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沈从文亲历的厂甸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北京晚报 杨建民 参加讨论

    

自从1923年由家乡湘西来到北京,除去不可抗拒的战争数年,沈从文几乎再没有长久离开过这座城市。一住数十载,这座文化古城,定然有非常吸引他的地方,是什么呢?方面很多,难于一一分说。但简化一下,仅说一处作为代表,也许就是北京当年古今书画、文物的集散地——厂甸。
    
    刚到北京的沈从文,虽然遭逢许多艰难,可也看到了北京社会的多面,并且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与文化相关的地界。沈从文来到北京时,新文化运动已过去数年,用他具体的感受:“距蔡孑民(元培)先生谈美育已六七年,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也早成立,但学校圈中多数人对美术爱好,似还和传统习惯差不多。”即使有了新文化的激荡,可社会惯性使然,大小文化人,还是愿意“玩玩四部板(版)本,金石拓片,或三五件字画,一点小件陶瓷,几方端砚,一二匣墨……”以此来显现自己的“风雅”。
    沈从文自己在家乡旧军队当文书时,已经接触到军官首领收藏的新旧版本书籍、书法绘画、金银器及陶瓷,有了相当的文化知识积累。可在北京连饭都不能吃好,这些“玩意儿”,他无暇也无力涉及,但他还是走到了厂甸。这中间有个诱因,一次到一位表亲家,别人在打牌,沈从文四处看看,在墙壁上见到一幅“瘿瓢子黄慎画的《琵琶行》”。(黄慎,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亦号“瘿瓢子”。)这幅字画,把白居易《琵琶行》长诗全书录上,占了大半幅面。留出的一点空间,画了个老妇人“把卷读诗”,沈从文认为这是“妇孺都解”的意思。这幅画,设计“相当巧妙,字也特别好”。亲戚走来,见到沈从文在画前发愣,便说,画是逛厂甸时,六块钱购得。说厂甸“画棚”还有东西可看。这下子,燃起了沈从文“逛厂甸”的兴味。
    
    后来作文,沈从文还略略往前追溯:“厂甸全盛时代,当在清季乾嘉之际,和灯市相同,前人笔记虽常提到,真实情形已不可知。”可是“都已成隔世事,只可想象仿佛……即晚清庚子以前画棚灯市所见,我们生来太晚,也无福气享受了”。尽管如此,在厂甸,沈从文还是感触良多:“这种画棚从铁道线前起始,却一直延长到路底。”“看画的一钻进去,跟随个什么不相识老人身后走着曲曲折折路线,一路听他指指说说,有时还停下来接受相熟掌柜的一杯热茶,(那些茶大多数还是从带棉套旧式保暖壶中倾出的!)”把一个初来乍到的“文艺青年”对人情的领受写得神态活现。
    这画棚绵延,“沿路稍稍停顿,就要花费两点钟时间,才到尽头”。沈从文在厂甸还看到什么:“此外还有路两旁的书画杂物摊,古物杂会,只除了‘南京沈万三的聚宝盆’,此外似乎什么怪东西都还可发现。”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商贾巨富。相传长期经营不善,后因为助人,得获聚宝盆,从此时来运转,成通天巨富。沈从文为形容此处杂物繁多,拉出沈万三“聚宝盆”来借力夸饰。
    具体有些什么呢?沈从文一眼看去,铺门前触目处,“尚可看到些带故事性或象征新年吉祥多福的玩意儿,明清人仿苏汉臣或钱舜举的货郎担,婴戏图,普通苏州人仿仇英仕女游春图,秋千图,龙舟图,还很看得过去。”苏汉臣系北宋画家,善于描绘婴儿嬉戏情状及货郎售卖情形。钱舜举即钱选,南宋画家,以善绘花鸟著名。这样的题材,大众多喜欢,故后世多有仿摹。
    在今天看,沈从文当时还是好光景:“明清之际名头不大的扇面,二三元随手可得。”甚至“从乾隆到慈禧,新年赐福的二尺大御笔福字,二三元也可听主顾随意挑选”。明清之际的“名头不大”画家,画应该是不错的,可一幅扇面才不过“二三元”;皇帝新年书写的“福”字,当年得到,该是多大的“福分”?此时花个二三元,还是“随意挑选”。真个天地翻覆。
    来这里看看、选选的,沈从文注意到这样一些人:“游人中则还可看见不少有发辫的逊清遗老,穿绛缎团花大袍,锦绒背心,带有荷包挂件的大烟管,携儿带女于画棚货摊边徘徊。”这些人与这里的这批物件,真可以交相辉映。
    沈从文当时还看到什么:“旧纸贡笺还是整卷出手,色色具备。”这里的“旧纸贡笺”一类,鲁迅也一定见过。他后来念念不忘,晚年时还托郑振铎在北京搜集,最后印成厚重的《北平笺谱》,使旧传统的部分精华得以存藏天地之间。其他文人如周作人、俞平伯等,毛笔书写时也常常对“旧纸”发生许多感慨。
    文化产品之外,百姓实用的“海王村的货摊上,瓷漆杂器精美丰富,更触目惊人”。有钱人追逐的“珠玉象牙摊子”,经过多年时代迁变,更加拥挤到厂甸中来。按沈从文的说辞:“珠玉是达官豪富,老爷阔人,媚悦家中,如夫人或名娼名伶的东西,我这个乡巴佬可说不出什么印象。”尽管如此,问问价钱总可以吧?问的结果:“以十来专卖象牙摊子而言,堆积于各层次的器物,其宋明款式的旧器,就触目可见,半立雕尺大件五百罗汉,或群仙献寿,牙色透红,莹洁如玉,呼价二百元,七十元即可成交,全份牙制镂花刻胡人骑猎的双陆图,全份线刻水浒三国人物故事酒令牙牌,百元以下都可到手。”
    这样的价位,虽不高,可也不是一般百姓家庭可以承受玩赏的,所以在这里走走看看的是,“有着旗装的王公旧族贵妇,长袍小袖,高髻粉面,点缀于珠玉宝货摊子边”。为配合环境,“海王村公园中部,还搭一临时茶台,许多人一面喝茶一面看热闹,保存庙市旧风”。沈从文不仅注意到物,作为作家,他更留心人的行动及周遭气氛。
    厂甸实用的东西多,贵气些的“一尺大明永乐刻漆碗”,莹如紫玉,二十元也可买到。其它“凡有工业艺术,或美术考古价值,尚少商业价值的古器物,几几乎都可以用不易设想的低价收购”。如若再多走动,到前外或东西四牌楼挂货铺及天桥旧货棚观光,则这个名城大都“另外一种储蓄及毁坏,将更加惊人”。具体看去:有关旧朝代服制器用,刺绣……工艺品,都如垃圾堆,随意处理,色彩鲜明花样文巧材质讲究的库缎,湖绉,以及绫锦罗纱,千百匹堆积席上,五色缤纷,无人过问。(直到民国二十五六年,在东华门挂货铺中,乾隆宫纱就还只到二三元一匹,大家买来作窗纱用。)“各挂货铺的杂器物,价值之贱,门类之丰富,糟蹋之多,就更不用提了。”过分低价的种种,不仅意味着不值钱,也表达着一种旧有繁华的没落。
    
