银1两,安乐乡萍实里二图每甲捐银1.6两。图产的增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放借会银,赚取利息。观清一图的放借会银每年20%的利息,安乐乡萍实里二图则每年25%的利息,其借会银者以田契作为抵押,“将田书契押当,议周年加二五利息轮值交接。”其二,出租田产、山场、屋宇、水塘等业。安乐乡萍实里二图的“山场、屋宇、基塘等项,十递公议所有每年收租二十一硕”;钦北二图“所管田租共计一百九十九石”。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图会一般会拥有较大规模的图产,如萍实里二图除“图会银并帮银共价二百五十五两”之外,还有田产、山场、屋宇等资产。 图会由各甲共同参与管理,并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则。观清一图每年由2个甲承领并管理图产,具体负责将会银放借生息、收取田地等业的租金等事务;另有2个甲负责保管契据;还有2个甲轮值保正,共同负责本年保正的选派。如此,每年有6个甲分别参与管理图内事务,且各司其职。当然,各图会的管理规则也存在差异,新康乡新安里六保一图“来岁轮值一甲承差,所有外借银钱及两庄租谷,均交一甲管理”,即轮值保正的甲也负责管理图会,而契据由固定的人保管,“特立公约一纸,交五甲周巨声收执存照。” 图会的管理,由轮值的甲选派代表具体负责。对于代表身份和条件的要求,各图会标准不一。如前所述,观清一图图会规定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择其应领两递之内家资殷实者承领,不得恃尊恃强混争,家资殷实者不得推辞。”而钦北二图图会则仅强调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即“先年冬至日,择诚实可靠之人,书立字,当众认可”。又如萍北荣氏中图会管理者的墓志铭,亦可清晰反映出图会管理者的具体身份: 公讳方绍……清雍正间,经理图事,建图屋、兴图会、肇图祀,合图于今称之。且清初差务殷繁,公与一甲胡兰献明以察机,健以果决,事皆曲,全图未受其累……享寿七十有二。 伯讳科权……同治中兴,伯以老成理图事,建义祠……善于居室,生财有道……享寿八十有五,叨恩赠授登仕郎。 公讳科侯……创修祠宇,以成先德。整顿图规,以绵先泽……享寿八十有七。 从中可见,这些人均未有过功名,未担任过官职,但因老成、家资殷实等原因成为图会管理者。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者不常任,且有严格的规章约束,“本图条规已注册者,均经十递公议,斟酌至再,自应照章恪守,毋得变更。”这也是图会组织能够在萍乡得到持续良好运行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图会可将涣散的图组织化,并履行应有职能。作为自发形成的民间社会组织,图会可以根据本图的具体情形,形成切合实际的运行模式。图会运行的特点包括:由各甲捐资成立并权责相当;共同经营图产以资助承差者;制订切实的管理制度保障图会运行,具体事务则由各甲选派代表轮流管理;管理者有较高的经济地位或道德素养等。 三、义图的运行:甲会 清代萍乡多数甲高度分散,其成员庞杂,且图会的资助亦有限,如安乐乡长平里一图“公会不巨,一切使费,除取偿租息外,值年犹须垫贴”。这使得多数甲在有图会的情况下,即便成员共同承应本甲差役,仍困境重重。因此,成立甲会是大多数甲的选择,如安乐乡长平里上四保二图十甲(下称安长二图十甲)即是由于“人烟浩繁”,将所得图产公租积累起来,于乾隆年间初步成立了甲会。 立公费合约人文、龙、萧、易,缘我长平里上四保二图,自先朝以来通图公置庄田一所,每年租谷除完粮妥公外,各处实分得八硕有零。今我十甲分列十户,人烟浩繁,所入公租,聚则见多,散则无几。是以十户公同商议,将本年租八石有零,共积一费,以为日后公置本甲义田、义祠之费。 由24姓构成的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人丁甚繁,散居四方”,亦于嘉庆年间成立了甲会。“我等二十四户籍在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朋充差务。其所以奉公趋事需费,不可少缺,若不预为设立,恐至误公。因公酌议每户各出钱二挂,通共四十八挂,以成一会。”