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11日,著名作家茅盾等人乘汽车经过鄯善、吐鲁番,翻越天山,来到迪化,开启了他为时一年多的新疆生活。在新疆,茅盾一身数职,忘我工作。他担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繁忙的授课和写作之余,还指导学生创作、演出,创办刊物;随后他又兼任新成立的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和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为新疆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尽心尽力。 茅盾莅临新疆之际,恰是盛世才主政之时。盛貌似民主开明,实则专制独断;新疆看似百废俱兴,实则逆流涌动,暗藏杀机。茅盾在新疆,一方面深度参与到新疆学院的教学活动和新疆的文化建设之中,另方面自然也身不由己卷入到波澜诡谲的政治危局之中。因此,“茅盾在新疆”这一话题,不仅关涉文学文化,也与政治、教育、民族等问题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学界对“茅盾在新疆”这一话题的研究已相当充分,主要集中在史实梳考和贡献凸显上①。这些研究以及《茅盾年谱》《茅盾传》所依据的史料基础,多为茅盾当时发表的文章以及茅盾本人和相关人士的回忆录。但因为对盛世才的真面目有所体察,茅盾在新疆十分谨慎,发表的文章并不多;加之年代久远,各种回忆不够详尽甚或颇多舛误,这就使得“茅盾在新疆”这一话题虽然仍有研究的空间却很难得到拓展。 但《生活日记》的发现使“茅盾在新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可能。《生活日记》为新疆大学校史馆馆藏,新疆大学的前身为新疆学院。《生活日记》的作者彼时为新疆学院学生,日记的时间从1939年2月19日-1940年4月2日,恰与茅盾在新疆的时间大致重合。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的学习和生活,记录了杜重远、张仲实、茅盾等人在新疆学院的一些活动。《生活日记》为作者练习写作而坚持书写的,真实地记录了他每日的学习生活和所思所想,目前未见发表,也没有整理出版,上面还留着他的老师时任新疆学院院长的杜重远的简短评语,其历史价值和可信度毋庸置疑。《生活日记》无疑对研究当时新疆的高等教育,杜重远、张仲实、茅盾等人的生平具有重要价值。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与茅盾亲密接触的学生,他记下了茅盾初来新疆学院的情景,记下了茅盾为他们上课的情况,也记下了他们如何在茅盾的指导下创作《新新疆进行曲》,这无疑为“茅盾在新疆”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为确定其相关史实、填补相关空白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生活日记》的作者是谁? 在日记封面上,作者赫然写了“生活日记”四个大字,并写下了如下诗句:“过去的生活在我的心上刻下一个烙印/悲哀,苦痛……流离,失所/我觉得人生只有和前途斗争/因此,/我记述以往的生活,/锻炼我的斗争能力/把这些生活/写在纸上/记在心中/只有这样/后来才有/光明,快乐,幸福的/生活!”诗句旁边标注了日记的起止日期“1939年2月19日至1940年4月2日”。不难看出,《生活日记》是作者整理以往的日记后所命名,并有感而发写下诗句。在诗歌下面,作者标注了姓名,但因字迹潦草,无法辨识。 《生活日记》虽然记载了作者的各种生活事迹,却很难找到关于其身份的相关信息,只有4月30日的日记有所透露:“八点钟睡够了,自己也起来了,刚下到地上,摇铃的老头走过来很和气的说:‘乔先生,刚才有人来找你,没有找见’。”这说明《生活日记》的作者姓乔。在3月23日的日记中,作者记述了茅盾指导他们创作《新新疆进行曲》的过程:“昨天决定的是叫我们每人想一个故事,到今天每个人都说出来,采取最好的,可是十四个人中只有三个发言,并且他们的故事也是四六不成材。最后还是由茅先生把他所想的故事说出来,共有四幕。完了后,又分配人写,三个人一组,写一幕,好了后由茅先生再改一次就算成功。我和张志远……是一组是写第三幕——四一二革命后的情形。”由此可见,《生活日记》的作者参与了《新新疆进行曲》剧本的写作,和张志远一起创作第三幕。《新新疆进行曲》的剧本刊登在《新芒月刊》第一期上,注明整理者为茅盾,执笔者应该是按幕的次序标注,第三幕的执笔者为张志远、乔国仁、郭鸿志。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生活日记》的作者为乔国仁。 查阅乔国仁相关生平资料可知②,乔国仁(1920-1942),甘肃临夏人,1930年随祖母到迪化,1937年考入新疆学院高中班,1939年9月进入新疆学院语文系学习。1939年3月在茅盾指导下创作《新新疆进行曲》。其生平与《生活日记》所记完全吻合,尤其是日记中多次写到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可为印证之细节。据朱杨贵《爱国进步青年的优秀代表——乔国仁烈士传略》,乔国仁笔名“寒默”,以此仔细辨识《生活日记》封面上的姓名,恰是“寒默”二字,由此可确定《生活日记》作者为乔国仁无疑。 