    这是沈从文进北京不久见到的情形。后来过上海、青岛等地一段时间,再到北京,见到的厂甸,“自然什么都不同了”。此时又是一番景象:“显著的是字画古器物已日少……”可数百年古都,积存的东西仍然不少:“如曾文正、左文襄、刘墉、张照、翁同龢、潘祖荫、伊墨卿、祁隽藻等字幅,四元五元还可带回家中。”当时人们称谓,或名或字或号或谥号随意并用。“曾文正”即曾国藩,谥号“文正”;“左文襄”即左宗棠,谥号“文襄”;刘墉大家熟悉,清代重臣,书法名家;张照,清代高官,书法名家;翁同龢,清末重臣,两朝帝师;潘祖荫,清收藏家、书法家;“伊墨卿”即清名书法家伊秉绶,号“墨卿”;祁隽藻,清高官,书法家。这些人大多清代重臣,书法造诣高,当时书迹自然颇为人们珍惜,可惜时过境迁,不多的三四元钱,便可带回他们的字幅了。
    再往前,“明代几个书家如邢侗、王宠、王铎、倪元路、张瑞图字条,一二十元已可得真的好货。四王吴恽作品,较多商业价值,虽不易得,然不著名还看得去的明清之际画幅,一二十元还可得小幅精品。”明代这几位书家,不仅当朝,就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的也可居一席之地,可此时书迹也不过一二十元,而且是“真的好货”。画的价格,多高于书法,但那些明清之际的小幅精品,也不过一二十元——时代风潮洗汰起来,真个无情。
    我们一般读者较熟悉的书画全才金冬心(农),一件堪称“逸品”的画幅,出到五六十元,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郑板桥的画幅,是不多有钱的小军官用十元二十元可以“照顾”的。在今天简直不敢想象。
    
    抗战后,沈从文由昆明回到北京。他还常常去逛厂甸,后来作文,沈从文对此刻情形,用了“一切都似乎还‘有’,一切其实都已‘无’了”来描述。怎么讲?沈从文的熟悉友人,多为文化人,他们从厂甸回来,“总还是抱一大堆书”,这些书中,许多是日本人印的美术考古之类。书籍之外,日本精美漆器,朝鲜的陶瓷……“随处可得”。再迟一些时间,那些常常想来购存字画书籍的图书馆长、故宫博物院长、大学教授们,可能留下的印象“即厂甸中最多的是大串糖葫芦,风筝,玩具和卖吃食的……”原来主打的字画古董,没多少好东西,“却只是像为两种人预备的货色,洋兵及休假回国的女传教师。”这些人不真懂,只是好奇。无论高低真假,只求带回国有那么点意思就成。所以沈从文“一看到这个人和头发半白的铺掌办交涉讲生意,总令人感到一种凄怆印象”。“文化,艺术,轮到这些人来赏玩,支持,自然什么都完了。”包含着丰富文化因子的字画文物,当然是创作它们的本民族人理解感受得最为深切,可此时的书画、文物集散地厂甸,却由这些仅仅附庸风雅的他国人光顾了。
    历史发展虽然飞速,可人的心理积淀场域,还是文明延展的重要特征。现在距离沈从文当年情形,已然巨变。可厂甸一带,依然是古今文化产品交易的重要处所。此时,看看沈从文早年见到的种种情形,或许能对文化的延续,增加更多思考;对良好的文化环境,更珍重珍惜;对文化建设,添上一份个人应该奉献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