可见,成立甲会之目的也在于协商分派差役、资助差役承担者。 以下为安长二图十甲甲会协调差役、订立轮差规则以及确定会产收益分配的具体合约,从中可见甲会的具体运行实态。 立分差合约文、龙、萧、易四姓人等,缘我祖安长上四保二图十甲文、龙、萧、易四姓合甲,历分十户充当保差。但图境宽阔,历分上五递、下五递造册,地界以董谷岭、庙岭、垇分水为界。文姓三户管下五处大小差务,龙、萧、易三姓七户管上五处大小差务,均毋扳扯越界。龙、萧、易七户每届轮流一户独充,文姓三户每届合克。今岁轮值,萧姓与文姓共当保差,此递公立保名“文萧道合克差”,使其领委承管点名。新增事务及社祠、置酒各项费用,照依旧规,十户斗派,文姓三户派钱三股,龙、萧、易三姓七户派钱七股,不得推挨误公。其夭埠塅差租,自祖久经分析,其上社屋租谷十四硕,近又有夭埠塅、下社屋租谷三石,二处共有租谷十七石。文萧当保之户收纳应用,各户不得瓜分。所有老祖庵租谷四十石,历届十户分收,各收四石,该粮十户公完。日后图众续置田租,仍十户均收,毋得另生异论,藉保过收。此系公同额定,永定章程,再无翻异。今欲有凭,编立合约,一样二纸,文萧互收一纸为据。 安长二图十甲将差役分为两类:一为造册等事务,以地界为范围,将全甲分为两部分,文姓和龙、萧、易三姓各管一部;一为无地界之分的管理社仓、置酒和其他新增事务,由文姓和萧姓合差,其费用全甲共同承担。康熙时,安长二图十甲由文、龙、萧、易四姓组成一甲,嘉庆时的总户名仍为“文龙萧易”,子户包括文正贤、龙思伍、萧文道、易以正四户。然而,材料中称全甲共十户,且“龙姓管五户,萧管一户,易管一户,文管三户”。从分差合约可见,4姓于康熙三十九年即分10户派差,至咸丰九年仍沿用此法。因此,10户非子户也非家户,应可理解为10股,4姓根据其田产、人丁的多少来承担相应股份。此外,龙、萧、易3姓与文姓订立分差合约后,3姓内部再就萧姓当差订立《轮值我萧当差合约》。可见,差役在甲这一级基本以血缘群体为单位进行协商分派,即顾家相所言“以甲系姓”。 甲会亦拥有一定的资产,如安长二图十甲每年田租共57石,其中17石用于补贴承差户,其余40石则由10户平均分配并共同参与管理:“公择每户公正一人经理,每年十一月初二日置酒一席,将出入钱文核算、注簿,俱系十人掌理。或有斗办公事,亦系十人筹处,局外不得闻评。自今起立,异日积小成大,置产立业,无不欣幸。”即由10户各选派一人共同管理,负责甲会聚会、将会银放借生息以及其他事项。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甲会的管理则细分为当差值年者、钱谷值年者、租谷值年者等,各司其职。 对于会产的管理,安长二图十甲甲会规定由管理者每年定期共同核算会产的收支情况,并将其登记于账簿中。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甲会亦大致如此,“立大簿二十四本,凡银钱放借、租谷收入、出进用费,以便记载,庶彼此合符,不致或生弊窦。”可见,将田产出租、钱谷放借生息,其账目登录于簿册中,并由其他成员监督,对于义图组织的运行至关重要。 表1仅选取名惠乡名教里三保二图四甲“四七兴”甲会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一年共11年的收支数据进行统计,首尾两年是四甲的承差年。在这一承差周期,租谷、油租和本利是该甲会的主要收入,具体账目可印证上节已初步分析过的会产运行、增殖模式:义图会产一般来源于认捐,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借生息,购置田产、山林等业并将其出租,每年即会有固定的租谷和油租等收入;再将盈余的租谷和油租出售,所入银钱会再次用于放借,由此使利息收入得以增加。图会与甲会均循此模式经营会产,仅在规模上有所差别。 甲会的主要支出包括置酒、完粮和放借三项。其中,置酒是指甲会、图会每年一次的聚会。由于承差年四甲需负责图会聚会,非承差年仅负责甲会聚会,因此置酒一项的支出于承差年高达67.89和71.33挂,其余年份为5—15挂。完粮亦是如此,承差年需交纳图会田地的赋税,非承差年仅交纳甲会田地的赋税。 需要注意的是,光绪年间“四七兴”甲会在承差年和非承差年的收支差别相当大,尤其是租谷、置酒和其他这三项。表2详细列出了承差年的收入细目。其中,由于部分田租会用于补贴承差甲,因此承差年“四七兴”甲会的租谷收入远高于非承差之年。