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实践(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19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张小军 参加讨论
六、结 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差序格局是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实践结果,不同的文化实践会有不同的能动认知和建构,特别是实践的话语贯穿其中,其文化图示亦是在多重交织的历史文化场域中积淀而成的,并在当今的文化实践中继续沉淀并释放能量。换句话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有着不同程度上的“想象的共同体”([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2016:4~7),这种想象恰恰是一种文化实践。 本文简要梳理了上述文化实践的过程,并尝试表达如下观点: 1.“中华民族”的差序格局,包括了三重结构: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具体来说就是:多民族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以“中国”的国家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基础。体现为各族人民凝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人民凝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尤其体现在多民族共和的国家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海内外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元一体。多元和一体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不可割裂,共存共生。 3.文化对差序格局的基础性及其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文化的凝聚和文化认同。需要有对自己的文化和他者的文化具有双重的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明己知世,相互尊重,共同建立一个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文化秩序。 4.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连接有三个层次:一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连接;二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连接;三是中华文明(文化)与世界各文明(文化)的连接。这三个连接也意味着三个文化超越:一是超越狭隘的自我民族主义,主张开放的民族主义;二是超越狭隘的国家(国族)主义,主张共生的文明和文化主义;三是超越狭隘的世界利益共同体,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店,1978年,第644~646页。 2.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M],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第22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60~561页。 4.顾颉刚于1939年1月1日在《益世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的论述。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上海: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6.习近平,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sina.com.cn/c/2014-09-30/065430936863.shtml. 7.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0页。 参考文献 陈连开,1991.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A].费孝通,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孝通,1947.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费孝通,2009.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13a.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A].方李莉,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费孝通,2013b.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A].方李莉,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郝时远,2003.中国各民族历史的互动与多元一体[A].卢晓衡,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和少英,1998.“多元一体”格局题中应有之义[J].青海民族研究,(4). 黄兴涛,2017.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观涛,刘青峰,2009.观念史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大龙,2015.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亦园,2003.多元一体的现代意义[A].卢晓衡,编.三教圆融,两岸一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林惠祥,1936.中国民族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耀华,1991.认识中华民族结构全局的钥匙[A].费孝通,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陆海发,2016.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麻国庆,2017.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6). 钱穆,1969.中华民族与文化[M].台北:三民书局. 钱穆,1979.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史金波,201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宋蜀华,2000.认识中华民族构成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吴文藻,1990.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 徐杰舜,2008.文化基因:五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徐杰舜,韦小鹏,200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 徐杰舜,杨军,2017.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战略[J].思想战线,(2). 严庆,2017.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 杨文炯,2015.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近代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国家认同的熔铸[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张小军,2016.“民族”研究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视角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郑大华,2014.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J].民族研究,(2). 郑大华,2017.“九一八”后“民族复兴”话语下“中华民族意识”的讨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2). 周建新,2000.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壑人,译,2016.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印]阿马蒂亚·森,著,任赜,于真,译,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