茅盾在《新疆风雨》中深情回忆:“在新疆学院教书,很快就有几名爱好文学的同学找上门来。他们都是政治经济系的学生,有赵普林(赵明)、乔国仁、党固,年龄都不过二十左右。他们热情,求知欲旺盛,而且思想进步,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未曾想到文化闭塞的新疆会有这样思想活跃的青年。党固是学生会主席,是个组织者和煽动家,乔国仁是文艺上的多面手,音乐、绘画、演戏、创作都来得,赵普林则是个笔杆子,他在我的支持下办起了新疆学院的第一份校刊《新芒》,并担任主编。他们又在我的鼓励下,集体创作了一个剧本——报告剧《新新疆进行曲》,这是我到新疆后参加的第一项文艺活动,我花了不少时间为剧本润色。”③茅盾所言“乔国仁是文艺上的多面手,音乐、绘画、演戏、创作都来得”均可在《生活日记》中得到验证。 乔国仁1941年8月30日被盛世才逮捕,1942年被杀害。1985年12月2日,新疆自治区政府批准追认乔国仁为革命烈士。 二、“茅盾在新疆”的细节呈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日记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因此,《生活日记》为我们观察“茅盾在新疆”提供了一个个人化的视角,不仅展示出大量茅盾在新疆的生动的历史细节,也从学生的视角呈现出作为“师者”的茅盾形象。 从《生活日记》可以看出,在茅盾到达迪化前,新疆学院就做了迎接的准备。在3月7日的日记中,乔国仁写到他们正在准备排演一出戏,在欢迎茅盾和张仲实的晚会上演出。在3月8日的日记中,乔国仁表达了他对茅盾来新疆的热烈期待:“自从寒假开始以后我对于文学感到了一种兴趣!在初中时我也很爱她,但是没有现在这样深!我把许多的时间都花费在看小说和文学作品的书里,想从那里面找一点关于文学智识的秘密,但是总不得要领。还是少不了得人指点,我现在希望茅盾先生马上就来,给我们爱好文学而不得要领的人以正确的指示!”3月11日,茅盾到达迪化。3月14日,茅盾、张仲实在杜重远陪同下去新疆学院和学生们见面,茅盾在《新疆风雨》中回忆道:“我们到达迪化的第三天,杜重远就陪我们去学院与同学们见了面。”④《生活日记》描述了乔国仁第一次见到茅盾聆听茅盾讲话时的场景,详细描述了茅盾的样貌以及自己激动的心情。在3月13、14日合记的日记中,乔国仁写道:“十一点半钟的样子,同学们都集合在礼堂里等待着看一看中国文化界的巨将——茅盾先生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大家——张仲实先生。一阵很响的鼓掌声,第一个迎来的是茅盾先生,后面是仲实先生,院长和教务长随之后迎来。……院长报告完了后就唱歌——欢迎歌。接着第一个是茅盾先生讲话,他讲话的时间很短,可是特别的有劲而且有意思!在他讲话的时候我才算是认识了他:不高的个儿,中国式的棉长袍子长长的护着他的身体,脸很瘦,并且气色也不很好,这大概一方面是因为走了很远的路的缘故!但主要的大概是因为脑力用的太多吧!头发不很短,近视眼镜里发出来的是他那两个锐敏光闪的眼睛。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他也和我们一样,坐在椅子上常低着头,好像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先生。但是,他在讲话的时候,特别的带劲,他的一言一行都带着一个很深的文学意味!谁还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样!——其实在外表上看来,他的头也没有多么大,装不了多少脑量啊!可是到底他的脑子里装着许多事情,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生活日记》也从个人角度记述了全疆召开欢迎茅盾、张仲实大会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在3月20日的日记中,乔国仁记下不少难得的细节:“八点钟吃完早饭,就要到西大楼去开会——是全疆关于欢迎沈、张两位作家的大会。很快的就到了督署。我以为,我们来的最早;相反,谁知道一上大楼梯,迎门一看,督办主席早已在台上面坐着等。各机关的首领们也去了。下面除了最后一排的可以看得见身体外,一直到前面只有黑黝黝的头叠着头,好像夏天街上卖的西瓜似的,一排排的很整齐。不多一会就听见外面的军乐队的婉转的乐声,沈张两先生来了。督办和主席也上前面去握手。接着主席宣布开会了,由各机关的各法团……的代表们把欢迎词致完以后,由沈张二位先生致答辞。他们两位讲话的时候,台下的听众都很起劲,完了又是很热烈的掌声。” 更为难得的是,乔国仁还在日记中记述了作为教师的茅盾的授课情况,茅盾不仅开设世界史课程,还上文艺课和国文课。乔国仁描写了3月17日茅盾来新疆后第一次上课的情况:“早晨两点钟是茅盾先生讲的世界史,是和教育系合上的,因为茅盾先生才从万里路上跋涉,一天时间太少,虽然今天已到我们的学校里上课来了,但是从他的话里看出来他还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材料;他很细心,讲了两点钟的功课,就叫同学们发表一点意见,看他这样讲怎样?……他对我们太客气了!同学们听到了他的这些客气话,都没有人抬头,实在,我们有什么说的?