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经典作家专刊——曲波

http://www.newdu.com 2023-06-19 文艺报 中国现代文学馆 参加讨论

    


    
    【曲波年表】
    
    1923年2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枣林庄村。
    1934年,开始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
    1936年,辍学为农。
    1938年10月,入胶东公学。
    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2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三团连队文化教员。
    1940年,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三团连队指导员。
    1941年11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旅后勤政治部组织科组织干事。当月,结识刘波。
    1943年5月,在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44年10月,担任八路军胶东五支队十四团前线记者。
    1944年11月,作为前线记者,参与报道山东海阳长沙堡百里追击战。
    1944年12月,担任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二大队政委。不久,与杨子荣、高波等人结识。
    1945年11月,胶东军区政治部批准曲波、刘波订婚。
    1945年12月,随部队渡渤海,前往东北开辟解放区。
    1945年12月31日,带领部队夜袭榆树县城。
    1946年1月3日,攻克五常县城。
    1946年,担任解放军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参加牡丹江地区剿匪。
    1946年4月,在海林火车站外,与牡丹江军区剿匪小分队合影。
    1946年6月,在牡丹江军区党委召开的干部表彰大会受到表彰。
    1946年6月,与刘波在牡丹江宁安结婚。
    1947年7月,任解放军东北军区一纵队三师七团政治部主任。
    1948年2月,在参加沈北大连屯战斗时,右臂受重伤。
    1948年4月,参加法库战役。
    1948年11月,在辽沈战役中身负重伤,右腿残疾。
    1949年10月,任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二大队政委。
    1950年12月,任铁道部沈阳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
    1951年初,任铁道部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
    1955年2月11日,开始《林海雪原》创作。
    1955年4月,调任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
    1956年8月,初步创作完成《林海雪原》。
    1957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奇袭虎狼窝》(从《林海雪原》未出版书稿中选载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即《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
    1957年9月,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7年11月9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散文《关于〈林海雪原〉》。
    1957年,在《人民文学》编辑部结识葛洛。
    1958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热处理》。
    1958年2月,结识作家老舍。
    1958年3月24日,创作短篇小说《争吵》。
    1958年4月14日,创作散文《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
    1958年4月30日,在《大公报》发表散文《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1958年5月,在《处女地》发表短篇小说《争吵》。
    1958年9月,创作《关于〈林海雪原〉——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读者》。
    1958年9月,拜访老舍时结识赵树理,三人一起探讨文学写作、文章风格及民族化、大众化问题。当天,老舍为曲波题词“曲高和众,波远择长”。
    1958年10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参加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8年10月6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东风如意花千里》。1958年10月,在《中国青年》发表散文《机智和勇敢从何而来》。1958年11月2日,在《沈阳日报》发表散文《一个荣誉军人的心》。
    1958年1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川第二重型机械厂副厂长。
    1959年10月,随中国复员军人访苏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参观了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以及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会。
    1959年11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谒英雄城》。
    1959年11月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东风浩荡友谊长》。
    1959年11月7日,在《解放军报》发表散文《叶茂枝隆万古长青》。
    1959年12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山呼海啸》(选载《开门棒》《屠山网下》《龙身揭鳞》《杀开一条血路》4个章节)。
    1960年1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山呼海啸》(《张嘉尧木舟沉军舰》一节)。
    1960年1-5月,在《北京文艺》连载《山呼海啸》(《鞠敏》《女县长陈策》《郝家集扑灭十三凶》《罗汉山大摆“罗汉阵”》五节)。
    1961年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山呼海啸》(刊载《不速之客》一节)。
    1962年5月,在《新港》发表散文《散观平武》。
    1962年7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专职创作员。
    1963年2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走狂飙》《飞车骑》。
    1963年夏秋,完成《桥隆飙》初稿。
    1965年10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
    1966年,完成《山呼海啸》。
    1971年,在北京结识画家颜地。
    1972年12月-1973年7月,对小说《山呼海啸》进行修改。
    1975年11月,在中青社开始长篇小说《山呼海啸》的最后修改。
    1976年春,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戎萼碑》。
    1977年6月9日,在烟台创作完成《戎萼碑》。
    1977年,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
    1977年12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为革命创作有何罪!》。
    1977年6月,长篇小说《戎萼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7年6月,在《山东文艺》发表《戎萼碑》(《玄妙策》一节)。
    1977年7月,在《山东文艺》发表《戎萼碑》(《狭道逢》一节)。
    1978年1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
    1977年7月,长篇小说《山呼海啸》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9年2月,长篇小说《桥隆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9年11月,随中国铁路代表团访问英国,参观了伦敦铁路指挥中心、达比铁路科研中心,格林威治、约克等地。
    1980年2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大不列颠一瞥》。
    1980年,发表散文《忆微》。
    1981年9月,在北京接待日本友人和田、下崎夫妇。
    1981年12月,在《时代的报告》第4期发表诗《巴基斯坦——亲爱的兄弟邻邦》。
    1981年,前往海林瞻仰杨子荣烈士墓。
    1982年3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观画思人祭》。
    1982年9月,创作散文《丝丝故乡情》。
    1982年10月,在北京接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
    1983年12月28日,创作散文《十天老友》。
    1983年1月,在《胶东文学》第1期发表《丝丝故乡情》。
    1983年2月,离休。
    1983年4月,在《世界文学》第2期发表《十天老友》。
    1983年6月,在《山西文学》第6期发表散文《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
    1983年,发表散文《遥寄扶桑故友》。
    1984年4月5日,创作散文《义情思》。
    1984年7月,在《天津日报·文艺》发表《义情思》。
    1985年1月15日,创作散文《清水流香》。
    1985年6月,在《鸭绿江》发表《清水流香》。
    1994年1月20日,创作散文《澳洲遥祭洛兄》。
    1994年5月,在《中篇小说选刊》第3期发表《澳洲遥祭洛兄》。
    2000年,创作《回忆与遐想》。
    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
    (该年表由慕津锋编写,经曲波家属审定。)
    
