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文萃】中国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关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的满足带动了精神需求的增加,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一股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思潮应运而生。 
    一、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关系的理论探讨 
    首先,学者们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如何实现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交融。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继承问题,新时代我们必须迎接其战略转型:从单体保护到整体保护,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资源保护,从政府保护到全民保护。我们必须遵循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有尊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其次,我国城市复兴的研究方法、内容、角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对城市复兴理论发展阶段的探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注重其原真性;按照我国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三个单位;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如何保护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提出建议;除了传统的保护利用方式之外,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以文化之力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 
    再次,学者们逐渐重视新型文化遗产对城市复兴的推动。如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标志着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文化遗产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对于沿线各个城市而言,也是可以大力利用的城市文化资源,使沿线民众真正受益。记载着工业革命发展轨迹的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就城市复兴而言,尤其是对一些发生着经济社会转型的传统工业型城市,如何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应该将两者的良性互动放在首位。 
    二、城市复兴背景下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例分析 
    今日主要关注方向之一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其中日益消失的民俗活动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对城市中古街、古镇、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遗产的研究。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对文化遗产现代化价值的开发措施,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教育基地或是开发文化旅游;杭州小河直街对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进行改善 ;平遥古城不搞大拆大建,通过对文化建筑的整体严格保护,在时代转型背景下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与复兴。 
    第二,对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的研究。广州对非遗资源进行充分调查与开发,政府扶持重点非遗项目,形成当地特色品牌;深圳市加大非遗研究,出版一系列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众多学术成果;景德镇通过挖掘工业遗产,提高产业价值与效益,带动周边城市复兴,形成辐射作用。相较而言,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仍存在很大开发空间。 
    第三,对各种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等群众性集聚活动的研究。广州端午节“扒龙舟”(即划龙舟)是联系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纽带,但如何使传统民俗活动转化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并得以继承仍是难题。泉州拥有南音、梨园戏等多种非遗项目,当地在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旅游产业过程中突出闽南特色,给游客以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相关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兴研究领域。我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已经到来,但何时以及如何走到“黄金时代”仍旧任重而道远。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开发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促进城市复兴的一股重要力量,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城市与文化遗产共同复兴发展的道路研究 
    要实现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的共荣发展,必须认识到城市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一是文化遗产初创时期的最原始价值,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的新价值。我们要动态地看待文化价值的多元和多变,结合现代都市的发展重新激活传统文化价值,促使两者走向共同繁荣之路。 
    民众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体,民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不排斥政府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政府和学界可以通过加强研究与引导、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的措施与民众的力量结合起来,以文化遗产之力推动城市复兴。 
    对于一些本身与现代生活较为合拍,或是当代人乐于接受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可能相对容易;但对另外一些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叙事诗歌、英雄史诗使其超越原范围,扩大受众群体,进而成为推动城市复兴的力量,则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朝着文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实现新时代下文化遗产的继承式发展,推动城市复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许多城市的传统中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和传统民间习俗,成为联系城市人民生活的重要纽带,今日的城市若能恰当地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将会使旧城获得新生,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此外,我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记忆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恰当利用,都可以成为推动城市复兴的新力量。城市复兴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多角度研究、多主体配合、耗时较长的现代化城市运动,这既需要城市规划学者的设计指导,也需要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赛音/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