从前那里能够得到中国的文学家给我们当先生?同学们对他的材料和教授法都很满意,都聚精会神的听了两个钟。”在3月21日的日记中,乔国仁简述了茅盾给他们上文艺课的情况:“白天有两点钟是文艺,是茅盾先生的课。他先给我们讲文艺史料,思潮,不过最主要的决定在技巧方面,不过前面的两个是附带的说一说。”4月18日,茅盾和张仲实参加“四月革命”纪念的总结会,在会上指导学生们如何学习:“他们两个的意见主要的是:1.发展自动学习。2、自己的文化生活要有修养。3、不要死读书。4、要帮助学校坐建设工作。”9月11日,茅盾给学生上国文课:“下午上了一节国文,是茅先生给同学改国文,由他的言语和同学们的文章字面看起来,我们的国文程度还缺的很,所以我的日记更应当向前继续。”茅盾不仅上课,还参加指导学生的文艺小组:“今天吃完早饭,开了个文艺小组会,由沈、高二先生参加指导。”由以上的日记可以看出,作为教师的茅盾授课不仅认真,而且十分开明;他讲文艺重视创作的技巧;他面对面给学生批改作文;他热心学生活动,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文艺创作。这无不彰显出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师者”风范。 三、史实的增补与修正 日记这一特殊文类还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日记内容和时间构成了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日记史料不仅可以提供“史实”,也可以为相应的“史实”确定时间。《生活日记》记录了不少茅盾在新疆的活动,这些记述一方面可以增补“茅盾在新疆”的相关史实,为年谱和传记的撰写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史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修正过去史实梳考中的错讹之处。 《生活日记》记录了茅盾在新疆参加过的一些重要事件,如3月20日出席全疆欢迎茅盾、张仲实大会,茅盾出席并致答辞;9月28日晚茅盾参加新疆文化协会戏剧委员会茶话会,会议八点多开始,张仲实、杜重远等均出席,茅盾和他们讨论了“双十节”公演的问题……这些史实都是各种《茅盾年谱》和传记以及茅盾的回忆录所失记的。茅盾在回忆录《新疆风雨》中,回忆他1939年4月12日以“首长”的身份参加“四月革命”六周年庆祝大会,而《生活日记》则记录了茅盾4月17日还参加了这个庆祝会的结束会,并和张仲实“最后给这个会一个批评”。 《生活日记》还详细记录了茅盾指导乔国仁等学生创作《新新疆进行曲》的方法和过程。《新新疆进行曲》为纪念新疆“四月革命”而作,茅盾在《为〈新新疆进行曲〉的公演告亲爱的观众》中说:“伟大的四月革命,必将永远是文艺工作者向往的题材。这光辉灿烂的‘民族的史诗’必须以多种多样文艺的形式来表现。当此四月革命六周年之际,我们不揣棉薄,——同时亦为热忱所鼓舞,敬以此浅薄的习作《新新疆进行曲》三幕报告剧,贡献给亲爱的同胞们……”⑤《新新疆进行曲》剧本共四幕,上演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压缩为三幕,在迪化各处演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在指导学生创作剧本时,茅盾采取了集体创作的方式,先由大家提供素材和故事,最后选出好的加工成剧本。据3月22日的日记记载,茅盾召集大家开座谈会,大家分组报告关于四月革命的史料,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报告完。大家“讨论的结果是由茅先生,同学们和今天特别请来的两位先生——刘、于,都各自回去想一个故事,到明天茅先生上课时找一个时间谈谈,由大家的材料中选出最好的”。第二天的3月23日,到大家都报告自己想的故事的时候,“十四个人中只有三个发言,并且他们的故事也是四六不成材。最后还是由茅先生把他所想的故事说出来,共有四幕。完了后,又分配人写,三个人一组,写一幕,好了后由茅先生再改一次就算成功”。到了3月24日,乔国仁忐忑不安地提交了剧本。3月30日,他收到了茅盾改好的剧本。由此可见,《新新疆进行曲》的故事与场次设置均来自茅盾,他还亲自修改了同学们提交的剧本。 《生活日记》还可以和茅盾的回忆录相参照,校正茅盾回忆中存在的错误。茅盾在《新疆风雨》中回忆他在1939年的“‘五四’纪念活动中做了两次演讲”,其中一次是5月9日在新疆学院讲《‘五四’运动之检讨》⑥。后来的学者编写《茅盾年谱》多直接采用此说。但据《生活日记》记载,茅盾是在5月4日当天做的报告:“‘五四’,这光荣伟大的纪念日……学校里并没有放假,不过晚上开了一个晚会。……我去晚了,……没一会,茅盾先生的报告——五四,完结了。”不仅茅盾关于时间的回忆有误,《‘五四’运动之检讨》实际上发表在《新芒月刊》第1卷第1期上,但被茅盾误记为发表在《新艺》上⑦。 193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新疆学院举行了纪念会。据茅盾回忆录:“十月十九日,新疆学院召开了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我在会上讲了话。