承差两年均出现了“借钱”项,则是因为承差费用浩繁,且需随时应差、用钱,而会银利息、田租等收入需定期入账,且会银本身有时也不敷使用。 此外,承差之甲还有进户钱、罚钱等各类规费收入。 从表3可知,承差年支出名目繁多。其中,直接当差的支出仅占所有支出的一小部分,两年分别约9%和6%。而大部分支出被用于与义图内部相关的事务,如置酒、会银流转等项。置酒一项在1875年约占所有支出的33%,1885年为24%。在会银流转方面,1875年由于会银拮据未有余钱放借生息,“还钱”一项反而约占所有支出的24%;1885年会银充裕,“放借”一项约占所有支出的39%。由此可见,义图在整合图甲、经营会产方面用力甚深。 此外,承差之甲还负责到县城敬神、填造本图户口册、管理义仓、与官府交涉等繁重的事务,涣散的图甲难以应付,义图组织由此显得尤为重要。从支出项目可见,图甲应履行的户籍管理、承差应役、治安维护等职能,均通过义图组织得以完成。 通过对甲会的考察,我们对义图制的运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甲会将涣散的甲予以组织化,虽与图会层级不同、规模不一,但其运行机制大致相同,如设置公共基金资助承差者,通过出租田山、放借生息等方式增殖会产,制定切合本甲实际的管理规则,管理者轮流充任等。 四、义图的宗族化:义祠与图甲册 “礼洽以情,故易从;法维以义,故可久”,这是清代萍乡人黄本昆为其所在甲的甲册作序时所发表的议论。他认为义图的长久运行,除完备的规章制度之外,“情”和“义”不可或缺。除上文从实际运行机制角度证实义图可以解决图甲困境之外,义图组织构建的义祠以及图甲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清代萍乡的义祠相当普遍,如嘉庆《萍乡县志》记载“每图设有义祠”,顾家相在光绪时也说“图有祠”。新安里六保一图在乾隆二十九年成立图会,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拥有较大规模的图产。即便如此,仍在乾隆三十六年图会合约中强调,“嗣后利息繁盛,岂但揣一生息而已,必须建祠兴祭,斯为永远之美举。”可见义祠对于义图而言,至关重要。 义祠承担着与祠堂类似的功能。细分开来,义祠为图甲祭祀各姓祖先、聚会议事的场所,而祠堂为宗族祭祀祖先、聚会议事的场所。二者的区别在于参与人员不同,祠堂为同一宗族成员,义祠则为同一图甲内的成员。比如,钦北二图在义祠内祭祀各姓祖先、商议图内各项事务: 我十递人等籍隶于萍之钦风乡北隅二图,昔先人醵金相土,鸠工庀材,创建钦北二义祠于城北之包公庙社,各立其始事之祖位于祠。每年冬至日虔诚致祭,抱功德于奕,冀联异姓如骨肉。凡所以议差使、输交递、量出入者,咸于是乎在。迄今代更两三朝,年逾数百载。 钦北隅二图兴建义祠,并供奉图内各姓祖先,希望通过每年冬至日的祭祀仪式,使图内异姓之间能达到亲如骨肉之感,以致“众姓子孙叙如一族”。 甲会也兴建义祠,如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 于道光十五年置买萍城居仁巷周姓之屋,为八甲念四兴义祠。每岁孟冬之望日举行祀事,不失其典。但见行礼奏乐,敬尊爱亲,各姓子孙忻忻然。咸向此堂地,献酬交错也,礼仪卒度也,笑语率获也。孰非民和神福,有以征义祠之盛,万有千岁相传弗替哉! 可见,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将义祠建于萍乡城内,每年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亦是期待甲内异姓成员在祭祖与觥筹交错之间,达到“敬尊爱亲”,以致“万有千岁相传弗替”,从而保障甲会得以长期运行。 另外,义祠供奉各姓的祖先,也使轮充差役者知所敬畏,“我子孙轮值保差,自当奉行惟谨,既地方事故亦当秉公处理,不得贪财袒护,变乱是非,致坏祖宗名色。”义祠既是图甲内各姓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图甲协商分派、办理差役的场所。钦北二图本身的地域范围就在城内,义祠自然设置于此。而位于萍乡东南部的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之义祠亦设在城内,则是为了便于散居萍乡四处的甲内成员聚会。 义图组织积极兴建义祠,同时也通过编修图会册、甲会册,加强同一图甲成员的情感联结,如名惠乡三保二图四甲在续修甲册的序言中明确指出: 百数十年间,四七兴会内子孙散居各地,愈散愈远愈众。