    曲波代表作初版本书影
    关于《林海雪原》,茅盾、王庆生如何评价?
    ——细读有关《林海雪原》的两份材料
    □程光炜
    茅盾对《林海雪原》的评价,是文坛前辈老作家对后起文学新秀作品的艺术点评,虽采用的是读书杂记的形式,但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创作经验、体察和手法,是典型的作家对作家的个人见解。这种作家式评论与一般批评家从事的职业性批评不同,主要有几点:首先,不是对作品系统性、理论性的阐释,将其纳入他所希望的文学史框架之中,给其以一定的定位,而是以感性、感悟为主,以点带面地指出作品的优劣,令读者读后有眼睛一亮的惊喜。其次,由于是作家对作家,他就进入了作品创作和生产的具体过程,有一种想象式的“假如我来写”“究竟会怎样”的直接写作经验在里面。鉴于茅盾在主持《小说月报》时,与晚清小说弊端有过面对面的斗争,且又有丰富深厚的“旧小说”的修养,因而他敏锐指出《林海雪原》的叙事结构和方法,一部分是从“旧小说”中脱胎而来,但相比之下,又可看出曲波在这方面功力的不足和缺陷。这种直接面对作品的读书杂记,不仅使文学史研究者,即便是一般读者,也收获颇多。因为红色经典艺术的局限,借此一目了然。【详细】
    
    “重新发现革命文艺”
    ——曲波、《林海雪原》和“人民的政治”
    □张均
    对于曲波等1950到1970年代的“中心作家”,洪子诚认为他们“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故“生活素材与情感体验很快消耗之后,写作的持续便成为另一难题。于是,‘高潮’便是‘终结’的‘一本书作家’,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这个说法其实不完全公正。实则“‘高潮’便是‘终结’”的现象从来都不少见。不过,按照法国学者埃斯卡皮的看法,这也是文学史常例,因为“一位作家的形象、他以后在文学人口中出现的面目,几乎近似于他40岁左右给人留下的那个样子”。曲波大概亦属此例。1957年版《林海雪原》基本定格了他的文学史形象,尽管此后他还出版了《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长篇小说,但影响力皆不能及。不过,这更多是文学史形象生成规律使然,而未必因为作家创作能力的衰退。笔者年少时候读过《山呼海啸》,印象也相当深刻,其吸引力很难说就与《林海雪原》相去甚远。【详细】
    
    电视剧《桥隆飙》剧照
    从草莽英雄到抗日武装,桥隆飙如何成就传奇
    ——简谈《桥隆飙》的人物塑造
    □贺同越
    曲波的红色经典作品《林海雪原》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在当时是畅销小说,而且还被改编为秧歌剧、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样是曲波呕心沥血创作的《桥隆飙》虽然不如《林海雪原》一样被大众熟知,但是直至今日仍迸发着活力,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桥隆飙》这部小说有什么样的创作故事?为何时至今日仍能引起读者的喜欢?话说在1960年代,曲波曾来到山东省莱州市,与一位个子不到一米七、整天笑哈哈的胖老头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体验生活长达半个多月。曲波不断搜集素材,琢磨思考,最终塑造了桥隆飙这个艺术形象,而这位在莱州市默默无闻的饭店经理,正是当年名震胶东的乔明志。1903年3月,乔明志出生于现在的潍坊市朱里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喜好打抱不平,很早就不再读书,并于1925年进入了昌邑马队……【详细】
    
    怀念与曲波叔叔相处的日子
    □毛汛
    我是在上小学时看的《林海雪原》原著,当时因为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细节,但小说对人物的精彩描写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德、白茹等英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牺牲换来的。直到1967年1月,我被分配到北京110中学,机缘巧合之下与曲毳毳分在同一个班。由于我们的家庭背景相似,很快我俩就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时我们的父母都在接受审查,经常不能回家,当曲毳毳的姐姐哥哥们也不在家时,常常是我与她互相陪伴,就这样我认识了毳毳的家人……【详细】
    
    诚外无物 守望相助
    □颜珍
    我们家和曲波叔叔家可以说是三代世交。第一代当是我的父亲颜地与曲波叔叔、刘波阿姨之间的友情,渊源可以追述到抗战时期。1944年,那时的山东解放区有个胶东建国学校,内设工科、医科、师范科,刘波阿姨在医科,我父亲则在师范科,这所大学是为部队培养人才的。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曲波叔叔被派往东北剿匪,我父亲则在这段时间被派到旅顺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虽然同是被派往东北,可曲波叔叔的工作就残酷多了,大家都知道土匪有多么彪悍,要剿灭这样一群出没于深山老林的悍匪,将会多么艰难。但是,从山东派过去的部队不仅以辉煌的战绩完成了任务,曲波叔叔作为这次任务的领导者,还创作出了一部传奇性极强的小说,《林海雪原》因此应运而生……【详细】
    
    
    
    [网络编辑:陈泽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