后来我又在《反帝战线》上写了题为《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⑧唐金海编《茅盾年谱》直接采用茅盾的回忆:“新疆学院召开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在会上讲了话。”⑨而李标晶编《茅盾年谱》则如此记述:“新疆学院召开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会,在会上演讲《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⑩明显可以看出,李标晶的年谱有误,茅盾的回忆录很清楚地表明他的讲话和后来发表的文章并非一回事。那茅盾在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上讲了什么?茅盾在此时会如何评价鲁迅?《生活日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录。在日记中,乔国仁记下了纪念会开始的时间是“下午四时”,“沈雁冰先生第一个报告”,因为茅盾所讲的“关于鲁迅平生的可贵的行动和特点,这对青年的修养上是有很大作用的,特意记在下面,一使自己一方面纪念死者,另一方面鼓励活着的我自己!”乔国仁将茅盾的报告总结为四点:“1.鲁迅先生对大事小事都很注意,并细心的去观察,在他的心底没有根本了解这个人或社会,大事小事,他是不说一句话,不下断语的。2.先生对求学问真是谁都比不了,他什么书都看,所以他的学问很广博。3.无论大事小事都很注意,一点也不放松,不知道这件事就去问人。4.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认真!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认真的耐烦的去作,人们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确他的文字很深刻!但文字是很大众化!说他文章的深刻是含意很深,这是因为他有了以上的那些学问!”可以看出,茅盾的报告内容与《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截然不同,主要聚焦鲁迅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鲁迅的文字“很深刻”却又“很大众化”,这无疑是茅盾基于现实语境对鲁迅所做的阐释。 总之,《生活日记》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对我们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了解“茅盾在新疆”的史实和茅盾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日记类文献研究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当然,《生活日记》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关涉一代进步青年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也真实地记下了茅盾、杜重远、张仲实等师长倾情投身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不朽事迹,对研究新疆教育史、文化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①相关研究情况参见李跃力:《茅盾在西北:从史实梳考到深度阐释》,《文艺报》2023年1月20日。 ②据蒲开夫等编《新疆百科知识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朱杨贵:《爱国进步青年的优秀代表——乔国仁烈士传略》,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3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年,第108-119页。 ③ 茅盾:《新疆风雨(上)》,《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④ 茅盾:《新疆风雨(上)》,《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⑤ 茅盾:《为〈新新疆进行曲〉的公演告亲爱的观众》,《新疆日报》1939年5月26日。 ⑥ 茅盾:《新疆风雨(上)》,《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⑦ 茅盾:《新疆风雨(上)》,《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3期。 ⑧茅盾:《新疆风雨(下)》,《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4期。 ⑨ 唐金海:《茅盾年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565页。 ⑩李标晶:《茅盾年谱》,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