清光绪癸巳春甲人袁秋林等提倡草创甲册,以昭籍贯,以著姓名,以联感情,美哉……有册犹家之有谱,无谱则生殁莫考。甲无册则身家难清,甲册之关系重矣哉!经此续修,疏者以亲,远者如近,行见感情固结。 以上甲册的序言,其话语体系与族谱高度一致,如甲之有册犹家之有谱,不修甲册甲内成员犹如途人。甲册需定期续修,名惠乡三保二图四甲的甲册于光绪年间进行初次编纂,32年后甲中之人担忧甲内成员因散居各地,感情疏远,提议重修甲册“以联感情”,避免“藉姓冒裔”者。如同族谱具备的收族功能,甲册编修者也希望甲册能使甲内“感情固结”,达到“收甲”的效果。其他各甲亦是如此,如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 今我甲人丁口甚繁,散居四方者逾远,若不绘图注册,迨至世远年湮之后,不惟不能重纲常而联情谊,倘张冒张、李冒李,恐无以别真伪而定章程。彼时禀恳究雪,会人受累,悔之莫及,众皆以为然。于是合甲酌议,公筹一切应用,将各户宗支、亲派及会内产业,逐一载明,重授梓人,刊镌成册,照户发领一部。俾世世子孙览是册者,一目了然,照如日月。庶几姓异而情不异,名殊而谊不殊,美欤休哉!此册之付于剞劂,即如谱牒之承先启后,永垂久远者,其义一也。 大安乡五保二图八甲面临人口增长、散居各处、关系疏远、户籍紊乱等问题,故希望通过编纂甲册,将甲中各户宗支成员、新增人口和各姓田产登记在册,以解决上述问题。 图会也编修图册,如钦风乡北隅二图图会: 前岁公同酌议,以祠内田产、屋宇及一切章程散遗无稽,年代久远,恐不无变迁更易之处。以故十递公决,签举纂协诸君,亟宜创修,以毋忘先人联络之盛情,及国家立图之至意。 将图会的田地、房产和章程刊刻在图册之中,具有实际的功能,也强调了联络图内成员之间情谊的重要性。图甲册之于义图的意义,犹如族谱之于宗族。图甲册能起到收图、收甲的作用,确认图甲成员的身份,增进彼此的联络与认同,有利于图甲成员在义图组织内的合作。 近世型宗族通过建祠、修谱,以敬宗收族、增强宗族凝聚力。清代萍乡“世家大姓聚族而居者均设祠堂”,各宗族热衷建祠、修谱。而萍乡的义图则仿制宗族的组织方式,建义祠祭祀图甲内各姓祖先,修图甲册以收图收甲,有力地增强了义图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可称之为义图组织的宗族化。与江苏、江西其他地区的义图相比较,这是萍乡义图组织的特点。 综上,在“洽比不亲,则患难不共”的传统社会,义图通过兴建义祠、编修图甲册,在情感上将涣散的图甲成员联结起来,产生了“同心同德,治公事如家事”的效果,保障义图组织得以持续良好运行。 五、结语 图甲制是清代县以下重要的行政区划,是由上而下推行的基层赋役制度,是我们理解清代基层社会治理、户籍赋役制度等领域的关键内容。图甲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于图甲相关材料的缺漏,导致我们目前对图甲的实际运行实态缺乏足够认识。本文利用稀见的图甲材料,通过清代萍乡义图制的个案分析,初步呈现了并非社会组织系统的图甲制的一种运行实态。 具体来说,清代萍乡义图制是民众基于官方的图甲系统,为了顺利完成差役自发形成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由图会、甲会、义祠与图甲册等要素构成。图会、甲会分别对应官方设置的图、甲,甲会规模小于图会,但均有详实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轮差规则。义图通过设置公共基金,以合股经营的形式解决了差役繁重、分担不均的问题;通过兴建义祠、编修图甲册,使得高度分散、成员庞杂的图甲各户之间建立了稳固的情感联结。概言之,作为一种民间社会组织系统,清代萍乡义图制将涣散的官方图甲予以组织化。由此可见,自下而上形成的义图制,有力维系着官方由上而下推行的图甲制的运行,是图甲制的一种运行实态。关于萍乡义图与宗族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地区义图的比较、运行过程中的弊端、对于基层自治的意义等,我们将另文讨论。 本文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2期第119-129页。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