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赵东海:中华文明视野下的西辽河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24-06-27 爱思想 赵东海 参加讨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明确提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进一步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西辽河元素”,丰富并完善北疆文化的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参考。
    西辽河文明具有丰富内涵
    学术界对“西辽河文明”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来解释。狭义的西辽河文明是指西辽河流域(包括上游的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由史前时代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这里是北疆古代文明的滥觞圣土,它使中华文明史向前提了近千年,人们可以从这里寻找中华民族更老的家园。广义的西辽河文明地域上是指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南的广袤地域,包含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时间上从远古时代延伸到近现代解放战争时期;内容涵盖了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可以说是整个辽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西辽河流域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现代红色文化在这里共生并存,西辽河文明丰富和创新了北疆文化的内涵。
    西辽河文明赓续源浚流长的文脉,秉承连续性。从中国考古学创立起,国内外学者就以关注红山文化为始开启了早期西辽河文明的考古学探索。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学家向世界揭示了数千年前诞生在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已经有了以种植粟黍为特色的旱作农业,此后的赵宝沟、红山、哈民、小河沿等一系列被考古学界命名而备受瞩目的史前文化相继发现,先民垦荒播种,沿着西辽河抛撒着文明之光。到距今约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进入高级文明社会。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历代王朝,进一步深化了西辽河文明的连续性、传承性,特别是契丹族、女真族建立的辽、金政权开启了“中国认同”模式,使生活在西辽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和平共处、相互融合,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巩固了国家边疆安全。
    西辽河文明特色鲜明 西辽河文明坚持守正进取的精神,展现创新性。西辽河流域建立的各少数民族政权,率先开启了“中国认同”,这样就打破了此前以长城为界、“内中华而外夷狄”的传统观念,把“中华”的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外。如契丹族建立辽朝,在自我认同为炎黄子孙的同时,也自我认同为“中国”和“中国正统”。辽朝又按“五德终始”的正统学说,以继承后晋水德的木德自居,将辽王朝排列到后晋之后的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以女真人为统治者建立的金朝也自我认同为“中国”。金章宗曾按“五德终始”的正统学说,一度下诏依据继承北宋火德的关系,“更定德运为土”,将金朝排列到北宋之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谱系之中。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便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使得中华民族勇于打破旧世界,开辟新时代,迎来新征程。
    西辽河文明见证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突出统一性。西辽河流域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流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一直繁衍生息着诸多民族,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西辽河流域自古就集中体现和见证了多民族交流、交融乃至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因此“西辽河文明”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明代中期,嫩科尔沁部蒙古人来到西辽河流域,从此这里有了“科尔沁草原”这一名称。在清王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满蒙联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清皇室与科尔沁蒙古部的联姻是满蒙联盟的重要内容。西辽河流域各民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最终形成。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部落全程参与了这一历史过程,并发挥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西辽河文明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彰显包容性。西辽河文明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内涵,还承载着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务,这种文化交融为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历史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单元——西辽河文明。如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文物的类型学分析,充分展示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多样性特点。西辽河文明非常精辟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突出的借鉴作用。
    西辽河文明坚持交流互鉴的理念,体现了和平性。西辽河流域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开放互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并在全方位开放互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注入西辽河动力。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史前已知最早的玉器制造中心之一,而玉器在古代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西辽河地区出土的玻璃器更是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如通辽吐尔基山和陈国公主辽墓中出土了最珍贵也最有研究价值的多件玻璃器皿,其造型带有浓厚的罗马——拜占庭帝国风格和伊斯兰风格,它们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当时西辽河区域与西方国家有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关系,也为研究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草原丝绸之路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以西辽河文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这不仅是助力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北疆文化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具有突出的多元性特征,拥有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以及西辽河文化、河套文化等多个文化。
    边疆考古发现,在内蒙古东南部西辽河流域有近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通辽哈民忙哈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均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应力争将哈民和南宝力皋吐遗址发掘纳入“考古中国”重大专项;协同有关机构尽快出版哈民忙哈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发掘报告;把哈民忙哈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进行数字化改造,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进入中国遗产标本库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移动化、全沉浸、交互式的时空框架,让大众更加直观、形象地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加大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和宣传推广,深入挖掘西辽河文明的内涵,诠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地位,通过历史的、民族的视角,全面阐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构建西辽河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祖国北疆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强对西辽河文明的阐释,可以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为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创造性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历史资料。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