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共同”讲好新疆历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4:11:39 未知 古丽那尔·乌斯曼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才能正确回答中华民族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才能明白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才能正确阐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才能在全社会确立起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才能深刻阐述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考古学给我们提供的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代西域就与中原地区有了交往,而历史文献记载周朝周穆王就曾西巡到过天山,到汉代设西域都护府统辖西域,唐朝设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宋元明清时也分别设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西域的汉人、塞人、乌孙、丁零、匈奴、高车、嚈哒、鲜卑、柔然、回鹘等不同民族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西部辽阔的疆域并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兄弟般的情谊,历朝历代的各民族人民都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的开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需要粮食等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农耕民族需要牲畜扩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保障等。两大产业、两大经济区域、两大群体相互需求、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密不可分。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演变相联系。各民族有隔阂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团结凝聚、共同奋进始终是主流。西汉在河西四郡移民屯垦,拓展了中原诸民族与新疆地区各民族互动的范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许多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建立政权。从西汉开始到清朝,中央政权基本对西域地区都设立地方政权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即使是一些地方地区也都与中央政权之间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经济上的纳贡和文化上的交流关系。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鲜明点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特点。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新疆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源远流长。这不仅在我国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为现代考古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文献中记载,在人类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黄帝“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1],到达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内容,还有关于周穆王驾车西巡,到达今新疆地区与西王母相会的美谈。 在历史长河中,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的桥梁。长途贸易借助这条商路得以实现。所以,它又被称作毛皮之路、小麦之路、玉石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等等。有形的贸易沟通伴随着无形的思想沟通和文化沟通,丝绸之路也是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学者们普遍接受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互相吸引”。随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新疆地区同中原等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中外使者、商贾东来西往,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经过当地人民的吸收与创造,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交融的局面。 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凿通”西域,是中原和新疆相互交流的开端。西域人民对中原区域文化的了解和吸收是随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开始的。据史料记载,通过丝绸之路,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在进行大规模商业交往的同时,也进行着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原地区的汉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宫殿样式、礼仪服饰、儒家经典、道教文化、雕刻绘画艺术、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以及造纸术、印刷术等传入西域地区;西域地区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农林物种和良种马匹以及独具风格的音乐、乐器和舞蹈艺术等也大量传入了中原地区。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时期,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古代西域与中原关系密切。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域文化也随之扎根于唐代社会,西域习俗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2] 位于丝绸之路要冲上的龟兹,就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结合当地传统的龟兹文化,使独具特色的佛教石窟艺术大放异彩,龟兹石窟在建筑、壁画风格等方面都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伴随着东西丝路贸易的发展和大批中原僧侣西行求法、巡礼中原文化也影响到于阗等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于阗文化、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各种文化在新疆地区汇聚、交融的突出表现就是对犍陀罗艺术的吸收。古代犍陀罗人将古希腊、罗马艺术与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中亚文明史上绚丽多彩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随着佛教从印度、中亚地区传入,犍陀罗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龟兹;而龟兹石窟建筑中的穹庐顶和拱券顶窟形及壁画中用平行双线表现人物衣服折痕的手法,则是受古代波斯文化影响的结果;各族人民对不同文化加以改造和吸收,形成了独具异彩的西域文化,进而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新疆地区的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鉴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历史上,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农耕文明,热烈奔放的草原文明,海纳百川的海洋文明,涓涓细流注入中华民族的特征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新疆历史上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佳话。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中,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共赴国难,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与民族分裂势力坚决斗争,捍卫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交融,铸就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步入近代以后,新疆各族人民在抵御外侮、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各民族福祸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各民族间的团结凝聚从自在走向自觉,以维护祖国统一为最高目标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 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我们在研究和学习新疆历史时必须以“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是做好新疆历史研究、学习和宣讲时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作出真实鲜活、有说服力的阐述、讲解,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脉络,新疆与祖国密不可分的关系讲清楚,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讲清楚。同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做学术研究,最终必须要落到资政育人上。通过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新疆历史、讲好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缔造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和共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方面,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在全社会尤其是网络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涵养全体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注释: [1]吴爽,和谈:《论先秦时期西域汉人先民的活动及其语言使用》[J].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0(03):66-72。 [2] 王晓民,任丽:《胡俑展掀起胡人文化研究波澜》 [N]. 载《中国旅游报》,2008-11-10(008)。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3]《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编写组:《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